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1月14日电 (罗琨 王玉玲)13日,第18届亚洲金融论坛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正式开幕。
会议期间,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林毅夫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指出,推动中国经济稳中有升,从长期来看应当是投资拉动经济发展,依靠投资推动技术升级与产业创新,从而提高生产力水平,拉动就业与人均收入增加,提升消费。在当前的经济周期,短期可以通过“以旧换新”等补贴政策来有效刺激消费,效果可以在2025年上半年显现。
林毅夫坦言,“从长期(看)还是投资拉动为主,短期内根据经济周期的状况,需要强调投资,也要强调消费。”
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对此,林毅夫认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组合,将为2025年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利好。“在过去,中国长期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中国政府的负债率(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在全世界都处于较低水平,在现在的经济形势下,这些条件给中国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留下政策空间,为2025年的经济增长带来正面利好。”林毅夫说。
1994年,林毅夫等人撰写的《中国的奇迹》一书中预测,到2015年,按照购买力平价(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将超过美国;按照市场汇率计算,到203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也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实际上,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在2014年就超过美国。而按市场汇率计算,我认为中国在2030年—2035年经济规模超过美国具有相当大的可能性,因为中国每年的经济增速快于美国。不过市场汇率也有不确定性,一方面是汇率会波动,另一方面是货币会受到美国货币政策影响。”林毅夫说道。
面对当下逆全球化加剧、地缘政治动荡不断、保守主义盛行,林毅夫认为,全球化仍然是最有利于发展的方式,虽然逆全球化似乎能为国家内部创造就业,但损失会超过好处。当前,2023年中国的人均GDP达8935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2681美元,连续3年超过1.2万美元,一些行业与资本要“走出去”,把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变成国民生产总值(GNP),也会帮助其他国家实现工业化,发展制造业,这会产生双赢。
(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魏薇 李中元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