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影子的少年》:“情”里破案,家庭悬疑终于有了新解法

《看不见影子的少年》:“情”里破案,家庭悬疑终于有了新解法
2024年06月12日 22:24 娱乐独角兽

作者| 赤木瓶子

最近被一部宝藏悬疑剧“硬控”了。

90年代“打拐”大背景下,一心破案寻子的失孤警察,和神秘身份的失足少年相遇。非线性三重叙事下,1984年的“417”失踪案、1993年三名青少年的失踪案,与1996年的“打拐”多线并行。“偷”了新身份的神秘少年,在“回归”温暖家庭后却发现假身份早已成为“明牌”,散装亲情背后是全员恶人还是另有隐情?

你永远不要试图摸清《看不见影子的少年》的真实脉络。看过最新一集后,娱乐独角兽只感叹,果然还是爱奇艺迷雾剧场熟悉的味道,让观众不仅越追越上头,还平等地在剧中每位角色身上咂摸出复杂的人性和现实。

距离结局仅剩五集,观众仍然无法轻易预判结局,不过倒是早已习惯上手分析,这也正是《看不见影子的少年》叫人欲罢不能的部分所在。临近收官,每一集的细节铺垫都像是在为反转做铺垫,网友们乐此不疲地在每日追平更新过后,立刻去豆瓣微博小红书围观分析帖。剧内剧外,娱乐独角兽同样试图探寻,为何《看不见影子的少年》竟能如此上头?

从追剧到“追凶”,众人“添料”最为烧脑

有豆瓣网友发言,“《看不见影子的少年》在玩一种很新的悬疑,虚伪的爸,‘疯了’的妈,‘小白兔’的姐姐和冒牌的他,貌合神离的金家私下里也许掩盖了太多的秘密。不知道故事要怎样展开,浅蹲一下后续!”

多位白切黑角色塑造、人手一件不能说的秘密、三条故事线缓缓铺陈开来,又盘根错节地相互作用着,不仅让《看不见影子的少年》的剧情越追越上头,还让网友们“比边杰还要害怕这个家”。社交媒体平台上,网友们化身“列文虎克”,逐帧审阅片头片尾,大到海报构图,小到演员表上的细节,试图复原完案发现场、捕捉出“真凶”的蛛丝马迹。

细品网友们的分析却大多不无道理,若是编剧看到这些有理有据的奇绝构思,想必都要倒吸一口冷气:笔交给你,你来写。

最新一集中,1993年边杰失踪的雨夜,墙上带血的双截棍的特写,与边美珍口中“我看到过一个人,浑身都是水,我吃药就能想起来”,辅以“小杰在燕子的雪花球里”、边美珍走丢那日在姥姥的坟前被大家找到等细节,留给观众极大的想象与讨论空间。

每一集结束后,都让剧集讨论区再添“新料”,可谓连环烧脑,这背后自然离不开《看不见影子的少年》布下的扎实的“悬”与“疑”。一方面,剧集本身的引人入胜,细节到位又前后呼应,每一个细节都不会是无端放大的特写,而是不断给观众洒下的钩子。

另一方面,演员表演真实感十足又将微表情拿捏得恰到好处,给予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张颂文三搭荣梓杉、二搭李健和王沛禄,《隐秘的角落》《狂飙》等剧集中的精彩表现得以延续。边美珍以为儿子边杰回来时细微的表情从惊愕到欣喜的三重过度、老杜被告知儿子是杀人犯后突破心理防线后的嘶吼、老金在多次“边杰”要被戳穿身份时的微妙表情。全员在线的演技已然成为高品质悬疑剧的标配,也成为让观众最痛快“入坑”的重要切口。

以情动人,家庭悬疑的艺术解法

不同于其它传统悬疑剧,《看不见影子的少年》没有集集刀人的紧张刺激,驱动故事内核的一直是人性和家庭。

剧中以父子/女情为一大核心。老杜和杜一的父子情是很典型的“爱你在心口难开式”。老杜留下一张“你要相信爸”的字条后为儿顶罪,让不少观众泪目,好在杜一悔过自首后也终于袒露心声,“从来没有看不起他(父亲)”。老金和燕子的父女情则呈现得较为隐晦,在回忆1993年雨夜的片段中,燕子失手打晕了边杰,老金发现后,安慰女儿并独自完成雨夜挖坑埋尸。此后的剧情有无反转还有待展开。

而王士涂和小七这对非血缘关系的父子情,也是剧中最大的亮点之一。这样的父子情,没有停留在亲情缺失后的浅层弥补,而是基于“失孤”与“失足”背景下的双向救赎。他们一个是十年前失子丧妻,在“打拐”中圆满了无数家庭却无法治愈自己的刑警,一个是自小被拐进贼窝,梦想中有警察父亲和教师母亲,失去唯一伙伴后逃出贼窝的影子少年小七。两人被卷入跨过十余年的打拐案中,又在对方身上获得了久违的父子温情。

通过影子少年小七的视角,观众们不仅看到了金家亲情之下的暗流涌动,看到了“偷”走边杰身份的小七的心态转变,见证着其从小心谨慎地扮演好有身份的人,到成为勇敢的亲情守护者,还看到了边美珍对小七视如己出的无私母爱、王士涂隐藏在眼里外表下的浓烈父爱。

剧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通过自然的演技、色调与运镜头等审美,完成了生活流的艺术化呈现。把小七领回家后的王士涂,从头到脚的肢体语言都洋溢着肉眼可见的激动。整理屋子、小跑着进厨房给小七倒水、兴奋地介绍家里各种生活设施、让小七住进豆豆的房间,一句“欢迎你,加入我的宁静致远小家”,让娱乐独角兽和弹幕忍不住齐齐发问:你俩要不去测个DNA?

各种独具特色的艺术手法让观众情绪更容易代入。比如用色调变化来区分时间线、外化人物的内心。比如反复出现的时空转场没有字幕提示,而是通过色调、剪辑与演员表演来完成,王士涂在回忆与妻子吃面场景时,镜头只固定到王士涂的面部表情上,使用暖色调转向冷色调,王士涂在回忆与妻子吃面场景时,镜头只固定到王士涂的面部表情上,使用暖色调转向冷色调,王士涂用面部微变化完成了“由乐转悲”,诠释出了从阖家欢乐到妻离子散后的隐痛与无奈。这也成为广受网友叫好的名场面。

没有过往悬疑剧追求的通篇的快节奏和强反转,生活化的演绎不仅让观众更容易代入,也强化了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主题探讨。

映射社会痛点,悬疑剧的时代共振

迷雾剧场让悬疑类型剧从一鸣惊人到如今常做常新的稳定发挥,已成为视频平台工业技术与艺术审美的探索象征。非线性叙事、多重时空等手法早已不新鲜,悬疑剧作为一种可以承载各类元素的类型剧,近年来不仅融合着其它类型要素,还释放出其难以被取代的社会价值。

《看不见影子的少年》便是生活流家庭悬疑剧的集大成者,也是迷雾剧场对家庭类悬疑剧的更进一步尝试,在清晰的逻辑与叙事张力之余,呈现出一幕“人世间”。

在“打拐”背景下探讨的亲情与温情,剥离了悬疑要素后,剧中的每个人物都在生活里站得住脚。如《看不见影子的少年》便置身于90年代“打拐”时期,儿童拐卖猖獗,该剧聚焦失孤家庭与失足少年,试图探寻出被拐少年内心的困惑与挣扎,与失孤家庭努力生活的状态。

娱乐独角兽最为动容的,是剧中没有用“喊打人贩子”等声势浩大的情绪价值导向,却用细腻舒适的手法娓娓道出了失孤家庭的众生相。是儿子被拐后悲恸离世的豆豆妈;是想要找到孩子而执着于1984年失踪案的王士涂;是记忆仿佛停留在三年前雨夜、神经错乱的边美珍;是用织帽子的执念来延续生活希望的王帅妈。

现实也许远比这些还要残酷。在《看不见影子的少年》每一集的结尾都有宝贝回家专栏,会放出两位被拐已久的幼孩信息。在没有监控的年代,寻人无异于大海捞针,那些失踪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孩子们,可能让相应家庭数十年如一日倾家荡产苦寻无果,也可能让长辈们抱憾终生离去。

从《隐秘的角落》《八角亭谜雾》《回来的女儿》到如今的《看不见影子的少年》,迷雾剧场所擅长的家庭悬疑类型正以一种愈渐“走心”的方式传递情绪。悬疑剧不仅探讨的人性善与恶,更反复探讨人与家庭、人与社会的深层关系,又与社会情绪共振同频,释放着其独特价值。

如《看不见影子的少年》这般,剧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当他们的命运不断交织,便构成了一幅幅绝妙复杂的社会图景。剧外,与公益项目的紧密连接,也恰如其分地引发公众对这一议题的关注和思考,映射社会痛点,同频时代情绪。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