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地产界大变天。忆往昔,可谓峥嵘岁月稠。
为此,写下记忆里的地产界10大名场面,以示感怀。
01
融创并购绿城
这一幕够豪情、够大气,既满溢着商战之下的惊心动魄,又洋溢着两位大企业家的人文情怀,其落下帷幕,更是直接决定了融创和绿城两家大房企的发展方向。
说实话,融创绿城之争,本质是地产商业路线之争。宋卫平开创了品质流派,而孙宏斌则强调豪宅也需高周转。两人在商业路线上的大相径庭,随着那句“宋卫平是永远的大哥”,两家企业各自奔前程的身影也渐行渐远。
场面指数:★★★★★
02
佳兆业锁盘风波
之所以把“佳兆业锁盘风波”列为10大名场面第二幕,主要是因为:
这是最近10年,遭遇生死危局的第一个50强房企。
对于这一风波,根本缘由已不可考。但是,面对如此大的企业经营困局时,佳兆业的团队出现了少见的同舟共济的景象。在这起风波中,上级所表达出来的血性与信用,和基层表达出来的坚持与凝聚力,以及彼此间不离不弃的情感,得到了业内的一致赞许和心折。
而佳兆业锁盘风波,使得貌似强大的百强房企,就因为一条小小的指令而陷入困局。这也第一次敲醒大家,房地产企业并没有什么大而不能倒,政商关系尤其不可信。任何时候,都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场面指数:★★★★
03
全国地产涨价潮
这是中国所有的地产大牛市里,浪潮最高、持续最久、共同富裕指数最高的经济大康波。在过去五六年里,只要买了房,基本不会亏(除非高位接盘环京),部分人的财富甚至因此翻了两三倍。而“民生地产”,也自此离我们越来越远。
对于全国地产涨价潮,最先开始的无疑是深圳,但开启全国浪潮的,则是源于2015年,有人发现深圳的均价居然已是广州的两倍。于是城市轮动效应下,上海北京厦门南京高潮迭起,杭州武汉成都西安紧随其后。
场面指数:★★★★★
04
宝万之争
这是地产界首次展开对险资控股、管理层控制等现代企业事物的大讨论。有人认为姚振华是大股东,王石作为小股东顶撞大股东是对企业制度和法律的践踏;有人认为姚振华携险资而来,囿于险资管理政策不严,强买夺取控股权是恶意收购。总体而言,彼时舆论支持姚振华多于支持王石。
而在短短四五年后,曾经想要染指万科的安邦、宝能等无一幸免。事后诸葛亮地说,单从结果看,王石付出的无非是名誉受损、提前退休,而曾经的“野蛮人”则均陷入泥淖。也许,少部分人觉得靠服用兴奋剂就能赢得比赛,但不计成本的融资只不过是在起跑阶段获取的短期优势。真正能让企业从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只能是运营能力,诚信经营和企业家精神。
从这方面看,王石真的是一个孤独的保卫者,万科,也永远都会有他的位置。万宝之争,也是商业道德与企业理想之争的最好注脚。
场面指数:★★★★★
05
房企出海、高周转、合伙人跟投
这是房地产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尝试,但也就此埋下了房企现状危局的祸根。
还记得15-16年,出海、跟投、高周转是地产圈最重要的三个词汇。很多地产企业希望通过出海,实现地产品牌全球化,把房地产业发扬光大,孰料却碰触了外汇出逃的禁忌;很多地产企业启动跟投,一时间房企转身为“全员工所有制”,房企规模迅速扩张,却也就此使得房企的杠杆迅猛增长;很多企业认同高周转,但高周转与质量的平衡,“三口锅两个盖”的操作,至今仍是一个较难的话题。也许,任何事物都不能尽善尽美,但回首这些往昔的操作,可以说,在地产行业,我们曾经一起狂欢过。
场面指数:★★★★
06
王健林断臂求生
万达王健林告诉我们,首富不是那么好当的,必须要有社会责任感;面对危局,首富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是断臂求生的魄力!
尤忆当年万达遇到困难时,王健林五折甩卖优质资产,正因为当年的断臂举措,万达已经基本摆脱了流动性风险。对比如今的房企现状,不得不说,姜确实是老的辣,这两年我回味王健林的断臂术,每次都拍案叫绝。
唯一稍稍让看客们遗憾的是,正因为王健林的果决操作,万达风波过于简短,一幕世纪大并购,汇聚了所有的高光时刻。而万达,也可以就此说是因祸得福吧!
场面指数:★★★★★
07
新城王晓松接班
一个翩翩少年,如何成长为一个老练的商业精英?这不是韩剧,胜似韩剧。
尽管对于这个话题,有些不堪回首,但坦白的说,新城作为全国百强、商业地产十强房企,开创的新城、吾悦双轮驱动模式,在二三线城市可谓大获成功。而当事件突发,原本早已离任、并不想要那么快接班的年轻人,不得不扛起了肩负的重任,在一众老臣的辅佐下,新城快刀斩乱麻,转让项目保护资金链,做公益保护品牌,最终,新城渐入正轨。
从这方面,可以说,王晓松是一个相对优秀的接班人。最起码,临危受命、力挽狂澜,并不是每个二代都能胜任的。
场面指数:★★★★
08
产品力的陨落
在产品标准化和高周转、高房价的压力下,地产界再无爆品!地产圈再无英雄!
还记得2015-2016年,地产圈风靡各种极小户型、各种社群运营、各种绿金科技,那一个年代也是地产圈产品力爆发的最后几年。其中,最火的莫过于《杭州史上最小别墅仅83方!户型刚从绿城流出……》,其阅读量短短几天超过48万,给绿城带来了近千组客户认筹,这可能是地产史上最成功的一次产品营销!
而现在,随着房价飙升、限价开启、产品标准化和高周转盛行,类似这样的“爆品”越来越少。绝大多数开发商拿到地后,首先做个强排方案保利润,再在建材和设计方面削成本,这直接导致很多楼盘“千盘一面”,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区别。
当然,现在还是有好产品的,但是,像当年那样有好的概念、好的调性和品质,然后价格又不贵的产品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场面指数:★★★★
09
大房企的陨落
这些房企的陨落,本质是高杠杆的失败,是区域扩张的失败,更是当今地产管控模式的失败。
说实话,房企高周转的基础在于房企的预售制,预售制的基础在于金融政策上的支持。而三道红线下药迅猛,直接切断了金融支持这一“基础中的基础”,使得很多房企资金链紧绷,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而另一方面看,按照一勺言的观点,这些房企的陨落,其实只是2016后区域型房企全国化失败的典型案例,“用中西部区域1-2万元的房价获得的销售现金流,去支撑东部3-4万的土地楼板价,这个逻辑就相当于小马拉大车,现金流的亏空很容易变的很大。”
不管怎么样,作为地产从业者,我还是很希望这个阶段能够尽快过去,还是希望这个行业好起来。
场面指数:★★★★★
10
金茂、招商、华润等央企的崛起
单纯从融资角度看,央企崛起是必然;从产品角度看,产品同质化现象太严重,有成本优势的央企大品牌崛起,更是必然。
对于央企崛起,其实第一个崛起的是金茂。早在2015年,方兴地产就更名为金茂,拉开了昂首阔步的序幕;同时金茂特立独行,在做规模之前,先厚积薄发研究产品,最终修成“绿金科技”独门大法,成为央企“黑马中的大白马”。
而对于其他央企,随着房价地价飙升、预售限价管控,融资优势成为决定企业发展的关键优势。在这样的浪潮下,央企崛起不可避免。
场面指数:★★★★★
关于地产,希望能与大家有更多交流。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