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供应链和产业链影响多大?商品是否会短缺?官方回应

疫情对供应链和产业链影响多大?商品是否会短缺?官方回应
2020年02月27日 17:58 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客户端2月27日电 2月27日,商务部举行网上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商务部相关负责人就疫情对供应链、产业链的影响、新版负面清单预计何时能落地、食品价格涨势是否会持续等问题一一回应。

各地在保障市场供应方面有什么创新举措?

  商务部市场运行司副司长王斌介绍,概括起来主要是五个方面:

  一是开展“线上自选+无接触配送”。各地电商平台、商超、餐饮等保供企业利用新技术、新装备、新标准,优化配送服务,引进智能机器人,增配终端自助取货设施,实现“无接触”“少接触”配送,一些电商平台的“无接触配送”订单占总订单数比例超过80%。

  二是促进“传统零售+融合创新”。一些地区的传统商超、餐饮、加油站等企业加快创新转型,打破线上线下和行业领域的界限,开展双线融合、跨界合作。许多超市拓展网上购物功能,满足线上订单需求,并与餐饮企业共享员工,缓解人手紧缺问题;一些加油站拓展非油业务,提供“加油+买菜”服务,增加了消费者购买果蔬等生鲜产品的新渠道。

  三是推行“社区团购+集中配送”。湖北武汉、黄冈、孝感等地的商超和企业根据社区居民统一采购需求,推出果蔬、肉蛋、粮油、日化等多样化套餐包,集中配送到社区,由社区指定联络员将商品送至居民家中,满足“足不出户”居民生活物资需要。

  四是开展“安心团餐+定点供应”。有些地区以团体为单位,定点采购餐饮企业提供的团餐,满足复工复产后本地区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用餐需要。

  五是开展“临时网点+定点直供”。一些地方组织社区与市郊农业合作社、蔬菜生产基地,以及农批市场、商超结对,在街区、小区设立临时供应网点,增加供应渠道。

如何评估疫情对供应链、产业链影响?

  商务部外资司司长宗长青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叠加春节假期因素,我国各类企业都不同程度受到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复工复产都面临交通物流受阻、人力资源紧张、上下游复工不同步、防护用品紧缺、经营成本增加等困难。

  近期,相关部门和地方纷纷采取有效举措,加大对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复工复产的支持力度。商务部连续印发多份政策文件,持续指导各地协调解决外资企业在投资、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最大程度减少疫情影响。

  宗长青指出,外资企业在复工复产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将很快逐步得到解决。从长远和总体上看,疫情对供应链、产业链的影响是阶段性的、短期的,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重要地位不会因为疫情影响而改变,当前也并没有出现供应链、产业链因疫情影响向国外大规模转移的现象。一般来说,跨国投资者的投资经营决策是长期的、综合性的、战略性的,短期的疫情影响是有限的,但也不排除做出一些应急性的、战术性的调整。多项调查和研究显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吸收外资的综合竞争优势没有改变,大多数跨国公司投资中国的信心和战略没有改变,仍然看好中国市场长期发展前景,有些正在继续加大对华投资。

  商务部外贸司司长李兴乾指出,中国是很多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重要环节。疫情对外贸领域供应链的影响主要发生在生产配套层面,产品集成遇到暂时困难。这种影响是局部的,有限的,也是完全可控的。

  他还表示,中国具有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完整产业链的优势无可替代。中国外贸发展韧性足、余地大,创新能力强,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也不会改变。随着稳外贸相关政策陆续推出落地,将向外贸领域产业链释放更大利好。

如何帮助企业加强出口风险管理?

  李兴乾介绍,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商务部第一时间摸排企业受困情况,了解外贸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困难。面向7000多家外贸企业调查表明,90%以上企业存在出运和收汇被迫推迟的情况,面临较大的买方取消订单、拒收拒付风险,亟须出口信用保险支持。针对以上情况,商务部会同中信保公司开展深入研究,就做好2020年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相关工作,全力支持外贸企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作出安排,引导外贸企业用好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有效保障出口收汇风险,同时通过保单获得银行融资支持。

  据介绍,为外贸企业提供帮助包括四种方式:一是进一步扩大短期险覆盖面,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提供重点支持服务,做到应保尽保,惠及更多企业。二是开辟理赔绿色通道,做到应赔尽赔、能赔快赔。三是对中小微外贸企业进一步降低保费费率,允许合理缓交保费,减轻企业资金压力。四是扩大保单融资规模,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银行资金支持。相信这些措施能够有效缓解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

  李兴乾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督促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和中信保公司营业机构,细化专项措施,引导企业用足用好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同时,持续跟踪政策实施效果,及时收集外贸企业反馈信息和困难需求,更有针对性地加强政策研究,适时出台进一步帮扶措施。

后期是否会商品短缺?

  王斌表示,总体来看,中国生活必需品产能库存稳步增长,复工复产逐步向好,市场供应充足,价格总体平稳。没有必要担心后期商品出现较大短缺。

  一是市场供应基础坚实。201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6.64亿吨,比上年增长0.9%,连创历史新高,牛羊肉、禽肉、鸡蛋、蔬菜、水果、水产品等产量平稳增长,肉类进口较快增加。目前全国粮油肉蛋奶等生活必需品库存充裕,储备充足。

  王斌指出,当前,全国春耕备耕扎实推进,今年春季气象条件有利,农业生产形势总体正常。冬小麦面积基本稳定,冬春蔬菜在田面积8400多万亩,供应量比上年同期增长2.7%,生猪生产稳步恢复,1月份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长1.2%,连续4个月环比增长。后期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基础坚实。

  二是复工复产逐步向好。在中央和地方推出的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作用下,各类企业有序复工复产,粮食应急加工能力复产率已超过70%,肉类、奶类及食品加工等民生产品企业复工复产加快推进。商贸流通企业复工率不断上升,大型连锁超市开业率达95%,品牌连锁便利店开业率80%左右;电商平台快递企业复工率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陆续畅通,生活必需品供应链逐步打通,产销对接进一步顺畅,为增强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提供有力保障。

  王斌还提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受用工短缺、采收运销不畅、各地餐饮饭店等集团需求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局部地区出现了农产品“滞销”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在保障供应的同时,积极推进产销对接,搭建促销平台,切实稳定市场运行。

  王斌强调,当务之急是,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推动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复工复产,全力以赴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商务部将进一步密切监测疫情对市场供求的影响,引导更多企业尽快恢复营业,保障市场供应。

有哪些举措帮助进口企业解决当前的问题?

  李兴乾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近期一些地方出现部分进口货物物流不畅等问题,包括个别港口存在物流衔接困难,冷库人员复工延迟,导致进口冻肉短期滞留。

  他介绍,针对这些情况,商务部采取了五项措施畅通进口贸易。一是专门下发通知,鼓励企业扩大医用物资和生活用品进口,做好相关组织工作;二是会同相关部门做好进口货物的疏导分流,缓解进口农产品滞港问题;三是简化进口审批流程,进一步提高便利化水平,缩短审批时间,便利企业进口;四是会同相关商协会,积极做好企业信息服务工作,推动行业组织创新优化服务,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帮助企业应对疫情影响;五是支持企业充分发挥外贸新业态优势,利用电商平台,创新进口销售模式。目前,相关工作正在加快推进并已取得积极成效。

新版负面清单预计何时能落地?将放宽哪些领域外资准入?

  宗长青介绍,今年正式实施的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明确国家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这是我国与国际惯例接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重大制度性成果,也是国际社会测试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风向标。从2013年第一张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上海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开始,7年来,中国政府5次修订负面清单,适用范围也从自贸试验区拓展到全国,清单长度更是由190项,大幅缩减为全国清单40项、自贸试验区清单37项。负面清单修订幅度大、频次高,充分展示了中国政府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的决心和诚意。

  他指出,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已会同有关部门启动了新版全国和自贸试验区两个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的修订工作。下一步,相关部门将加强协调联动,加快工作节奏,尽快按程序公布实施两个负面清单,进一步扩大外资市场准入领域,为外国投资者提供更多投资机会。

在打通外贸产业链、供应链堵点上将采取哪些举措?

  李兴乾指出,当前,外贸企业同国内各行业一样,除了面临共性问题之外,还普遍存在接单难、履约难、贸易壁垒增多等外贸领域个性问题。商务部已经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三项应对举措。

  一是推动企业复工复产,精准帮扶企业。我们将在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扎实做好稳外贸工作,以保市场、保份额、保订单为目标,支持外贸企业抓紧复工生产。突出加大贸易融资支持,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和出口退税等合规政策工具作用,协调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恢复产能,特别是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和龙头企业,稳定全球供应链。总结推广各地稳定供应链的好做法、好经验,提供法律援助,最大限度减少企业损失。

  二是积极优化完善外贸产业链和供应链。推进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发挥重点企业在产业链的龙头带动作用。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完善政策,创新监管,优化流程,发挥新业态在疫情期间的独特优势,打通物流环节。

  三是加强同经贸伙伴的沟通协调。在中国加大疫情防控的同时,我们注意到部分国家也出现了一些新冠肺炎病例,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全球产业链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加强与贸易伙伴的沟通协调,通报最新疫情情况和有关措施,推动世贸组织成员间加强合作,解除不必要的管制,为全球产业链顺畅运转贡献力量。

  李兴乾表示,目前,外贸领域复工进展良好,堵点也是存在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供应链企业,特别是中小外贸企业资金融通不足;二是贸易运输“大动脉”和“微循环”正在快速恢复畅通过程中,部分原材料、零部件和最终产品交付存在延迟现象;三是部分国家对我采取人员、贸易等限制措施,对双边贸易开展造成影响。

  李兴乾提到,商务部正全力强化财税、金融、保险领域的稳外贸举措,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有序恢复外贸生产运营秩序,商务部将突出四个政策着力点,解决当前问题:一是及时足额实现出口退税,切实降低企业成本,减轻企业负担。二是扩大外贸信贷投放,满足贸易融资需求,对有市场、有订单的企业实现应贷尽贷,确保履约,通过优先保障外贸资金链来畅通产业链、供应链。三是切实扩大出口信用短期险覆盖面,促进费率合理下降,有效服务外贸发展大局。四是加大对外工作力度,协调相关国家科学理性看待疫情影响,不采取过度贸易限制措施。

食品价格涨势会不会持续?

  王斌表示,今年1月份CPI上涨5.4%,涨幅有所扩大。1月份CPI上涨具有结构性、时段性特点。其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是春节及翘尾因素。从以往规律看,春节期间居民消费需求旺盛,蔬菜、肉类、水果等食品价格会出现一定幅度的上涨。今年春节在1月份,去年在2月份,错月的影响导致去年对比基数较低,翘尾因素使CPI同比涨幅扩大。

  二是猪肉价格较高。由于非洲猪瘟导致生猪产能大幅下降,我国的猪肉价格还处于高位,进而推动了CPI结构性上上涨。1月份猪肉价格上涨116.0%,影响CPI上涨约2.76个百分点。

  三是疫情推高成本。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些地区人工短缺,交通运输、防疫防护等综合成本上升。比如,货运的运费同比上涨了近1倍左右,货运司机的费用上涨5-7倍左右。

  王斌指出,随着国家出台的减税降费、复工复产扶贫解困、畅通物流促进农业生产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落地见效,加上天气逐渐转暖,主要农产品生产供应增加,价格会稳中回落。

  王斌介绍,据商务部监测,目前各地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和价格总体稳定。(中新经纬APP)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