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昆平: 抑制居民杠杆率取得一定成效 仍需警惕潜在风险

周昆平: 抑制居民杠杆率取得一定成效 仍需警惕潜在风险
2018年08月10日 19:41 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客户端8月10日电 题:《周昆平: 抑制居民杠杆率取得一定成效 仍需警惕潜在风险》

作者 周昆平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副总经理、首席研究员,中新经纬特约专家)

近日,上海财大田国强教授课题组发布了研究报告《警惕家庭债务危机及其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前不久,中国人民大学陈彦斌教授也代表课题组发布了《结构性去杠杆下的中国宏观经济》报告。中国居民债务率高的问题再度引发人们关注。那么,中国的居民债务到底高不高?原因又是什么?高债务对经济会有什么影响?

中国居民的债务率值得警惕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数据,中国在2017年年中宏观杠杆率已经达到了256%,这不仅超过了新兴市场国家190%的整体水平,也超过了美国的250%。适当的债务率有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较高的杠杆率则意味着潜在的金融风险,正是近两年中国政府强调“去杠杆”的根本原因。

2017年的总杠杆率是攀升的。究其原因,根据中国去杠杆进程2017年度报告显示,从结构上看,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下降,居民杠杆率上升较快,政府部门杠杆率略有回落。事实上,一般认为,中国的企业杠杆率最高,其次是政府杠杆率,最低也是最安全的是居民杠杆率。根据BIS的数据,中国企业杠杆率在140%左右。不论从绝对水平还是企业偿债比率来看,这在国际上都是非常高的。中国政府部门的杠杆率在2017年年中达到46%,低于新兴市场整体的48%,美国的98%和日本的214%。居民部门杠杆率从2016年的44.8%上升到2017年年中达到47%,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距离85%的债务阈值更是相去甚远。

但如果就此认为家庭部门的债务问题不严重,或认为居民加杠杆似乎还有较大上升空间,可能是一种错觉。首先,中国居民杠杆率增长速度快。美国居民部门债务率从20%提升到50%以上,用了将近40年左右的时间,而中国2008年居民债务率仅为18%,到目前接近50%只用了10年时间,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飙升速度之快可见一斑。

其次,用居民债务/GDP的杆杠率来衡量居民债务水平可能存在偏差,因为各国的收入水平差异比较大,难以类比。对此,人民大学陈彦斌教授曾指出:“由于中国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偏低,所以家庭债务/GDP的测算杠杆率方式会低估中国家庭部门债务问题的严重性。”因此,他以家庭债务与家庭可支配收入之比来测算,得出中国家庭部门杠杆率高达110.9%,已经高于美国家庭部门的杠杆率108.1%的水平。上海财经大学田国强教授也认为,衡量国内家庭债务的水平时,不能简单照搬发达国家指标,还要关注适合中国的指标,即家庭债务与可支配收入之比。其课题组研究结果表明,截至2017年,中国家庭债务与可支配收入之比高达107.2%,已超过美国当前水平,更是逼近美国金融危机前峰值。

第三,隐形债务是中国居民债务的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这个不在统计范围内。无论是以家庭债务和GDP之比,还是以家庭债务与可支配收入之比来测算的杠杆率,其分子只是统计了家庭部门从金融部门获取的信贷总额,而中国居民多习惯于向亲戚朋友借钱这种民间借贷方式,因此,中国居民存在大规模的隐性债务,实际的债务风险更高。

中国居民债务与房地产相关度较高

随着人们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当一部分人具备了一定的财富基础,以及一定的投资意识和能力,对财产性收入的追求不断增强。近年来,楼市的繁荣带来了居民贷款的大幅上涨。中国社科院此前发布的《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17-2018)》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居民购房抵押率升至50%,已经接近美国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前的水平。该报告还认为,中国家庭在金融机构的负债以消费性贷款为主,约占居民负债的2/3,大约是经营性贷款的2倍。而在消费性贷款中,以住房贷款为主的中长期贷款占八成左右。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三季度末个人购房贷款余额为21.1万亿,占总贷款余额的54%,同比增长了26.2%。2017年开始,虽然各地出台房地产限购政策,限制了居民获得房地产贷款的途径,但消费信贷出现了快速增长。当前,短期消费贷款增速已经超过中长期贷款,主要原因是住房贷款的需求通过其他贷款途径进行转移,一部分短期消费贷款作为住房贷款的替代形式变相流入房地产市场,说明一些家庭持有的现金、银行储蓄、金融资产等流动性资产趋紧,从而通过短期贷款暂时弥补债务缺口。

由于居民部门杠杆率在过去几年间持续大幅攀升,相关部门开始高度重视居民部门杠杆率问题。今年年初原银监会就提出,要“努力抑制居民杠杆率”,“重点是控制居民杠杆率的过快增长”。今年4月3日银保监会再次强调,要“有效控制居民部门杠杆率过快上升趋势”。在央行和银保监会的监管举措下,抑制居民杠杆率取得了一定成效,住户消费性贷款余额增速已经从2017年第一季度的峰值32.9%,下降到2018年第一季度的23.4%,基本回归到2015年底的水平。但是,住户消费性贷款余额增速仍大幅高于企业经营性贷款余额增速和所有贷款余额增速,这也反映出信贷资金通过“消费贷”等方式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现象仍然存在。

居民债务率高企潜藏金融风险

居民适当加杠杆有助于平滑消费,通过贷款进行提前消费改善生活。但是,居民债务快速增长不仅会抑制消费,而且会形成一类牵涉居民家庭的潜在金融风险。

首先,居民债务升高的同时推动房价上涨。近年来,住房价格涨幅大于收入涨幅,从刚性需求和投资需求的角度,许多家庭愿意承担高房贷,从而导致房价与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而部分居民只能依靠更多的按揭贷款来购买房屋,客观上也推动了居民杠杆率的升高。房地产趋热带动了房地产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以及投机需求的进一步提高,从而使大量资金转移至房地产市场,造成对实体经济投资和消费的“挤出效应”,进而形成恶性的房价上升循环,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造成一定阻碍,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其次,居民债务快速增长不利于中国以消费为驱动进行转型升级的战略。目前,中国消费对GDP的贡献刚刚超过60%,与发达国家80%仍然有提升的空间,但是,随着家庭债务总量不断增加,抬高了居民杠杆率,并减少了居民消费需求。目前,中国的消费增速从2008年的峰值23%下降到今年6月的9%,消费增速下降既与收入增速下降、收入差距扩大有关,也与家庭债务快速累积产生的对家庭流动性的挤出作用有关。消费能力的下降不利于中国以消费为驱动进行转型升级的战略。

第三,居民债务快速增长可能危及到居民的流动性。由于中国隐藏的民间借贷等无法统计,许多家庭流动性可能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近年来出现的用信用卡套现等现象就说明了这一点。此外,近年出现的互联网金融活动,在满足居民贷款需求的同时,也给其财务带来挑战,且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

今年4月9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称,2017年居民储蓄存款增长率首次为负,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如果再继续发展下去,中国居民有可能变成负债部门,问题就大了,美国2008年债务危机就是因为它的居民开始负债。

有鉴于此,要继续加强防范信贷以各种隐蔽形式流向房地产市场。以此真正有效控制居民部门杠杆率过快上升趋势。要继续严厉打击挪用消费贷款、违规透支信用卡、违规信用卡套现等行为。要协同均衡推进结构性去杠杆,加强各部门间的相互合作,只有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才能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中新经纬APP)

周昆平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