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中生长的,不仅有供观赏的草木,也有富含营养的油茶、竹笋与林下菌菇;山区林间,不再仅是单纯生产木材,也是能孕育生态禽畜、药用植物的立体粮仓……在大食物观视角下,广袤的森林正从“绿色屏障”转变为“多元粮库”。
图/绿色中国
森林对于维持粮食生产至关重要。国家林草局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经济林种植面积7亿亩,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6亿多亩,各类森林食物年产量2亿多吨,人均140公斤,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产品。各类经营主体95万个,年产值从2013年的4575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万亿元。全国发展林下经济经营利用面积2000万亩以上的省份14个,产值500亿元以上的省份9个,其中江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产值分别突破1000亿元。
森林是集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于一身的大宝库。我国具有食物生产功能的树种有几百种。发展森林食物,不与粮争田、不与农争地,兼具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我国一直面临耕地少而人口多的矛盾,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海洋和林下是两个重要的方向。目前,“海洋牧场”已经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海产品,但“林下粮仓”一直以自发式的生产为主,组织程度没有“海洋牧场”高。实际上,全国可利用的林下空间很大,而且利用技术更简单,资金投入更少,值得相关地方和部门重视,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促使更多村民进入林下劳动,提高“林下粮仓”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率。
在开发“林下粮仓”的过程中,各地开展了多种实践。例如,在脐橙种植基地,一般需要几年后才到丰产期,村民通过在树下套种蔬菜,增加经济效益;杉树等木材的培育时间长,早期可通过套种生姜等来获得额外收入。一些地方还开展了林下畜禽养殖,将动物排泄的粪污作为竹木、果树等生长所需的有机肥。这些立体生产方式的优势明显,有效提高了当地的亩均产值。相关地方和部门应更加重视“林下粮仓”的开发,通过有效措施予以鼓励和培育。
来源:生态中国网综合整理光明网、中国环境、绿色中国;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本图文不做商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