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郁等:一季度理财缩减规模低于历史同期,长久期产品业绩倒挂明显

刘郁等:一季度理财缩减规模低于历史同期,长久期产品业绩倒挂明显
2024年04月18日 17:01 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4月18日电 题:一季度理财缩减规模低于历史同期,长久期产品业绩倒挂明显

  作者 刘郁 华西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田乐蒙 华西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

一季度理财回表规模小于历史同期

  2024年以来债牛行情演绎,A股市场也有所回暖,理财行业顺势而为,实现快速扩容,2月末规模一度突破28万亿元。进入3月,受季节性回表影响,理财存续规模有所下降。

  3月理财整体规模缩减幅度低于历史均值,究其原因一方面是3月信贷可能弱于历史同期,母行回表诉求不强,另一方面或是由于春节后收益回暖,在“收益效应”的影响下助力规模实现主动扩容。

  3月信贷超出季节性概率不高,母行负债端压力或相应低于往年同期,理财规模回表需求不大。理财回表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母行季末的流动性考核,而这一需求一定程度取决于信贷投放的强弱。当信贷投放较强时,可能对应了理财被动赎回的压力较大;反之则相应减弱。在“早投放早收益”的习惯下,近年来第一季度信贷投放量都相对较大,对应过往理财在3、6、9、12月(均为季末月)的规模降幅依次递减。

  不过央行在2023年四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提出“平抑不正当竞争、‘冲时点’等不合理的信贷投放”,结合2024年一季度表现来看,信贷平滑作用效果显现。往后看,一季度的部分压力或向后分摊,理财在季末月规模缩减程度或同步趋于相对均衡。

  此外,在春节后股债市场表现双双走高的背景下,理财产品实现较优的业绩回报,叠加存款收益率不断调降,理财收益相对优势进一步凸显,或为规模扩容提供支撑。

最小持有期型产品表现亮眼

  最小持有期型产品结合了封闭型和日开产品的优点,规定了一段时间的资金锁定期,期满后自动转为每日开放。这一机制既便于理财经理聚焦更长期的价值投资,又能满足客户对流动性的需求,兼具稳定性和灵活性。拉长期限来看,从一季度开始该类产品维持较高的扩容速度。

  拆分具体机构来看,股份行理财子发力明显,单季增长4188亿元至2.2万亿元,其次为国有行理财子,增幅为2218亿元。在增幅排名前十的机构中,股份行理财子有7家,其余3家为国有行理财子。其中,交银理财季度环比增幅第一,较2023年末增1095亿元至6116亿元,光大理财、兴银理财、民生理财以及浦银理财紧随其后,规模增长均超500亿元。其中光大理财、浦银理财主要依靠权益资产增厚业绩收益实现扩容,旗下的最小持有期型产品中含权益类比重接近90%;而兴银理财与之不同,主要通过固收类产品发力,旗下的添利系列产品通过配置存款以及高流动性债券获取稳健收益,实现较优的规模增长。

  短持有期型产品业绩基准呈下降态势。从统计区间来看, 2023年3月以来,最小持有期型产品长短两端业绩基准下限变动分化,持有期偏短的产品下降更为明显。截至2024年3月,2年期以下各产品业绩基准下限中枢降幅分布在13bp(基点)-25bp区间,其中,1-2年期累计下降13bp至4.30%;1个月及以下产品由2023年3月的2.75%连续降至2024年3月的2.50%,降幅为25bp。与短端趋势相反,3年以上较长期限产品业绩基准不降反增,较2023年3月累计增37bp至4.40%,这一现象或一定程度反映投资者对流动性偏好仍然较强,对于长资金占用期产品的收益补偿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长久期产品业绩倒挂明显

  利用本季度以来年化收益同业绩基准下限对比发现,持有期较短的理财产品业绩达标率优于长期限。6个月以内的产品业绩达标率均超过60%,其中1个月及以下、3-6个月,达标率均在70%以上,1-3个月为67%;而锁定期大于1年的达标率却未过半数。

  我们将具有代表性的3月作为观察时点,将理财区间年化收益同预期收益率中位数(业绩基准下限)进行对比发现,当前长端产品面临更大的业绩压力。具体而言,除日开型产品外,其余产品实际收益率均不及业绩基准下限,且长久期理财产品业绩倒挂现象更加显著。截止到3月29日,日开型产品与业绩基准基本持平,为2.4%;久期相对较长的定开型产品滚动近1月年化收益率为2.9%,同业绩基准下限相差52bp;封闭式产品实际收益率为3.5%,同样不及业绩基准的3.6%。而最小持有期型产品在3月的表现相对优于长端,年化收益率为2.8%,仅较业绩基准相差8bp。在销售中理财产品的业绩基准往往作为吸引客户的宣传方式之一,实际收益率与预期收益的较大差距,或为理财埋下赎回风险的隐患。

  进一步来看,长久期理财产品(封闭式、定开型)中,期限偏长的产品类型业绩压力相对较大。具体而言,封闭式产品1年以内期限的实际业绩表现均优于其业绩基准下限,而期限超过1年的产品收益则开始出现倒挂,且期限越长与业绩基准下限的距离越大。截至3月29日,3年以上封闭式产品实际年化收益为3.5%,远不及业绩基准的4.8%;然后是2-3年、1-2年期限,同业绩基准相差33bp、21bp。定开型产品情况与之类似,1年期以内短期限产品倒挂幅度相对较小,同业绩基准相差6bp-36bp不等,而2-3年期实际收益为3.2%,低于业绩基准108bp。

  若从增量的角度来看,各类理财产品的业绩基准边际下降。我们筛选出一季度实现规模正增长的理财产品(包含新发产品),利用区间内的增量规模对业绩基准下限进行加权平均。整体上,一季度增量部分对应业绩基准下限明显低于存量平均,封闭式产品差异最大,其增量的基准下限为3.1%,远小于存量均值的3.6%。其余产品,定开型、最小持有期以及日开型产品增量加权业绩基准低于存量平均10bp-20bp不等。

  结合上述分析,高收益资产稀缺所带来的收益压力,成为当前理财面临的主线问题。无论是存续还是新发产品,业绩基准下限都呈现下降趋势,不过市场中仍有82%以上的存量非现管理财业绩基准超过2.5%。与此同时,受制于销售端的压力,理财继续调降业绩基准的速度和幅度也有限,短期内业绩压力将会持续。

  此外,未来监管端的因素可能是理财规模和业绩表现波动的潜在扰动。据媒体报道,信托类产品的监管或将趋严,资管产品借道信托平滑曲线的空间或逐渐受到限制,部分产品的波动可能会有所放大。从短期维度来看,这部分产品的规模和业绩可能经历阵痛,不过从更长远的视角观察,或助推理财不断提升对投研能力的建设和对产品风险的把控,从而实现更加长期的稳健发展。(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宋亚芬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