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26日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科学启航站”活动中,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乔治·斯穆特分享了他对大学教育的新颖洞见。他强调,大学应肩负起新的职责,将科学探索、技术革新和文化进展引入社会,核心在于提供通识性教育。斯穆特以自身通过“多邻国”软件学习西班牙语的经历为例,指出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已深刻重塑了教育生态,大学应传授新颖内容,而非仅仅局限于知识灌输。以下是乔治·斯穆特对未来大学教育的观点概述:
启蒙时期大学的理念——“这一理念可追溯至启蒙时代。启蒙初期的大学,旨在将曾身为奴隶的自由人培育成在社会中举止得体、洞悉社会复杂性的个体。”
教育环境的变迁——“‘多邻国’这一在线语言学习平台的用户数量已超过全球所有高校及中学的总和,这标志着当前教育环境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的教学内容显然无法再与‘多邻国’等在线平台比肩,而应探索并传授新的知识与技能。”
未来教学的未知性——“我在法国与韩国的教学尝试中,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有时也遭遇挑战。因为人们对学校的期望深受自身经历及父母期望的影响,他们可能难以构想未来十年、二十年将呈现何种面貌,因为世界正以惊人的速度变化。”
教育的根本宗旨——“教育并非将学生禁锢于校园之内,教他们遵循既定的行为模式。相反,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教导学生如何以负责任的态度行动,如何尊重他人,并从整个社会的视角审视问题。”
大学教育的意义所在——“真正的关键在于,学生在大学中究竟应做些什么?目前,大学旨在确保学生接受全面的教育,而人工智能作为导师在此过程中可发挥关键作用。然而,我们更需深思的是,如何培养能够为社会贡献力量的公民,这亦是大学创立的初衷。”
未来新型大学的构想——“我们为何需要大学?孩子上学的一个缘由在于社交,但当学校人数过多时,这种社交便会受到限制。那么,大学的角色究竟何在?我们可以展望未来十年至二十年。大学的一部分功能是促进社交互动,另一部分则是协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社会。”
大学的新职责——“大学必须承担新的使命,需要将科学发现、技术进步、文化发展等成果融入社会,主要提供通识性教育。”
通识教育的目标——“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自由公民,使学生能够拥有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大学教育的重新审视——“因此,大学需重新审视其使命,以史为鉴,认识到学生上大学的意义在于获取全面的教育。之所以被称为‘大学’,是因为它承载着‘普遍教育’的理念。”
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担当——“随着人工智能日益承担更多的社会工作,人类的责任在于成为杰出的公民,做出贡献,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随着人工智能与在线教育的兴起,知识的传授在大学教育中逐渐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人们往往更倾向于追求看似永恒的真理,而不愿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思维方式。成为科学家必须克服思维定式,突破非科学的思维局限,走到科学的前沿,以全新的视角进行观察,这显得尤为关键。”
批判性思维的实践——“99%的日常活动都依赖于自动化思维。而批判性思维则要求你经历所有步骤,确保自己不犯错误,也不让他人犯错。”
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个人简介:
他山石智库专家,乔治·斯穆特(George Fitzgerald Smoot III),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物理学教授,天体物理学家、宇宙学家。乔治·斯穆特和约翰·马瑟因“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而分享了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乔治·斯穆特于1970年在麻省理工获物理学博士,随后在加州大学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开始研究大爆炸的有关问题。他在加州大学工作至今,任大学物理学教授,从事天体物理学、宇宙学。参与一项称之为下一代实验的“普朗克探测器”计划,该计划将致力于研究早期宇宙,并将于2007年发射升空。
1966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双学士学位(数学和物理);1970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粒子物理学博士学位。在生活大爆炸第二季第17集客串。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