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乐居新闻网 孙梅欣/文
“房地产商资金链断裂的还少吗?每一次都是政府出手相救才能坚持到今天,也造成房地产行业的巨量过剩,后果将由整个国民经济承担。”
或许是因为身在“体制外”,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敢讲大实话。
“农民卖不出去的白菜都得降价卖,房地产怎么能靠涨价去库存?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8月7日,许小年教授在易居沃顿商学院研修班做课程演讲时直言,去年年底决策层提出的去杠杆、去产能、去库存的方向是对的,但目前来看执行存在许多问题;他认同中国经济呈现“L型”曲线,“能在五年之内走出来是幸运的”。
新形势下企业该如何生存?许小年教授的建议是,首先活下去,忍住阵痛迎来曙光。
以下为课程演讲及互动摘录(未经许小年先生审阅,仅供参考):
涨价去库存?真没听说过!
白菜卖不出去都得靠降价,房地产怎么能靠涨价去库存?这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今年上半年,中国一二线城市房地产价格是怎么涨上去的?这显然是进一步加杠杆的结果。从居民到政府部门,杠杆不降反增。结果你们都看到了,去杠杆的是民营经济,民间投资大幅下滑。
涨价去库存的后果就是增加供给,到处都是“地王”,这传递了“北上广深”以及一些二线城市房地产价格只涨不跌的错误信号。这将给未来增加库存压力,难道我们要接着加杠杆?靠涨价去库存?真是没听说过!
今年一季度放大货币供应量、银行放宽贷款标准,我就感到诧异:说好的供给侧改革哪儿去了?怎么又回到需求侧上来了?
(学员提问:我们的购房者一般买涨不买跌,也许涨价才能有效去库存,从这个角度,进攻是最好的撤退?)
也可能撤退是最好的进攻!一撤到底是为了强大的反攻,该退的时候反而进攻,会留下一堆问题,该进攻的时候因为你背后拖了一堆库存,跑都跑不动。建议大家学习关云长刮骨疗毒,忍着阵痛一次清掉,这样下一次发起进攻时你才有希望。
(学员提问:这样会不会死很多企业?)
那只能力求在这一轮当中最后一个倒下。
(学员提问:地方政府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土地财政,尽管也曾要求对一二线和三四线市场区别对待,但事实上并没有。实际上是不是希望通过加杠杆推高地价,使得地方债务和银行坏账“解套”?)
认同。现在一些地方财政50%靠常规税收,50%靠与土地相关的各种税收。如果一下子全从土地财政撤出,半边天就塌掉了。根源的确在土地财政上,但如果现在把土地财政撤出,需要体制改革,那就要看上面的决心了。
现在之所以不能去杠杆,主要因为有太多利益在房地产。利益不解除,去杠杆就无从谈起,但要完全去掉,不是一两天的事。
化肥施多了产量还不增反减呢!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的GDP都是靠投资拉动形成的数量型增长。但数量型增长不可持续。
对国民经济而言,资本不可能无限量增加。包括房地产在内的企业,越来越多地通过外部融资形成投资,这不可持续,因为企业不可能无限制借钱。为什么房地产企业要对自己的资产负债率保持高度警惕?不断的借钱,会导致经营风险迅速上升。如果宏观经济恶化,企业会容易陷入破产境地。
房地产商资金链断裂的还少吗?每一次都是政府出手相救才坚持到了今天,也造成房地产行业的巨量过剩,后果将由整个国民经济承担。
其次,资本有边际效率递减的特点。当钱越借越多的时候,每单位资本所产生的GDP的收益会越来越小。这跟化肥施太多产量会下降是一个道理。由于资本边际效率递减,通过增加投资来拉动GDP不可持续。
这导致三个结果:产能过剩,堆积如山的债务,和严重的银行坏账问题。
我们的企业生产价格指数从2012年年中开始连续51个月出现负增长,这是过去10几年不断通过投资拉动GDP增加产出,以至于生产能力远远超过购买力,导致庞大的产能过剩。
但现在不允许破产,银行也不许撤资,养了一大批“僵尸”企业。“僵尸企业”根本就没有起死回生的一线希望,我们却一直往里面放资源。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僵尸企业”变“死尸”。
2009年推行4万亿之前,我们的非金融机构负债率是160%,今年已经达到260%,去年一度高达280%。不到7年的时间,我们的负债率增加了120%。高盛发表的报告称“中国的债务危机在逼近”,我不认为是“逼近”,现在还有办法避免,但如果我们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可能就会有债务危机。
上半年地方政府推出债务置换,将短期债务置换成长期债务,实际就是债务违约。从年初的1万亿发债规模增加到最后的3万亿,政府的债务问题要远高于预期。
钢铁产能过剩已经导致巨大的债务违约。债务潮来的时候,谁都跑不了,但要争取自己是最后一个倒下的,大家好自为之。
企业应该怎么办?先活下去!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搞活企业,提高企业效率。要把经济增长动力从政府转向企业。
要全面减税,减轻企业负担,使企业有更多资源投入到研发中去。同时缩小国有经济范围,打破垄断,鼓励民营企业参与行业竞争。
要保护私有产权,不保护私有产权就没有长期稳定的预期,就不可能进行长期的研发投资。没有研发投资,企业效率就无法提高。保护私有产权已经非常紧迫。
如果供给侧没有实质性变化,预计会有更多企业倒闭和大幅裁员,地方政府可能出现债务违约,人民币因资本外流而贬值,但不会崩盘,股市基本面继续恶化,房地产市场的短期繁荣也将难以维持。
这种形势下,企业的发展方向不是要扩大规模,不是要赚多少多少钱,而是先活着。去杠杆去库存都是为了能够在“L型”经济环境中活得更长,同时思考如何提高生产效率。
我不悲观,相反我很乐观。只有在宏观经济表现差的时候,才有改革的可能性。改革的可能性越大,就越有理由对未来乐观。中国改革从来都是在困境中启动的,也许经过这一轮困境,我们就会迎来曙光。
前提是在改革真正启动前,各位还活着。不要等改革来了,各位不在了。
本文内容及课堂笔记未经许小年先生审阅,仅供参考
作者:孙梅欣,乐居深度报道记者 扎根上海,关注长三角地产新格局,欢迎爆料,咱们唠唠。邮箱:sunmeixin.student@sina.com。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