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涝北旱”特征明显,极端天气为何频现?

“南涝北旱”特征明显,极端天气为何频现?
2024年06月21日 11:12 生态中国网

近期以来,南方多地持续出现强降雨、洪涝和地质灾害,北方多个省份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南涝北旱”特征明显。

南方为何持续强降雨?

受持续强降雨影响,南方多个地区暴雨如注,导致广东、广西、福建、湖南等省份不同程度受灾,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6月21日8时,中央气象台发布每日天气提示称,今日南方强降雨将再度发力,中央气象台已发布暴雨黄色预警和强对流天气蓝色预警。

6月20日,黄山市山越救援队在黄山市歙县绍濂乡转移群众。新华社发(程红梅 摄)

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分析师胡啸介绍,今年副热带高压偏强,给华南地区持续输送充沛的水汽,加上北方冷空气不断渗透南下,与暖湿气流对峙,进而激发出持续强降雨和强对流天气。

同时,随着低涡切变的发展,持续输送的充沛水汽,配合有利的动力抬升条件,激发对流后容易在华南地区形成“列车效应”,导致当地降雨持续时间长、影响效果不断叠加。

北方遭受炙烤原因何在?

在南方面临严峻汛情的同时,北方却在遭受高温晴热天气的持续炙烤。

5月以来,我国华北、黄淮和西北东部降雨持续偏少,近期又遭遇大范围持续高温,旱情发展迅速。河南省降雨量较多年平均值减少了70%以上,半数以上的气象监测站点达到了中旱以上等级,重度干旱、特旱范围不断扩大。6月17日,农业农村部对河北、山西、山东、河南4省启动农业抗旱三级应急响应。

全国气象学科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朱定真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北方地区出现较大范围的高温天气过程,主要是较为稳定少动的大陆高压脊的发展所引起的,在这样的天气系统控制下,高空为偏北气流,当地云雨减少,太阳辐射强,加上空气湿度小,白天辐射增温效应明显,由此产生了气温的持续升高。

同时,在我国部分干旱地区,干燥的土壤将加速局地高温,而高温又会加剧土壤水分的流失,局地陆气相互作用过程使得气温进一步升高,形成高温与干旱之间的恶性循环。

此外,厄尔尼诺现象对此轮极端天气也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一般而言,厄尔尼诺现象对中国的气候影响主要表现为“南涝北旱”,厄尔尼诺改变了大气环流,使得季风雨带偏南,导致南方降水增多,易发洪涝,而北方降水减少,容易出现干旱;厄尔尼诺还增强了副高的强度,使南方湿空气更易进入华南、华东等地,进一步加剧南方的降水。

为积极应对南涝北旱灾情,全力支持灾区防汛抗旱,6月19日,财政部会同水利部下达中央财政水利救灾资金9.16亿元。其中,安排4.99亿元,支持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开展洪涝救灾、安全度汛等相关工作;安排4.17亿元,支持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甘肃等地做好水利抗旱救灾等相关工作。

来源:生态中国网综合整理每日经济新闻、财政部、新京报、北京科学中心;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本图文不做商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