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互换通”将加速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明明:“互换通”将加速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2022年07月05日 16:54 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7月5日电 题:“互换通”将加速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作者 明明 中信证券联席首席经济学家

  7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香港金融管理局联合发布公告,开展香港与内地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合作(以下简称“互换通”),并计划6个月之后正式启动。

  根据人民银行的定义:“人民币利率互换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的一定期限内,根据约定数量的人民币本金交换现金流的行为,其中一方的现金流根据浮动利率计算,另一方的现金流根据固定利率计算。”

  自2006年试点开展以来,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在对外开放领域不断尝试。近年来,中国利率互换市场规模快速扩大,2021年全年利率互换名义本金总额达到19.56万亿元,较2020年规模同比增长约2.5%。

图1:中国利率互换市场加速发展(亿元)

  尽管当前“互换通”细则尚未出台,但可以预见,“互换通”将在深化中国债券市场开放、扩大外资,以及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等多个方面产生积极效用。

其一,“互换通”将促进中国债券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

  2017年7月3日,“债券通”中的“北向通”率先运行,成为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2021年9月24日,“债券通”的另一块拼图“南向通”也正式上线,意味着中国债券市场实现了双向开放。

  国内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双向通道”的打通,为此次“互换通”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连接方式提供了借鉴。而“互换通”的推出,也将与“债券通”产生协同效应,不断提高外资在中国金融市场的参与度。

其二,利率互换作为主要的利率衍生品之一,“互换通”能更好地满足境外投资者对冲利率风险需求。

  目前,境外投资者在中国债券市场的交易活动日趋活跃。随着外资持债规模走阔、以及日度交易的活跃,其对冲利率风险需求也有所增加,“互换通”开通后能够更好地满足这一需求。

图2:随着国内债券市场逐步对外开放,外资持债规模持续扩张(亿元)
图3:观察“北向通”这一渠道,境外投资者在中国债券市场交易活动日益活跃(亿元)

  由于中国交易所债券市场以企业债、公司债等信用债品种为主,二者合计占比超40%。出于风险偏好等原因,当前境外投资者在交易所的持债规模较少。截至2022年6月,境外投资者在深交所和上交所的债券资产占比分别仅为0.25%和0.46%。

  近期,央行在《关于进一步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有关事宜》中进一步明确“支持境外机构投资者直接或通过互联互通投资交易所债券市场,自主选择交易场所。”预计后续在各项政策利好之下,境外机构投资者有望更加便捷、深入地参与交易所债券市场,拓宽其投资范围。

图4:中国交易所债券市场以企业债、公司债等信用债品种为主(%)
图5:当前境外投资者在交易所的持债规模较少(%)

  此外,境外机构也将为国内市场带来更多差异化需求,这将有助于推动国内金融市场发展创新。短期来看,受制于中美利差,外资增持中国债券资产节奏放缓。但中长期看,在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持续深化背景下,外债继续增持中国债券资产仍是大势所趋。而中国债券市场、衍生品市场的流动性也将进一步提升。

图6:短期来看,受制于中美利差倒挂,外资增持中国债券节奏放缓(亿元)

其三,“互换通”以及央行与香港金管局的常备互换协议对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央行宣布启动“互换通”的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签署常备互换协议,将双方自2009年起建立的货币互换安排升级为常备互换安排,协议长期有效,互换规模由原来的5000亿元人民币/5900亿元港币扩大至8000亿元人民币/9400亿元港币,进一步提升了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流通性。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更多体现在贸易结算货币功能,而人民币的投融资货币功能仍处落后地位。要想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须不断深化人民币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当境外人民币资金池增加到一定规模时,需要有与之匹配的人民币资产池,以提供足够可投资的人民币资产。

  当前,国内资本市场仅仅开放人民币债券市场是不够的,开放利率互换市场以提供相应风险对冲工具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互换通”的启动,以及央行与香港金管局的常备互换协议,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有重要意义。(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李惠聪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