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恢复到什么程度才算「治好」呢?这是很多患者和家属都关心的问题。
很多患者认为症状消失就意味着病好了,可以停药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如果仅仅因为症状好转就停药,那病情出现反复是必然结果。实现疾病症状的消除,仅仅是达到了「临床治愈」,和医生眼中的 「痊愈」 标准还有差距。
今天,小编来为你揭秘精神科医生是如何评估精神疾病是否「痊愈」的,同时还会告诉你提高治愈率的3个关键点,赶紧跟我学起来吧~
医生眼中的「痊愈」标准
在医生眼中,精神疾病的痊愈,除了疾病症状完全消失外,还需同时满足3大标准:
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包括疾病的核心症状和伴随的躯体症状等都要完全消失。
社会功能恢复良好
能像生病前一样正常地生活、工作和处理人际关系。
病情在一定时间内不复发
只有同时达到以上三个标准时,你的病情才算是「治好」了。
那么问题又来了——
怎么做能快速达到「痊愈」标准?
想要提高精神疾病的治愈率,除了坚持吃药之外,你还应做到「三重视」。
1.重视社会功能的恢复
在达到临床治愈后,精神疾病患者仍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如有的人不与家人以外的人交往,有的人协调处理问题的能力下降,还有的人不能承担起自己做妻子/丈夫的责任......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往往会面临婚姻不和谐、亲子关系不良、长期待业、生存质量下降等问题,这不仅会降低患者的心理幸福感,还可从一定程度上增加精神疾病复发的风险。
有研究发现,抑郁症临床治愈者的功能损害每上升1个百分点,复发风险就提高12%。是不是还挺可怕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社会功能的恢复和治疗!
作为患者,要在按时按量吃药的同时,配合医生做心理治疗和技能训练,比如人际交往技能、解决问题技能、应付应激技能等,这可以改善社会功能、促进疾病康复、帮你更快回归社会。
作为家属,要监督患者做好各项康复训练和治疗,给予关心和理解,帮助树立自信,病情好转后不要事事代劳,让患者自己料理生活,多参加社会活动,提高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
2.重视残留症状的治疗
经过急性期的治疗后,很多患者会存在记忆力下降、焦虑易怒、消极自卑、睡眠不好等残留症状,这会影响患者功能的全面恢复。相关研究显示,有残留症状患者的躯体及社会功能减退更为明显,会导致病情反复,增加再次复发的几率。所以,残留症状的治疗很重要,具体治疗方法需医生根据患者情况 “对症下药”。
3.重视定期复查
这一点很容易被忽视,尤其是当患者病情稳定的时候。很多患者认为自己恢复得好,在家吃药就行,没必要去医院。
但精神疾病具有 “易复发” 的特点,很多患者及家属对疾病复发的早期症状并不了解,而定期复诊有助于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病情的变化,知晓心理问题,及时解决问题,避免病情反复。
每次复查时,医生会根据好转速度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并给予患者及家属日常指导,对预防疾病复发起着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定期复诊是提高远期疗效的重要手段!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