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奥平:7月CPI创近两年新高,仍需政策发力刺激有效需求

张奥平:7月CPI创近两年新高,仍需政策发力刺激有效需求
2022年08月10日 18:40 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8月10日电 题:7月CPI创近两年新高,仍需政策发力刺激有效需求

  作者 张奥平 增量研究院院长

  国家统计局8月10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7月份,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环比下降1.3%,同比上涨4.2%;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环比上涨0.5%,同比上涨2.7%。

  因政策持续发力保障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的畅通稳定,7月PPI环比下降,同比涨幅回落。首先,PPI同比数据的回落,主要是因国内商品保供稳价政策效果持续显现,以及去年同期基数影响,黑色等国内定价品种价格持续回落。同时,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及国际社会加剧割裂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处于相对高位水平,但发达国家衰退预期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形成一定压制。

  其次,从PPI环比数据来看,由上月持平转为下降1.3%。其中,煤炭等国内定价品种价格涨幅回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由上月上涨0.8%转为下降2.1%,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下降6.2%。原油、有色金属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带动国内相关行业价格下降,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下降2.1%,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下降2.0%,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下降1.3%;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下降6.0%。

  从长期来看,国际地缘冲突所带来的影响将逐步弱化,全球供应链将实现弱修复。同时,伴随着美国等发达经济体货币当局“暴力”加息缩表,经济衰退预期将压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游输入型通胀所带来的供给冲击将得到缓解,PPI数据将实现持续回落。

  CPI因受猪肉、鲜菜等食品价格上涨及季节性因素影响,7月CPI环比由平转涨,同比涨幅略有扩大,长期将温和上涨。首先,从CPI同比数据来看,食品价格上涨6.3%,涨幅比上月扩大3.4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1.12个百分点。食品中,猪肉价格由上月下降6.0%转为上涨20.2%(从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及生猪出栏量等供给端指标来看,新一轮“猪周期”已开启)。此外,非食品价格上涨1.9%,涨幅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1.56个百分点。其中,汽油、柴油和液化石油气价格分别上涨24.6%、26.7%和22.4%,涨幅均有回落。

  其次,从CPI环比数据来看,食品价格由上月下降1.6%转为上涨3.0%,影响CPI上涨约0.53个百分点。食品中,随着新一轮“猪周期”开启,猪肉价格上涨25.6%。受多地持续高温天气影响,鲜菜价格由上月下降9.2%转为上涨10.3%。非食品价格由上月上涨0.4%转为下降0.1%,影响CPI下降约0.07个百分点。非食品中,受国际油价下行影响,国内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下降3.4%和3.6%;受暑期出行增多影响,飞机票、宾馆住宿、交通工具租赁费和旅游价格分别上涨6.1%、5.0%、4.3%和3.5%。

  当前,经济运行仍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内需中有效投资与消费恢复进程缓慢。结合经济先行指标PMI数据来看,7月PMI为49.0%,再次降至收缩区间(3月49.5%、4月47.4%、5月49.6%、6月50.2%、7月49.0%),体现出中国经济景气水平有所回落,恢复基础仍需稳固。

  从大、中、小型企业PMI来看,其中大、中型企业再次降至收缩区间,而小型企业长期处于收缩区间。大型企业PMI为49.8%,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中型企业PMI为48.5%,比上月下降2.8个百分点;小型企业PMI为47.9%,比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2022年以来持续处于收缩区间。中,小型企业相比大型企业的生产经营压力更大,发展预期持续较弱,这是近两年多疫情多轮冲击所造成的“后遗症”,是经济实现稳增长的关键“痛点”问题。

  7月CPI虽同比上涨达2.7%,创近两年新高,但相比2%-5%的温和通胀区间上限还有较大空间。更能真实地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7月仅同比上涨0.8%,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并长期处于低位,这反应出内需中有效需求不足,私人部门难以支撑经济实现内生性增长(企业投资与居民消费)。

  7月29日,政治局会议在宏观政策部分明确要求,“宏观政策要在扩大需求上积极作为。财政货币政策要有效弥补社会需求不足”;财政方面要求,“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持地方政府用足用好专项债务限额”;货币方面要求,“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用好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

  笔者认为,在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复苏动能仍显不足,经济难以实现内生性增长的情况下,宏观政策仍需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以我为主”主动作为。在供给侧继续做好保供稳价工作的同时,在需求侧适度提升对通胀的容忍度,继续实施扩张性的宏观财政和货币政策,加大刺激有效需求力度。货币政策下一阶段的首要目标应是抓住关键时间窗口,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将政策再细化再落实,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助力市场主体实现宽信用,从而确保三季度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力争实现最好结果。(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孙庆阳 实习生 周思静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