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署名文章:中国本轮刺激无需惧怕后遗症

金融时报署名文章:中国本轮刺激无需惧怕后遗症
2020年06月04日 09:01 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客户端6月4日电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4日消息,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在该报撰文指出,中国本轮刺激无需惧怕后遗症。

文章指出,在上个月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中国公布了一项备受期待的财政刺激方案,以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即2019冠状病毒病)危机对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造成的负面影响。

此次抗疫支出的资金将来自发行抗疫特别国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地方政府专项债以及扩大财政赤字,政府总计新增举债3.6万亿元(合5000亿美元),约为中国经济年产值的4%。

文章指出,今年第一季度,随着抗疫工作持续,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6.8%,为有记录以来的最大降幅。相比之下,中国在2008年至2010年期间的经济增长低谷期,年增长率也有6.4%。

尽管4月份的经济数据显示出一些复苏迹象,但国内需求仍跟不上供应。虽然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但零售额和投资却出现收缩。而且,随着世界准备迎接一场严重的技术性衰退——其中,美国第二季度经济经通胀调整后折成年率下降38%——中国4月份出口的暂时性反弹掩盖了海外订单不断被取消的严峻现实。

中国政府承诺将致力于实现其所称的“六保”目标: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例如,保护就业和中小企业就需要类似于“美国薪酬保护计划”(Paycheck Protection Program)这样的措施。建立更具韧性的供应链则意味着要增加基础设施支出。

与其他大型经济体相比,中国有更大的政策操作空间。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财政跟踪数据,截至今年4月,中国应对疫情影响的援助计划(包括支出、贷款和担保)仅相当于其GDP的2.5%,而德国为34%,日本为20.5%,美国为11.1%。

文章还称,中国还拥有一批前景良好的新项目。当然,大部分财政支出将被用于落实“六保”,但人们也应关注那些“新基建”投资,例如数据中心、配备人工智能的工业设施以及冷链物流,所有这些项目都可能在未来10年内释放出中国作为经济强国的潜力。

力度适宜的财政举措既有利于短期的稳定,也有利于长期的繁荣。当然,单纯的刺激计划并不是万灵药。要说服怀疑论者,最好就是先有一个结构合理、目标明确的支出计划。在此基础上,还要采取进一步的努力来重新振兴“疫后时代”的经济,推行农村土地改革和进一步开放金融领域等措施——在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世界,这些仍是中国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中新经纬APP)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