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电再起海外并购 外资巨头“假退真转” 靠东南亚挖墙脚?

中国家电再起海外并购 外资巨头“假退真转” 靠东南亚挖墙脚?
2021年04月26日 07:00 每日资本论

文/每日资本论

全球经济动荡,但中国家电企业势头不减。

近日,格兰仕集团(下称 格兰仕)披露,格兰仕已成为日本象印的单一最大股东。另外,格兰仕对美国惠而浦中国业务惠而浦(中国)的要约收购也已获中国监管部门批准,并已完成美国、巴西、德国、土耳其、奥地利、哥伦比亚的反垄断审查程序。

不过,这两起交易都发生在去年。日本象印于1918年成立于大阪,是日本的高质量消费用电器产品包括电饭煲,电器水瓶和真空水瓶的制造商和销售商。2020年1月,日本象印股票大涨,核心原因就是市场获悉中国企业加持。

惠而浦(中国)前身为上市公司合肥三洋,美国百年企业惠而浦于2014年取得前者控股权。产品涵盖冰箱、洗衣机等白色家电及厨房电器等。根据惠而浦最新发布的上市公司公告,格兰仕将以每股5.23元的价格,要约收购惠而浦(中国)4.68亿股,金额近25亿元。

格兰仕成立于1978年,总部位于广东省。以市场占有率被认为达到世界第一的微波炉为中心,在中国国内外提供自主品牌商品和贴牌生产(OEM)业务。通过,收购和投资一旦实现并表,格兰仕财报数据将实现规模性增长;而且将对空调、厨电和洗衣机三大业务板块实现强支撑,提高格兰仕在白电领域的市场份额。

这只是中国家电企业高歌猛进的一个缩影。今年3月1日,海信家电以约为214.09亿日元(折合人民币13.02亿元)成为日本三电控股的控股股东。紧接着,3月25日,格力电器第一大股东知名投资公司高瓴资本,以约为37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85亿元人民币)收购飞利浦家用电器业务,并将与家用电器通过独家全球品牌授权协议,许可家用电器继续使用飞利浦品牌及其旗下特定家用电器产品之品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制造、品牌营销和市场销售(授权期限15年)。

更早之前的2015年5月,创维并购德国电视机品牌Metz;2016年2月,海尔54亿美元并购GE家电(最终交割价格为55.8亿美元);2016年3月,美的4.73亿美元并购东芝白电(最终交割价格为5亿美元);2016年6月,美的与德国库卡签订并购协议……

显而易见,中国家电企业在近些年“进”的态势十分明显,另一面是外资家电“退”的也很坚决。这也让市场对中国家电的海外并购产生了一些疑虑——外资企业是不是变相“丢包袱”给中国企业?

这个话题千万不要一刀切式地理解。外资家电品牌退潮,大方向上存在两个原因,一个是经营不善,被崛起的中国企业打败而被动放弃。这种情况在很多外资家电身上都能看见,无论是日本企业还是欧美企业。还有一种原因就是大家担心的原因,外资的主动后撤。

请注意,日本家电退出的是制造和销售,而不是技术与研发,日本企业仍掌握着相当一部分家电核心技术。而日本家电企业转型的核心原因是家电利润不如以前那么丰厚了。比如,索尼现在主攻医疗、云电视等领域,松下的新能源电池,三菱则在健康、智能物流等新业务方面发力。

部分业内人士公开表示,外资家电企业出售的家电业务多属于中低端业务,利润率较低,高端家电业务依然掌握在手中。中国家电企业迈过了快速成长期,已经在中低端市场占了不少份额,但高端价值偏弱,因此,国际市场地位不高。过去,中国家电企业更多是扮演着全球家电巨头追随者角色,未来,需要通过研发、创新、首创,向中高端领域迈进,做行业及技术的引领者,才可能获得国际高端家电地位。

大家也不必为此感到沮丧,这是一个必经阶段。没有中低端的强大,哪有未来的中高端突破。

需要警惕的是,欧美日想通过产业转移,将东南亚视为制衡中国制造的筹码。2020年5月,外媒报道称,日本拟支出22亿美元试图将工厂和生产链转移出中国。美国同时也实现投资资金来源多元化。

产业链转移真的能制衡中国家电企业吗?

众所周知,东南亚的人工成本确实要比国内要有优势,但一个产业链形成或一个制造中心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寒,需要日积月累,各种配套环节,比如各种零部件、物流等逐渐匹配,东南亚想在短期内形成规模性增长,这难度很大。国内专家预计未来5到10年,中国家电制造依然无法撼动。

同步,中国家电企业也不会傻等,必然朝着附加值更好的领域创新和发展,而中低产业链也必然要转移,但主流方向肯定不会是东南亚。

道理也很简单。中国香港在1970年代制造业十分繁荣,但随着改革开放,其制造业中心也随之从香港向广东等人力成本和物流成本相对较低和便捷的东部沿海转移。而随着,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发展,腾笼换鸟也势在必行,中低端制造业又开始要转移,从人力、物力、财力等综合来分析,往中部地区过渡是最佳选择。

未来中国家电产业转移的趋势大概率也是这个转移趋势。当然,欧美日将其部分业务转移到东南亚对中国家电会产生一定影响,但只要国内家电企业能够持续在高端发力创造出是实在的新产品,并且能够稳住中低端消费市场。那么,外资通过“东南亚”挖墙脚也就不足为惧。

【文章只供交流,并非投资建议,请注意投资风险。码字不易,若您手机还有电,请帮忙点赞、转发。非常感谢】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