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全国铺开的第一年,也是第二支柱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年金制度推出的20周年。
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企业年金积累基金规模达3.52万亿元,较2023年末增逾10%;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有15.55万个,参加职工3218.53万人。
作为养老第二支柱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年金的发展并未如想象中顺利。相较之下,个人养老金制度两年前在36个城市试点阶段,其覆盖人数就已超过六千万,是企业年金20年的2倍,而随着其今年在全国各地的推广,该数字还将持续增加。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在2024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论坛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4》发布式上所言,企业年金覆盖面太小,有明显的所有制偏好,有浓厚的体制基因,是国企改革的产物,门槛比较高,所以绝大部分企业加入不进来,一旦加入流程也非常复杂。
01
企业年金20年:覆盖面太小,发展太慢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政策法规框架,源于2004年5月实施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以此为标志,企业年金制度开始全面推行,20年间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壮大,企业年金积累基金更是实现了从零到三万亿元的跨越式发展。
对全社会来说,企业年金的发展完善了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对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强化社会保障功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对于发展养老第二支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当下最大的问题是企业年金发展太慢。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理事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戴相龙在上述论坛中透露,截至2023年,49.3万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积累养老金的企业只占28.6%,全国登记在册的企业有6020万户,积累企业年金的只占0.2%,企业年金20年了累计规模只有3.2万亿,仅占GDP的2.5%,这些与大力发展企业年金目标相差太远。
之所以发展太慢,是因为企业年金制度的覆盖面过小,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中只有7%左右有企业年金,无论是企业覆盖率还是职工覆盖率,各省之间、行业之间、国企民企之间差异均较大,尤其是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中西部企业的参与率过低。
对此,原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分析有以下五个原因:
一是企业财务成本压力大。企业尤其是非国有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意愿不强,是影响年金覆盖率的重要原因,其根本原因是财务成本压力较大。中小企业大多处于资金积累的成长期,且在依法缴纳了国家强制性的社保之后,很难再有额外的财力和精力发展企业年金。
二是建立流程复杂,参与成本高。以民营企业为主的许多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工会组织运行不够规范,更为重要的是企业的存续周期较短,员工流动性大。再加上年金方案设计的专业性强,管理复杂,中小企业人员往往身兼数职,难以很好地应对该工作。
三是新兴业态建立年金存在一定障碍。企业年金缴费由建立了劳动关系的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但某些新兴业态有别于传统行业的劳务关系,成为建立年金的阻碍。特别是平台经济从业者和自由职业者没有相对稳定的单位,其即便有需求也难以在目前的制度框架下实现。
四是企业年金的规模效益还难以显现。
五是提取环节的个税过高。第二支柱年金提取环节的个税远高于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提取的个税。在极端情况下:假定都是100万的累积资金,第三支柱提取只交3万块钱的个税,如果是企业年金就需交个税43万多,抵消了企业年金的好处。
02
提高政策弹性、强化平台工作
尽管企业年金的发展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业内对于其未来的发展壮大依然充满信心。当下宏观政策端利好频出,养老保险一、二、三支柱的制度框架已经全面建立,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扩大年金制度覆盖范围的要求,央行、金融监管总局及人社部等部门出台的养老金融顶层设计,均有效推动了企业年金的提质扩面。
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胡晓义认为,2025年到2035年是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走向成熟的时间段,也是年金制度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机,同时,他也为加快发展企业年金制度提出了设定恰当的结构、整合归并制度、提高政策弹性、强化工作平台、丰富多元产品的五点建议。
一是设定恰当的结构。均衡的、适当的养老金结构比例是怎样的?目前没有人回答。在我国的国情之下,第一支柱、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应该占多大比重需要明确,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正视差距,然后各个层次才能有一个共同的调整和推进,统筹发展。
二是整合归并制度。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的政策大体是一致的,参保人数、基金积累的总额等量齐观,在个人账户的虚实程度、管理方式、治理结构有一定的差别,所以在适当的时候将二者归并为职业性年金,并且统一相关的政策可能更有利于从更高层面实现制度的公平性、规范性和可流动性。
三是提高政策弹性。扩大企业年金制度覆盖面的重点在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其他各类社会经济组织,甚至是跨单位边界的群体。因此需要优化年金政策,降低进入门槛,提高参保群体的准入弹性、缴费标准的弹性、民主程序上的弹性以及投资选择的弹性。
四是强化工作平台。组织平台方面,让各级地方政府主动作为,对推动企业年金的加快发展负有明确责任;技术平台方面,搭建全国统一的、穿透性强的年金信息平台,分析参加者的身份、年龄、收入等结构,从而找到突破点并做出科学研判;政策平台方面,统筹第二、第三支柱的建设,有条件地实行年金和个人养老金的互转。
五是丰富多元产品。有一些群体在退休时希望既拿到基本养老金,又早点拿到企业年金;但也有些群体并没有早拿更多钱的需求,因为拿了钱还要去找投资渠道。所以可以设计一款延后支付、延后领取的自愿性产品,延后领取还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
尽管面临着诸多问题急需解决,但企业年金基金抗跌性较强,拉长时间维度看,其长期业绩表现稳定。
2007—2023年,企业年金的年平均收益率达到6.26%。17年间,大部分年份都为正收益,只有2008年、2011年、2022年3个年度收益为负。
2012年以来,企业年金累计投资收益金额超过了8000亿元,同时作为长期资金和耐心资本,企业年金对资本市场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