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越风情 ·文成·大会岭红枫古道】
古道红枫染暖意 岁月长卷绘风华
文&图 丨 叶望庆
在浙南文成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之间,悄然隐匿着一条古老且神秘的古道——大会岭红枫古道。它宛如一条蜿蜒曲折、诗意盎然的丝带,悠悠串联起岁月的沧桑变迁与自然的绚丽盛景,不仅见证了岁月的流转,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
大会岭,雄踞于文成县的西北部,其东起于大峃镇岭脚村,西止于百丈漈镇富垟岭头。它是文成七十余条保存完整的红枫古道中最具代表性、历史底蕴最为丰厚的一条,全长 4.8 公里,总计4500 多级台阶,最高海拔达 710 米。这条古道始建于元朝,历经明清两代的多次精心修缮,是浙闽两省人民往来交流的重要通道。
《瑞安县志》有记载:清朝时期,大峃苔湖人陈庆昌独自出资 800 银元,倡导修建了大会岭的石板路。岭上的大部分路段均由花岗岩条石砌就而成,这些条石长约 1.5 米,宽约 30 公分,厚约 20 公分,排列得整齐有序且美观大方。其中有一段被称为“斗米直”的地方,足有 320 余级台阶,笔直陡峭,相传挑担之人需食用斗米才有足够力气登上此处。
在古时,居住在大山深处的文成人,若要北通青田、景宁、云和、龙泉,南通瑞安、平阳,大多都会选择途经此古道。在那个交通极为不便的时代,这条古道仿若一条至关重要的生命之线,紧密连接着山外的广阔世界与山内的繁华村落。
无数行人在这条古道上留下了足迹与故事,也见证了无数商旅匆匆的步履。他们背负着生活的希望与对远方的美好期许,穿梭于这一块块石板路上,使得物资得以顺畅流通,文化得以相互交融。挑夫们那坚实有力的脚印,在一级级台阶上深深地刻下了生活的艰辛不易与坚韧不拔。
大会岭不仅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其自然风光更是惊艳天下。每至深秋初冬万物萧索之时,大会岭就被红枫点缀得生机勃发,古道与红枫相映、霜叶与秋絮翻飞。然而如此美景却一直深藏于闺中,不为世人所晓,古道静静地安卧于群山怀抱之中,等待着有缘人的探寻。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上世纪九十年代,此时,被誉为“当代徐霞客”的著名地理学家、北大教授谢凝高,踏入了这片古老的土地。他被红枫古道的美丽与神秘所吸引,不禁发出“红枫古道,江南少有;存之不易,堪称佳景”的由衷赞叹。这评价恰似一记晨钟,唤醒了世人对这一历史遗迹的珍视之情,也激起了人们对它的保护与热爱。红枫古道不再只是被岁月尘埃淹没在深山里的旧路,而是摇身一变,成为人们心中向往的诗意远方。人们纷至沓来,只为淋一场如梦似幻的枫叶雨,感怀那“红于二月花”的美妙意境。
时任县委书记高育厅更是为文成山水旅游奔波劳碌。他眼中的文成,每一处山水都值得探寻与欣赏。彼时我们这些在文成工作的下属,听到高书记口中提及最多的便是文成铜铃山的“壶穴景观”,猴王谷的野生“猴群”及大会岭的“红枫古道”,且引用谢教授的评价以佐证。从此,红枫古道声名远扬,成为文成一张熠熠生辉的名片。
笔者在二十八年前于文成任职期间,曾经匆匆走过一小段大会岭,直至十年前与荡友一起全程登过大会岭。又到秋冬季节,《温州古道》公众号连篇累牍推出温州各地的红枫古道、银杏树黄与乌桕树红等,据此荡群还是紧跟时尚,怀着对红枫古道的一抹向往,再次组织重登大会岭红枫古道。
车抵岭脚村,一座被称作“会吉桥”的古桥率先映入眼帘。远远望去,它宛如长虹卧波,桥身爬满了郁郁葱葱的植物,藤蔓垂挂而下,恰似天然的珠帘;走近细瞧,桥身由块石垒砌而成,古朴自然,拱桥部分由山间的条石纵联砌筑,凝聚着人们无尽的智慧。倚栏低头,可见桥下清澈的溪流,水中的鸭子、桥与人的倒影随着水波轻轻荡漾,宛如一幅江南水墨画卷。
会吉桥是大会岭的起点,它位于岭脚村垟条溪上,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始建于清初,原为石板桥,民国十二年毁于洪水,民国十三年得以重建。我们先在桥上拍摄集体照,随后,穿过上方刻有“红枫古道”字样的路廊,踏上了红枫古道。
沿着古道缓缓上行,脚下的石板路虽说略显崎岖不平,但却有着一种独特的质感。我们一路向上攀登,仿佛穿越了悠悠的时空。沿途,古老的枫树、松树、竹林相互交错,每一棵树都在默默地诉说着悠悠的岁月故事。特别是在蜿蜒曲折的古道旁,伫立着八十余株古老的红枫古树,令人惊叹!这些参天红枫历经三百余载的光阴沉淀,树干粗壮无比,满是岁月痕迹,粗糙的树皮犹如古朴的书页,深深镌刻着往昔的点点滴滴。
在这个时节,枫叶如同燃烧的火焰,在翠绿的山林之间灼灼燃烧。抬眼望去,枫叶在暖阳下闪烁着金红耀眼的光泽,红得令人惊心动魄。叶形如掌,脉络清晰可见,边缘的锯齿宛如岁月精心雕琢而成。清风拂过,摇曳的枫叶发出沙沙的声响,一阵风起,枫叶簌簌飘落,在古朴的石径上铺上了一层斑斓绚丽的绒毯,似乎是为旅人精心铺就的锦绣之路。
古道与红枫相互映衬,霜叶与秋絮纷飞起舞,共同构成了一幅沧桑而又浪漫无比的绝美画卷。这些红枫古树宛如自然书写的优美诗行,岁岁枯荣,见证着历史的更迭变迁。它们静静地守护着山川,用绚丽多彩的色彩晕染出秋冬的温暖之意,为大会岭勾勒出如梦如幻的秋冬胜景,吸引着旅人们纷纷驻足惊叹,成为了文成崇山密林中燃起的“冬天里的一把火”。
石板路在脚下不断延伸,每一步都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而会吉桥、岭脚亭、半岭亭、会云寺等人文景观,更是为其增添了浓厚的历史厚重感。在这些文物遗存当中,元末吴成七农民起义时建造的白杨寨遗址,以及从清道光至民国期间所建造的石碑等最具历史的凝重感。
行至半途,一座古老的亭子赫然出现在眼前。这座亭子虽然略显破旧,但依然能够依稀看出当年的精致模样,它就像一位慈祥温和的老者,为过往的行人提供了无数次的休憩之所。从亭中放眼望去,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宛如波涛汹涌的大海。枫叶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迷人的光泽。
再往上,便看见坐落在半山腰的会云寺。这座古寺始建于乾隆七年,由青田八都墺底(敖里)周氏四世周道亮出资兴建,最初名为“会岭堂”,旨在为行人提供休息和饮茶的场所。嘉庆年间,会岭堂和租田被和尚擅自卖掉,后来由周道亮的孙子周朝干捐钱赎回并进行修整。光绪年间,周凤歧等八位堂兄弟出资将会岭堂扩建为“会云寺”,并塑造了佛像,招募僧人进行管理。寺内保存有从清道光至民国期间的 9 块石碑、1个香炉,以及半岭亭的一座用规整的桃花石和青石砌凿而成的正方体古灶台。
越是往高处攀登,风景就越是令人沉醉。当我们最终站在大会岭的顶峰,俯瞰着脚下的群山与古道,一种难以用言语形容的成就感顿时油然而生,心中充满了对这红枫古道的敬畏之情与深深眷恋。极目远眺,漫山的红叶如同天边绚丽的云霞,又似红海汹涌翻腾,与远处的山峦、村落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
那红色,是寒霜精心点染的浓烈色彩,是岁月深沉沉淀的醇厚韵味。在这一方天地之间,古道沉默不语,红枫摇曳生姿,而岁月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这一趟行程,走过的是石板路,穿越的是历史的风云变幻,收获的是自然与人文交融的至美馈赠,它将永远深深地镌刻在记忆的深处,成为心中一抹永不褪色的秋冬红韵。
大会岭红枫古道简介:大会岭,肇建于元,迨至明清,为青田、景宁、瑞安诸地商贾之要津,通衢四方,其途熙攘,市易文化咸经于此。曩昔,负贩者循石径,南北货殖萃聚,经济乃昌;文人雅士亦沓至,山水遗诗,赋咏成章,文华蔚然。其东起文成大峃镇岭脚,西至百丈漈镇富垟岭头,全长约四里又八,阶凡四千五百余。古亭、桥、碑寂然伫立,证其繁昌,言其兴衰,诉其沧桑。两侧红枫古木参天,秋冬之候,霜枫若焰,山色斑斓,炽似炎火,天倾彩墨,丹林尽濡。风拂叶坠,缤纷若雨,飘舞犹蝶,簌簌有音,落英盈径,拾级陟巅,醉于尘寰。(叶望庆)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