温州这个相传为张天师修炼得道成仙之处的地方,妙不可言!

温州这个相传为张天师修炼得道成仙之处的地方,妙不可言!
2024年02月12日 07:34 温州大事小情

【瓯越风情 · 平阳鳌江天师洞】

文&图叶望庆

游 步 道

天师岩,位于平阳县江鳌镇,是一处融合了自然造化与人文韵味的胜地。2014年,荡群曾从平阳钱仓的白水村方向登临,时隔十年,再度探访。选择了从鳌江塘川社区联南村方向上山,驱车至半山腰的停车场,然后拾级而上。

停车集体照后,我们踏上了青砖铺设的山门,那古朴庄重的氛围令人心生敬畏。门旁的楹联“天降真人开道通,师传妙法定乾坤”,横批为“天师福地”,由全国政协常委、第七届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亲笔题写,为整条步道增添了几分神秘氛围与文化底蕴。

游步道,是当地政府于2016年为方便游客而建。起点海拔276米,终点海拔575米,全长1.5公里,宽约2米。条石砌就,蜿蜒曲折,呈小S型步道,部分山道设有护栏,中途有路亭供游客休憩。

步道之美,不仅在于奇岩异石的景致,更在于两旁岩石上篆刻的名人书法作品。这些作品均出自温州书法名家之手,如林剑丹、汪廷汉、林峰、中原、吴永龙、池志徵等大师。荡群中的书法爱好者小薇姐,勇哥等为我们深度讲解每一幅作品,无论是行云流水般的流畅,还是苍劲有力的笔触,都展现了无与伦比的魅力。

一路上行我们感到的作品有“雄风”、“仁者乐山,知者乐水”、“伦”、“缘”,还有“迎客石”、“仙叠岩”“几生修得到”等等,它们或笔力雄浑,或气势磅礴,或龙飞凤舞,或铁画银钩,或风骨峭峻,或意蕴深远......每一字都充满了力量与韵味,它们不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这些石刻与周围的景色相得益彰,为天师岩步道注入了浓厚的人文气息。登山之行,不仅是欣赏美景的旅程,更是一场文化的熏陶。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山川的壮丽,更多的是历史和人文的积淀,这正是瓯越之地的魅力所在。

奇岩异石

在天师岩,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那些奇特的岩石,还没有到天师岩核心景区,我们就被游步道两旁的奇岩异石迷醉了。沿着山腰蜿蜒的游步道,两旁的岩石仿佛是大自然的艺术品,每一块都有它独特的形状和故事。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两块巨大的“吻岩”,也有人称之为“亲嘴石”。它们相互依偎,形状犹如一对恩爱的情侣在亲吻,形象生动,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浪漫。据说,相爱的情侣只要在这块岩石前许愿,他们的爱情便会永恒如初,并得到天师的祝福。

紧接着,我们来到了“八仙岩”。这里八块灵秀岩石错位叠置,宛若八位神仙齐聚枫香树下小憩,妙趣天成。岩石形状各异,犹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你可以仔细观察,看看这些岩石中是否有你熟悉的八仙身影。

再往前走,便是高耸的“神叠岩”。这块岩石叠层高耸,每一层都犹如经过精心的雕琢。传说中,这里是神仙们叠石为梯,登高远眺的地方。站在这里,你仿佛可以感受到那种超脱尘世、与世无争的宁静。

除了这些著名的岩石外,游步道两旁还有许多其他的奇岩怪石,每一块都有独特的形状和故事,等待着你去发现和欣赏。这些奇岩怪石是大自然赠予我们的珍贵礼物,展现了自然界的神奇魅力。在登山的过程中,让我们放慢脚步,用心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天 师 洞

天师洞,位于岩斗山山腰海拔四百多米的地方,是一处由天然巨岩重叠而成的洞穴,洞内幽深静谧,冬暖夏凉,山泉叮咚,弦音回荡,尝感甘甜,尊为圣水。相传当年正一派道教祖师张天师在此修身炼丹,留下不少传说与故事。

穿过状元门,往左上行,我们看到的是三块巨大岩石自然搭成的石门,左边岩石上刻有“天师洞门”四个金字。这里就是进入天师洞的金光门,因为日出时第一缕阳光会照射到这里,所以得名。进入洞中,巨石相互叠加,形成了一条通往天师洞的秘道。沿着秘道前行,隙洞迂回曲折,光线忽明忽暗,不一会儿就到了天师洞。

洞门口是一处大平台,被称为拜师台,洞旁的石壁上分别镌刻着“天师洞”及“金榜题名”的金色大字。走进洞窟内部,别有一番洞天。正中神座供奉着张天师的塑像,他手持法剑,道骨仙风,神情肃然。在道教文化中,“金榜题名”代表着成功和荣誉,也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祈求。

洞壁上除了一些名人的摩崖题刻外,挂满了祈福的匾额与铜牌,撰写着“天师感应,金榜题名”字样。这里应该是善男信女们祈求文运,福佑平安的宗教寄托之处,他们认为这“洞天求圣”能“威灵显赫”。因而每年高考前夕,许多家长和学子也会来到天师洞,冲着“金榜提名”的瑞兆而来,祈求天师感应,希望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以实现自己的愿望。

难怪登山道上建设了一道“状元门”,是让信众祈福通往状元的大门,寓意原来在此,起先我以为这里与历史上哪一位状元有关。不过,真正能取得好成绩,还是靠自己扎实的基础与勤奋的付出。天师洞的祈愿只是一种精神寄托,可以帮助一些学子提振信心,缓释压力,并不能代替日常的学习和努力。

天 师 岩

天师岩,位于平阳县城西南,明·成化丁末年间(1487年)的碑文记载,天师岩系塘川八景之一。它不仅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人文历史的传说。我们在山脚下仰望高峻的天师岩,它犹如一位道骨仙风的老者,矗立在天地之间。

看过天师洞后,我们沿石阶继续上行,在右侧的登山道上的标牌边上的最佳观赏位置,看到了那令人惊叹的巨石——天师岩。一座擎天的巨岩高耸入云,头顶的道士帽与岩石融为一体,犹如一位鹤发童颜的道长,庄严肃穆地镇坐在山峰,俯瞰着塘川大地,仿佛是道家始祖张道陵的化身。

岩石下方有一块平坦的巨石,与天师岩相互呼应。深壑陡峭的石壁边,突兀出一块40多平米的悬崖平台,云雾缭绕,相传是张天师修炼升仙的仙台。上有天师岩下有配套的升仙台,真是鬼斧神工绝配啊!张道陵,又称张天师,是道教的一位传奇人物,被尊为正一派的祖师爷。尽管张天师并非平阳人,更未曾踏足此地,人们之所以将天师岩与升仙台与他联系在一起,更多的是信奉者源于对自己祖先的崇拜和对神秘事物的向往罢了。

站在升仙台上,整个塘川平原尽收眼底。远处的山脉连绵起伏,仿佛是大地的波浪。蜿蜒的鳌江如同一条银带,在阳光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山水美景、田园画卷、人间烟火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壮美的画卷。此时此刻,你会感受到飘逸出尘,清心寡欲的道教灵气与那种超脱尘世,融于自然的神奇力量。

天师岩其实是有多快巨岩叠加而成的,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形象,沿山道再上行至顶峰,鸟瞰就如一只悬停在山峰的巨大苍鹰,那鹰鼻子实在是太像了,雄鹰聚眸,俯视大地,我们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天造地设。

听竹风 赏奇石

看过“天师遗像”我们继续沿山间小径上行,穿越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前往山背赏石。越往上行,风势渐大,发出阵阵呼啸声。然而,一块岩石上刻着的“竹风”二字,却让这风声瞬间增添了几分高雅之气,仿佛给它赋予了新的生命,让它变得儒趣而又不失野性。“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此刻竹叶在风的吹拂下发出沙沙“竹风”声,如同天籁之音,萦绕在耳畔。

继续向上攀登,我们来到了天师岩的山背上。这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奇石,犹如一个大自然的奇石展览馆。攀天师岩,怎能不赏奇石?山背上的石头形态各异,有的宛如天上掉下的仙桃,饱满的桃子,圆润可爱,让人忍不住想要咬上一口。有的则像是仙女遗落在山间的鞋子,“绣罗裙上双鸳带,今日阶前重见。”荡友转身还发现了另外一只大家闺秀的绣花鞋,它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这些石头经过岁月的洗礼,早已不再是简单的自然之物,它们更像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艺术品。或许,这只是大自然的巧合,但在这巧合之中,我们却能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美。在这片奇石嶙峋的山背上,我们尽情发挥着想象力,赋予每一块石头独特的形象和故事。三分形似,七分神似,这些石头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栩栩如生,引发无限遐想。

俯瞰着周围的美景,我们抓紧用手机摄录,并从不同的角度比拼谁拍的照片更神似。奇石、翠竹、清风,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水画卷,让我们领略了自然的魅力和神奇。“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希望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们,都能带走一份美好的回忆,留下对天师岩的深深眷恋。

登 顶

在“听竹风,赏奇石”的同时,我们继续攀登上行,终于抵达了山顶,一个名为“云间阆苑”的亭廊映入眼帘,亭廊古雅,与周边奇岩异石交相辉映,美不胜收。踏入亭廊,登顶的喜悦与震撼油然而生。“云浪难分晨曦先入苑,天峰相接夕阳懒归山”,阆苑中的这幅楹联,将天师岩顶峰的美景刻画得入木三分,更添一抹诗意与浪漫。

山至高处人为峰,站立于此,仿若整个世界尽在脚下。山峦起伏,云海翻滚,豪迈之情在心中澎湃。“凭栏可掬云间月,入苑相期天上仙”,另一幅对联恰如其分地道出了此情此景。

环顾四周,俯瞰山脉,怪石林立,千姿百态,形态各异。它们或立或卧,或奇或险,有的犹如群兽上坡,显示威武而壮观;有的则像蛤蟆望天,充满趣味和想象;有的却似老妞背娃,体现暖心与爱意...这里的每一块奇石都似乎在诉说着大自然的故事,引人无限遐想,让人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天造地设与鬼斧神工。

然而,最让人惊叹的还不是这些美景,而是我们在阆苑里目睹的一场惊心动魄的“飞渡”表演。当时,一支民间救援队伍正在进行训练。只见天师岩与另一座岩石之间,悬着一根纤细的绳索。我们看到都感觉到脚骨发凉,毛骨悚然,心跳加速,不禁为他们捏了一把冷汗。而攀岩者却在高空悬索上从容自若,自由穿梭,如履平地。

虽然每一次的滑越和翻转都充满了惊险与刺激,然而,身姿矫健而灵活的攀岩者们却表现得异常从容和自信。“身轻如燕凌绝壁,心坚似铁跨险峰”,他们的勇气和技巧让人惊叹不已。这场“飞渡”表演不仅是对自然的挑战,更是对人类勇气和智慧的赞美。看过“飞渡”表演,我们不虚此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