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契锐评丨普惠健康保,前路或应修正

保契锐评丨普惠健康保,前路或应修正
2024年01月31日 22:05 保契

时间延长一个月,北京普惠健康保投保人数增加60万。

临近春节,北京普惠健康保投保期限延长至2024年1月31日的消息通过各种渠道在传递。

至于为什么要延长,可以先看一组数据:

2022年度,北京普惠健康保参保人数310万人,投保时间为当年的11月1日-12月31日,健康人群占比84.14%(253.69万人),既往症人群占比15.86%(49.17万人)。

2023年度,北京普惠健康保参保人数350.8万人,投保时间为当年的11月1日-12月31日。60岁以上参保人超110万人,新市民超16万人。

2024年度,截至1月29日,北京普惠健康保参保人数410万人,投保时间延长1个月至1月31日。

参保人群中的健康人群及60岁以下人群投保占比数据目前尚未公开。

从基本盘看,投保人数在上升,但健康人群的占比却在走低,高风险人群占比上升。

《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 (2016—2020年)的通知》中将普惠金融定义为: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概而言之,普惠金融产品有两大核心要求,一是机会平等,即对任何潜在消费者都有获取该项金融服务的机会,二是商业可持续,即普惠金融本质上还是商业,需要实现最基本的盈亏平衡,以实现经营的可持续。

从全球金融市场看,普惠金融产品的本意,是把商业运营的利润拿出一部分,特殊情况下,属地政府再从财政资金中拨付一部分,以此去服务和覆盖市场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所无法触达的群体,通常需要覆盖的是购买力不足的低端群体。

换言之,从初衷看,中高端人群是不需要所谓的普惠金融产品的,再进一步推演则是,如果一款普惠金融产品,对于普通社会公众而言,都是可承受、可负担的,亦不应列入普惠之列。

从商业经营逻辑视角看,普惠金融应是在商业金融趋于成熟之后的动作,因为普惠比常规的商业经营做到可持续的难度更大。

从近几年的普惠健康保险产品看,各地的模式基本趋同:金融机构开发性价比并不比传统商业险种(百万医疗等)高的产品,借由属地政府做背书,强势推广,经过几年发展或者说与消费者之间的拉锯战,逆选择倾向愈发明显。

毕竟,普通消费者并不需要此类险种,健康体或者标体完全可以用同等价位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医疗险、享受更优质的服务,而被传统医疗险拒之门外的非标体,或者说高风险消费者则借此完善保险保障,多出的成本则由健康体的保费分担。

从全球市场看,普惠金融并不等同于低价或者最低层级的服务,以保险为例,海外的普惠保险费率并不比市场化的产品低,因为其要确保商业经营的可持续,风险就必须和费率相匹配,此类普惠产品与传统市场化产品的区别多在于缴费方式更灵活或者政府对于满足条件的消费者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

回看我国普惠健康保,其以普惠之名强制平衡标体和非标体之间的费用分担,长此以往,消费的则是金融业整体的口碑和形象。

普惠健康保,前路或应修正。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