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索未来,从推进绿色保险开始……

“碳”索未来,从推进绿色保险开始……
2022年11月23日 17:22 保契

在2022年11月15日这一天,全球人口达到80亿。联合国人口基金呼吁,所有人的眼光应当超越这一里程碑数字本身,进而承担起保护人类和地球的共同责任,并从帮助最脆弱的群体做起。

人类喜欢聚焦于生命的开始而非其结束。虽然“80亿人口日”对人类来说是一个成功的故事,但也引起了人们对于人口增长、贫困、气候变化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复杂联系的关切。

80亿并不是终点,世界人口还将继续增长,预计将于本世纪80年代达到104亿左右的顶峰,但其整体的增长率正在放缓。世界人口从70亿增长到80亿花了约12年时间,而下一个10亿人口增幅则预计需要约14.5年。

这也让人不禁发问,地球能养活这么多人口吗?事实上人口过剩并不是眼下最该操心的问题,而应更多去关注人类对地球资源的过度消耗。人类生产和消耗自然资源的不同方式,会动态影响地球的承载能力。

不久前举办的G20第十七次峰会上也提出,绿色转型是促进全球发展的重要因素。于我国而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那么金融保险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又能起到怎样的积极作用呢?

绿色保险不仅具有传统保险的属性,在资产端同样大有可为。除了在生态农业发展、绿色产业、环境风险治理等方面积极提供绿色保险综合服务;在投资环节,保险机构也可融入绿色投资理念,优化绿色投资实力,推动低碳转型。

01

绿色保险将分三大类统计

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银保监会日前发布了《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也是继今年6月银保监会印发的《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后,专门针对保险业推进绿色金融发展的文件,进一步为绿色保险的落地提供了政策指引。

《通知》明确绿色保险内涵包括负债端和资产端两个方面,并正式印发《绿色保险统计制度》(以下简称《统计制度》),将按照产品维度和客户维度相结合的方式,分步骤统计各保险公司绿色保险负债端业务。

在宣传动员会上,银保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梁涛表示,保险业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可以从资产和负债两端发力。一方面发挥保险产品风险分担和损失补偿功能,为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提供保险保障,助力绿色产业稳定发展,助推绿色技术新成果实施应用;另一方面,利用保险资金长期性和稳定性优势,引导投资方向,撬动投资规模,为绿色技术、绿色产品引入源源活水。

事实上,保险业早已经在绿色保险领域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调研数据,2018至2020年,保险业累计为全社会提供了45.03万亿元保额的绿色保险保障,支付533.77亿元赔款;用于绿色投资的余额从2018年的3954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5615亿元。

但以往行业对绿色保险并无统一定义,《通知》首次明确,绿色保险指保险业在环境资源保护与社会治理、绿色产业运行和绿色生活消费等方面提供风险保障和资金支持等经济行为的统称。负债端包括保险机构围绕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的保险产品和服务;资产端包括保险资金在绿色产业进行的投资。

不过按照重点突出、急用先行的原则,目前《统计制度》仅统计绿色保险负债端业务。具体来看,《统计制度》分为三大部分,共计对14个一级项目和30个子项目的绿色保险业务承保和理赔情况开展统计,包括“保单数量”“原保险保费收入”“保险金额”“赔付件数”“赔款支出”等指标。

第一部分是环境、社会、治理(ESG)风险保险业务,主要包括气候变化风险、环境风险及社会治理风险类保险;第二部分是绿色产业保险业务,主要包括生态环境产业、清洁能源、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绿色服务等;第三部分是绿色生活保险业务,包括新能源汽车保险、非机动车保险等涉及绿色产业的保险业务。

其中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主要按照保险产品的维度进行统计,第二部分主要按照客户的维度进行统计,相关子项还设置了业务交叉的统计项,解决重复统计问题。该表仅统计非寿险业务,即财产保险业务及意外伤害保险业务、健康保险业务。

考虑到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处于起步阶段,结合实际将采取分步推进的方式开展统计工作。各公司于今年12月起按月试报送全国数据,自2023年7月起正式报送全国数据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数据。为做好正式报送准备工作,自2023年1月起各公司应对服务绿色产业客户的保险业务进行标识。

为了进一步加强监管统筹引领,实现绿色保险可统计可监测,提升绿色保险政策制定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从而更好地发挥绿色保险在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

02

“碳”领域创新保险层出不穷

着眼国家重要战略,事实上各头部险企早已开始探索如何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推动低碳转型,碳保险领域的产品创新层出不穷,多家公司推出了如碳汇保险、碳捕集保险、碳资产回购履约保证保险等,并努力联合产业链上的各方共同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01碳汇保险

森林碳汇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降低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的过程。当前阶段,碳定价、碳市场发展尚需进一步完善,如何对保险标的进行碳定价并核定赔付标准,如何确定碳汇核算标准等问题亟待保险企业机构解决。

2021年4月,中国人寿财险公司历经4年持续跟踪研发,成功为福建龙岩市新罗区300多万亩林地提供林业碳汇指数保险。区别于传统的林业保险保障森林的经济价值,中国人寿林业碳汇指数保险重在保障森林的生态价值,并以此建立林业损毁与碳汇能力减弱的损失函数模型,利用创新性保险产品累计为近千万亩森林提供超1亿元的风险保障。

结合国内外森林碳汇监测研究,平安产险也创新开发了森林碳汇遥感指数保险,以碳汇的变化量为赔偿、补偿依据,在传统林险的基础上,用碳汇指数保险为森林经济提供更全面的保障,助力灾后林业碳汇资源救助和碳源清除、森林资源培育、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除了森林碳汇指数保险外,保险公司还陆续创新性地推出了湿地碳汇指数保险、海洋碳汇指数保险、农业碳汇保险、红树林蓝碳生态保护保险等,填补了我国多个生态系统碳汇保障的空白。

02碳捕集保险

作为当前备受关注的降碳减排技术之一,碳捕集与封存(CC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可以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捕获、提纯,继而投入到新的生产过程中进行循环再利用或封存,具备实现大规模温室气体减排与化石能源低碳利用的协同作用。该技术被认为是全球气候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并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重要技术选择之一。

电力行业是我国实现碳减排的重点行业,人保财险也对电力等能源行业领域碳保险进行研发,创新性地开发了“碳捕集保险”,针对CCS或CCUS项目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致使所使用设备或相关财产遭受损坏,导致CCS或CCUS项目所捕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未达到项目设计运营目标造成的碳资产损失提供保险保障,化解企业应用CCS或CCUS技术所面临的风险,助力实现降碳减排目标。

03碳资产回购履约保证保险

我国目前也正在大力支持和鼓励碳金融的发展。对于目前市场上主要的碳金融产品,证监会发布的《碳金融产品标准》将其分为融资工具、交易工具和支持工具三大类。其中,融资工具包括:碳资产抵质押融资、碳资产回购、碳配额托管、碳债券等。

如何有效促进碳市场要素的流动?中国太保产险上海分公司落地了全国首笔碳资产回购履约保证保险业务。这份保险增强了碳市场参与主体出售、购买的意愿,提高了碳资产资金融通的可得性。此外,碳市场纳管企业除了获得短期低成本资金外,还可以通过回购的方式锁定碳资产远期成本,降低期末履约价格波动风险。

业内专家表示,碳资产回购履约保证保险一方面为碳资产持有人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短期资金融通的具体交易提供了风险保障,另一方面,也为后续保险服务双碳经济提供了新路径,这是中国太保参与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的又一次尝试,也是金融机构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一项重大创新工具。

03

绿色投资挖掘“金山银山”

对于保险机构而言,践行ESG投资理念、深挖绿色金融潜力,也可为推动绿色发展提供助力。在提升社会效益的同时,为业绩带来新的增长点。在操作路径上,保险机构的投资主要以服务环保节能、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重点领域为主,引导资金流向低碳经济。

提升绿色投资实力也意味着全新挑战,公司需转变传统投资理念和模式,把投资与防治环境污染统一起来,在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同时,消除增长的不利影响,进而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美丽中国”增益“美丽世界”。

2018年11月,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简称“国寿资管”)正式加入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PRI),成为中国第一家签署该原则并践行ESG投资理念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启了中国人寿在投资领域的绿色金融之路。截至2022年上半年末,中国人寿全集团绿色投资存量规模超4500亿元。

目前,中国人寿已打造了一批具有国寿特色的绿色投资项目,例如战略性投资了青海黄河水电、中广核、中电核等旗下清洁能源重大项目,特别是设立的“中国人寿-电投1号股权投资计划”和“中国人寿-电投2号股权投资计划”,募集资金战略增资北京电力有限公司和东方智慧公司,向京津冀地区输送绿色电力,有效保障2022年北京冬奥会绿色用能需求,为奥运健儿增添“绿色动力”。

为推动清洁能源项目的发展,中国平安通过平安信托以现金增资的方式向中广核风电公司投资20亿元,助力其在风电和光伏等领域的开发运营;平安资管旗下平安创赢已设立并完成募集45亿元的新能源基金,并正在推进新的专门投资风电、光伏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同时,平安资管通过债转股模式增资标的公司,为国电投青海黄河夹层项目提供权益资金,用于降低企业新能源装机任务导致的资产负债率上升。该项目全部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25亿千瓦时,可实现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00万吨。

中国人保则在2021年设立“双碳”主题资管产品,共设计研发3只“绿色系”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并注册了业内首单“碳中和绿色债资产管理产品”。此外,公司还为“双碳”相关企业和项目提供包括债权、股权的综合金融服务支持。如江西上饶开发光伏发电项目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总投资规模达10亿元。资金将用于上饶市701.148MW光伏项目,预计年发电量84.1万MW,节约吨标煤10.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共51.3万吨。

中国太保将绿色投资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实施中。截至2021年末,中国太保累计绿色投资约233亿元。自2018年以来,累计发行绿色相关债权和股权投资计划近150亿元,涉及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产业等多个领域。2021年5月,长江养老发行首只ESG保险资管产品,填补了养老保险资管领域在 ESG 产品发行方面的空白。2021年8月,太保资产发行首只碳中和主题保险资管产品,聚焦碳中和主题相关资产。

为加大保险资金向绿色产业的倾斜力度,中国太平旗下太平人寿以22.5亿元人民币规模成功参与中国核电非公开发行股票项目。据了解,中国核电在十三五期间累计新增超5000亿度核能发电,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1.5亿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4.1亿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硫134万吨,减少排放氮氧化物116万吨,相当于造林144万公顷。截至2021年,中国太平在绿色投资项目、绿色租赁项目、绿色证券、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的投资规模超544亿元。

04

发展绿色保险是社会与企业的双赢

此前,瑞再研究院在sigma研究报告《维持韧性:财产与意外险公司在新国际秩序中的作用》中指出,保险业可以促进绿色转型、增强粮食安全。瑞士再保险认为,气候变化影响已凸显绿色转型的重要性,地缘冲突使可再生能源转型更为紧迫。建立和运营可再生能源资产涉及一系列复杂风险,需要进行管理以避免产生巨额收入损失。

保险业可为建立和运营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所涉及的复杂风险提供保障,在促进能源转型发展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报告指出,如果各个国家和地区能实现目标设定中的建设全面可再生能源产能,那么到2035年,这些投资将为能源部门相关险种带来2350亿美元新增保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绿色保险的发展既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保险社会治理的功效,也能在增长乏力的财险市场中,围绕保障清洁高效能源体系建设、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等内容开辟一番新天地。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时,保险业也实现了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