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在农业生产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极端天气则总是过程中一个额外的、不可预测的困难。现在,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加剧了这种情况,使许多极端气候事件发生得更频繁、强度越大。
2024年5月,埃塞俄比亚南部玉米作物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干旱和暴雨后受损。图源:Joerg Boethling / Alamy Stock Photo
影响粮食收成
极端天气对农业有直接和持久的影响。它会降低作物产量,导致产量不稳定,并且直接破坏整个收成。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评估报告中指出,至少自20世纪中叶以来,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粮食作物突然减产”已经变得越来越频繁。
英国研究机构碳简报(Carbon Brief)对2023年至2024年期间极端天气与农作物相关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后,确定了全球100起农作物因高温、干旱、野火或其他极端事件而受损或毁坏的案例。
根据分析结果,欧洲、中东和撒哈拉以南非洲是受洪水影响最大的地区,而亚洲、欧洲和拉丁美洲是受干旱影响最频繁的地区。
许多国家和地区同时面临多种气候驱动因素和灾害的组合,如干旱和高温同时影响农作物生长,这被称为“复合型极端事件”。例如,2023年8月,洪水和创纪录的高温导致意大利果园的梨产量出现大幅下降。
尽管研究重点关注对种植农业的影响,但极端天气同样以许多不同的方式影响着畜牧业。
据美联社2024年6月12日报道,截至2024年5月2日,蒙古国全境有超过710万头牲畜在被称为“杜兹”(dzud,蒙古语中意为灾难)的极度严寒天气中死亡,这一数字超过了该国牲畜存栏总量的十分之一,危及牧民的生计和他们世代生存的方式。
推高食品价格
《卫报》2月15日报道称,极端天气事件预计将导致整个2025年的食品价格波动。近期,可可豆和咖啡豆价格飙升,涨幅分别达到了163%和103%,原因是巴西和中美洲等产区经历的异常高温。
随着全球气温的持续上升,极端天气事件的严重程度和频率将继续增加。英国气象局和布里斯托大学的食品安全专家皮特·法隆(Pete Falloon)表示,“农作物通常容易受到极端天气的影响,可以预见,全球农业生产和供应链将受到持续冲击,最终加剧粮食安全问题。”
极端天气还和通货膨胀关系紧密。根据《通讯-地球与环境》2024年3月发表的一项研究,在2035年的预计升温幅度下,全球变暖可能导致食品通胀率每年最高上升3.2%,整体通胀率每年最高上升1.2%。而一些依赖食品进口的国家,如新加坡和韩国等,市场波动则更严重。
扰乱农业供应链
洪水、干旱和严寒等极端天气事件会扰乱农业供应链,并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在美国,单单2024年,就发生了27起已确认的气候灾难事件,每起事件都造成了超1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今年年初,由于加州野火和冬季风暴的肆虐,农业活动不得不放缓甚至暂停,此举以及在供应链中造成了涟漪效应。因极端天气造成的延误事件不仅会增加农民的运营和物流成本,其影响还会向外扩展,扰动消费者价格和市场稳定。
根据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最近的一项研究,气候变化正在放大这些事件,对食品生产和金融系统产生深远影响。例如,美国中西部的干旱状况不仅会降低玉米产量,还会给对加工和出口业务至关重要的供水带来压力;墨西哥湾沿岸的飓风会破坏港口,扰乱全球贸易网络。
诸如此类的事件凸显了农业受天气波动的影响,说明其并不仅限于单一农业领域和地方经济,其辐射范围甚至包括别国贸易政策和全球市场等。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