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行业承受关税冲击: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医疗行业承受关税冲击: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2025年04月14日 21:17 健识局

4月11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告,将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提高到125%。

健识局了解到,已经有医院作出反应:要求统计涉及美国的产品情况,“实际生产不在美国的也须填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大型医疗设备和相关耗材。

近年来中国医疗设备产业突飞猛进,但在大三甲医院,外资品牌的设备依然占据主导。一方面大型设备本身价格高昂,而且使用期间的维护费用、耗材成本也不低。关税风波下,医院对外资设备的采购开始谨慎起来。毕竟,可能会影响到中国一批最顶尖医院的日常诊疗工作。

然而,承受关税冲击的,就只有外资品牌吗?

冲击不限于“美资企业”

在刚刚闭幕的CMEF上,GE医疗被问到最多的是:“还能不能供货?”“会不会涨价?”

“GPS”三巨头在医疗设备行业全球闻名,其中GE医疗是纯“美资企业”。当下的风波中,GE医疗成了医疗设备企业最集中的标靶。

但是业内人士介绍:尽管包括GE医疗在内的跨国企业多年来积极带动国内供应链发展,取得了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的瞩目成绩,但一些高端零部件仍要依赖于全球供应链,难以100%完全实现所有零部件的国内自产自供,无论内外资企业的大型医疗设备皆如此。由此可见,受到关税打击的实际上远不止GE医疗,甚至不局限于“美资企业”,内外资品牌无一幸免。

以CT机为例,近年来,联影医疗、东软医疗等本土设备厂商在高端CT设备领域频频取得突破,“国产崛起”和“进口替代”的声音成为响亮的行业口号。但实际上,CT产业链的上游离不开欧美发达国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院长、北京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中心主任樊瑜波曾表示:一些医疗器械看似实现了国产化,但主要是“组装/装配”,核心技术、材料或核心部件还是被国外公司垄断。

最近受到反倾销调查的CT球管就是很好的例子。球管是影像设备最核心的组件,被称为CT整机的“心脏”,其好坏直接影响到CT的运行速度、成像效果、使用寿命。

CT球管的生产工艺要求很高,尤其是高端CT,鲜少有国产企业能突破技术壁垒。目前,球管的国产化率不足10%,其中自美国进口量占到了进口总量的42%。不少中国品牌的高端CT机,用的其实是进口球管。

医疗器械蓝皮书《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国内装机量较大的外国品牌CT整机以及使用外国球管的国产CT整机中的部分经济型型号,可找到适配的国产替代球管。对64排以上CT,均没有国产产品能适配。”这也正是商务部发起反垄断调查的依据。

即便是宣称已经具备球管自产能力的联影医疗,也在大量采购进口球管。

联影医疗2022年时的招股说明书中写道:CT产品用的球管和高压发生器等核心部件以外购为主,主要来自飞利浦、万睿视、佳能等境外供应商。

这还仅仅是CT的部件。整个医用设备行业与CT球管类似的上游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的还有很多。

这次关税风波,无论本土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会受到严重的冲击。

韧性十足的供应链体系

2019年,时任中国医师协会放射科分会主委王振常披露过一个数据:中国一年医学影像总就诊人次达75.4亿,如今这个数字可能已经逼近百亿。在关税冲击影响全行业各厂商的背景下,进口零部件造成的关税影响谁来承担?这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多年来,大型跨国公司早已在全球配置资源,降低对单一地区供应的依赖,保障供应链安全,这是行业通用的做法。比如前些年,GE医疗加大对印度等国家的投资,已经将部分球管产能转移至印度等其他地区。

如此看来,依托全球供应链的强大网络与资源优势,跨国企业或许比本土企业更具优势。

健识局从相关渠道获悉,GE医疗中国目前已经启用全球供应链响应机制,将依托全球网络和强大的本土生产和创新能力,以全球统一的质控标准,把关税等问题可能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保证产品和服务最佳的质量和性价比。

不过,GE医疗最大的底气还是来自过去30多年来国产供应链的布局。

GE医疗是业内公认的国产布局开启最早、程度最深的跨国企业之一。目前,GE医疗在北京、上海、无锡、天津、成都、深圳设有六大生产基地,构建了从普惠到高端全覆盖的“全面国产”能力,其在中国销售的95%以上的产品已经实现国产,主流产品的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已超过85%,轴承、探测器、球管、超导磁体、线圈、超声探头、麻醉机、心电、监护等核心零部件均已实现国产。

以北京基地为例。这是GE医疗在中国的第一个国产制造基地,现在已经成为GE医疗全球最大的影像设备制造基地,能实现CT、手术机、血管机、乳腺机、骨密度仪、PET CT等产品的全面国产。2021年,北京基地就已经实现了CT球管的国产,且正在加速全系列球管以及更多关键零部件的国产。不仅如此,北京基地每年还向全球100多个国家供货。GE医疗在全球销售的每三台CT中,就有两台产自北京。

GE医疗的本土化生产还带动了一大批中国的上下游企业发展壮大。以超高端CT产品的核心零部件——铝合金铸件为例,之前国内CT企业依赖进口。GE医疗找到了辽宁卡斯特金属材料公司,双方合作生产出了合格的铝合金铸件,填补了国内空白。

去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链博会上,GE医疗中国副总裁、GE医疗中国供应链总经理陈和强曾介绍:“GE医疗已培育超过1000家国产供应商,其中有超16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目前,GE医疗年均国内采购额近100亿元人民币。”

GE医疗不惧关税挑战,也相信中国医疗市场如同大洋大海,既有韧性也有广度,容纳得下更多具备全球眼光的优秀企业,共同为提升人民健康福祉而努力。

撰稿丨李傲

编辑丨江芸 贾亭

运营|李木子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