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真等:如何构建与“双碳”目标相一致的绿氢政策体系

张真等:如何构建与“双碳”目标相一致的绿氢政策体系
2022年08月18日 19:28 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8月18日电 题:如何构建与“双碳”目标相一致的绿氢政策体系

  作者 张真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氢能中心主任

  刘倩 中央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史英哲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副所长

  苗乃乾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氢能中心副主任

  伴随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的提出,氢能及其衍生产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氢能是未来碳中和能源体系的关键枢纽。现阶段制氢路径主要包括化石能源制氢、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以下称为“绿氢”)、化工过程副产制氢三种,其中绿氢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氢能供应方式。将化石能源制氢与碳捕集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技术结合(以下称为“蓝氢”)被视为另一种低碳制氢的方案。

  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20年版)预测,在净零排放情景下,2050年超过95%的氢将采用低碳排放的方式制取,其中一半为绿氢,另一半为蓝氢。绿氢有望成为钢铁、化工、航运、重载和航空等部分关键行业实现深度脱碳的最佳选择。

  与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相悖,绿氢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21年年初,已有30多个经济体发布氢能路线图,欧盟、美国、日本、韩国、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波兰、西班牙、荷兰、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经济体均将绿氢作为其零碳战略的核心构成,推进产业全方位发展,部分经济体提出“绿氢进口规划”。同时,具备大量未开发土地和丰富可再生能源的国家,也正在着手制定有关绿氢制取和出口的战略。氢能有望逐步成为与天然气同等地位的能源物质参与国际贸易。

  绿氢产业将在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但当前整体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绿氢作为零排放的二次能源,有望帮助能源、交通、建筑、工业领域行业深度脱碳。但目前,中国电解水制取的绿氢仅占氢气总产能的4%,未来投资需求巨大,加快完善绿氢财政金融激励措施尤为关键。

  当前,中国绿氢的战略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迫切需要培育互利互赢的产融合作生态体系,探索适宜行业发展的规模化、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同时,绿氢多场景应用的市场基础设施与技术标准体系刚刚萌芽,绿色金融政策与产品的创新支持不足。在此背景下,我们有以下建议。

 一是明确绿氢在“双碳”战略中的角色定位。目前,欧盟、德国、日本、韩国等多个经济体均制定了氢能顶层发展战略,对于绿氢、蓝氢的发展目标及定位予以明确。建议以“双碳”目标为导向,进一步明确2030年各主要行业使用蓝氢和绿氢的比例,最大程度地降低对化石能源制氢的路径依赖;明确2060年能源体系中绿氢的重要角色定位,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氢能产业的法律、法规。

二是发挥公共部门在氢市场创设期的多重作用。充分发挥地方科技金融体系对氢产业相关技术研发的支持作用,鼓励地方通过设立政府投资基金、引导基金等方式支持氢领域关键技术、示范应用,鼓励建设产业联盟、研发中心等产业服务机构,为氢科技创新企业成长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探索设立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搭建多元化科技融资体系,深入持续推进氢能全产业链的研发和示范。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本投入的杠杆效应,依托示范城市群或示范区,明确示范项目的公共资金支持机制等。选择条件合适的示范区探索采用碳差价合约。此外,加强需求侧公共政策协同支持。如,通过政府采购对氢能产业提供直接支持。在市场需求激励方面,可考虑为购置氢燃料电池车的企业和消费者提供补贴、消费券、消费税减免等激励以及路权、停车费减免、过路费减免等消费便利性政策。

三是强化绿色金融对氢能全产业链的创新支持。建议将绿氢全产业链纳入各项绿色金融标准。建议在《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以及《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的基础上,尽快建立适用于氢能产业的分类标准,引入绿氢全产业链项目。同时,加强绿色信贷对氢能基础设施的支持,鼓励银行支持加氢站、输氢管道等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建议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推动信贷资产积极向氢能产业配置等。此外,鼓励氢能产业通过多种渠道融资,创设氢能证券指数和相关证券投资基金,做强做优氢能产业发展基金,并推动碳市场对氢能发展的精准助力,推进氢能产业碳减排核算方法学开发等。

四是完善氢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完善氢产业标准和认证机制;推动氢特别是绿氢的现货交易,研究创设氢期货产品;建立和完善氢产业统计制度和碳减排方法学系统;鼓励氢金融新兴业态发展等。

五是强化氢能数字化发展与共享机制建设。加强氢能产业信息平台建设,建立氢产业链发展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建立跨部门、多维度、高价值的绿色数据对接机制,推动金融资源精准对接企业融资需求,提高平台服务质效。同时,搭建绿氢产业链及数字化平台,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示范演示的一体化数字体系,逐步建立完善绿氢产业链数据系统等。并开发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绿氢溯源平台。

六是加强国际合作。一方面,加强与欧盟、日本等氢能技术领先经济体的双边技术和标准合作,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能源项目合作和市场开发;另一方面,加强各国氢产业标准对接,鼓励相关行业协会制定、发布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氢安全、碳排放相关的标准、规范及指南,推动实践中的标准对接和融合,形成无空白、无交叉、无冲突的绿色氢标准规范体系。(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王蕾 实习生 彭琪云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