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李革发家背后的资本收割

美国人李革发家背后的资本收割
2022年05月22日 09:08 华祥名

药明康德,什么时候能医好投资者的心病?

| 商小树  | 商小梅

从2000年的一间650平方米的实验室,48名员工起步,仅仅用时十余年,就发展成为了中国生物医药行业最享誉盛名的CXO巨头。

它,就是有着“药中茅台”美称的药明康德。

因为2007年成功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光辉历史,药明康德董事长李革曾获媒体赞誉为“华尔街首次为中国的头脑买单”。

而在2018年5月,在一片千呼万唤之中,A股资本市场也见证了“药明系”的无上荣光。上市当天,股价封死44%涨停板,此后又连续拿下15个一字板,期间市值成功突破千亿。

十多年来,无数光环加身的药明系,也缔造了一段又一段的“造富神话”,那么,究竟谁才是其幕后的“大赢家”?

答案似乎令人不寒而栗 —— 近日,伴随证监会的一纸公文,一年前闹得沸沸扬扬的药明康德股东违规减持近30亿元事件浮出水面。

这时候人们才发现,经过一系列变相的资本收割之后,“药明系”背后的大股东们已经不知不觉站上了人生的巅峰,而他们“创造”财富的秘诀,也让无数吃瓜群众惊叹于资本世界的疯狂。

1

逐利,是资本的天性,对于信息、资本、数据以及话语权的垄断,会促使其践踏法律的边界,毫无顾忌地疯狂收割。

5月14日,药明康德发布公告称,股东上海瀛翊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下称“上海瀛翊”)违规减持药明康德未及时进行信息披露,收到了中国证监会下发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图片来源于上市公司公告)

作为新证券法实施以来因违规减持被处罚的首个案例,中国证监会因此给予上海瀛翊警告,并处以2亿元的罚款。

资料显示,去年5月14日至6月8日,药明康德股东上海瀛翊通过集中竞价交易系统减持公司合计约1724.97万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0.7%,减持价格区间为143.49元/股至176.88元/股,减持总金额为28.94亿元。

截至5月20日收盘,药明康德股价为98.52元/股,相比上海瀛翊减持价格 143.49-176.88 元/股,最高降幅已经超过40%。

其实,上海瀛翊的高位减持行为,也只是药明系大股东们在资本市场上贪婪“吃相”的一个缩影。

据有关媒体统计,最近一年来,药明康德共有52条重要股东买卖记录,其中仅5条增持信息。算上上海瀛翊的减持,近一年来药明康德重要股东减持金额累计接近50亿元。①

而翻看公司过往的公告可以发现,自2018年登陆上交所主板以后,药明康德的股东们对于公司的减持似乎一刻也没有停歇。

举例来说:

2018年4月13日,药明康德公开发行A股股票1.04亿股,并于2018年5月8日在上交所上市。

而在2019年5月8日,药明康德首次公开发行限售股到期解禁,解禁股份共计6.14亿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52.51%。

而在IPO股份解禁日之前,这些原始股东们便毫不犹豫的抛出了首份减持计划。2019年4月30日,药明康德发布公告表示,上述7名股东拟减持不超过11.93%的股份,减持窗口期为5月29日至8月10日。②

最终,这7位原始股东不负“众望”,在减持窗口期一到,就堂而皇之地抛售了8973万股药明康德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5.48%,累计套现66.26亿元。

彼时,有很多人天真的认为,66.26亿元的真金白银撤退之后,大股东们的套现可能已经告一段落,作为真正看好公司的投资者,可以放心买入其A股股票“做长线”了。

殊不知,随着CXO行业的市场空间不断扩容,国内药企纷纷加大研发投入,营收和业绩基数不断上涨的背后,也诱发了一波又一波资本的追捧和炒作,这似乎也为药明康德大股东们的进一步减持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019年8月14日,药明康德再度发布减持公告,公司首发前重要股东拟继续减持不超过10.74%的上市公司股份,可套现金额约为135.22亿元。③

这一波减持的力度,比起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要知道,在2019年8月14日当天,药明康德A股全天的成交金额不过17亿元,而整个沪市的交易金额,也才刚刚达到1739亿元。

类似的案例似乎还有很多,对于药明康德A股来说,天量的减持就如野草一般斩不尽,烧不绝,冲击的不仅仅是市场的流动性,还有机构投资者和散户持股的信心。

在2021年三季报披露后,人们发现,由药明康德实控人李革、赵宁夫妇及其两个合伙人有股权关联的WuXi AppTec (BVI) Inc,也已经悄然退出公司的前十大股东行列,就连曾位居十大股东之列,擅于坚守的高瓴资本,也早已不知去向。

“春江水暖鸭先知”,每当药明康德股价站上阶段高位,或逢资本市场行情好转之际,这些带领公司打下江山的元老便不断卖掉手中的股票套现,甚至不惜为此“让”出十大股东之位,背后说明了什么,可想而知。

要知道,IPO本意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而药明康德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取得如今居高临下的江湖地位,则更多是沾了资本市场的光。

2018年,若非在纽交所郁郁不得志的药明康德得到了A股和港股发放的“通行证”,募集到高达88.55亿元的资金,公司如何在最艰难的时候保住产能、得到充足的研发和投资资金还是个问题,更别提在未来几年内保持稳定业绩增长,占据产业优势地位。

可以说,没有A股和港股资本市场对其的“特别”照顾,药明康德绝对不会有今天的好日子。

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大股东们却不想着如何呵护资本市场流动性,或是加大回购、分红力度,为投资者创造长期价值,而是一有机会就在高点疯狂甩卖股票,把钱掏进自己的腰包,这样的行为实在令人愤慨。

2

金融市场并没有新鲜事,一场饕餮盛宴的背后,先知先觉的资本早已提前潜伏。

早在几年之前就有人发现,7位从药明康德原始股中大赚一笔的“幸运儿”,多为通过IPO之前突击入股,才得以成为药明康德股东。

招股书显示,2016年3月14日,药明康德前身“苏州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下称‘药明有限’)”董事会作出决议,同意 WXAT BVI(药明康德维京)将其持有的药明有限 91%股权分别转让给 G&C VI(群云VI)等32 名受让方。

上述提及的7位减持股东中,除了深圳市平安置业投资有限公司以外,其余6家均在这次交易中的32名受让方之列,从而突击成为药明康德股东。

招股书上同时显示,这次交易参照药明有限截至2016年1月31日的净资产值,各方协商确定本次股权转让中药明康德的估值为35亿元,转让股权单价均为3.89元/出资额。④

按照5月8日不复权收盘价80元/股计算,这部分股份对应的市值合计为342.4亿元,相比初始投入本金增长19.55倍。

也就是说,这7位几乎是在IPO前夕“抢筹”进入的股东,不仅没有经历“陪跑”公司成长的过程,而是在短时间内,以几乎白菜价的成本就拿到了公司的股权,从而做成了一笔“稳赚不赔”的交易。

考虑到药明康德较为复杂而分散的股权结构,这当中,也不排除有一些精通资本运作规则的投资者,通过股权代持、多层嵌套机构股东间接持股等方式,隐藏在拟上市企业名义股东背后,形成“影子股东”,这些影子股东如今究竟获益多少,更加难以统计。

那么,为何药明康德会允许这些“资本掮客”们突击入股?是否有涉及利益输送的嫌疑?这样的交易是否具有足够的合法、合理性?

我们不得而知。

3

最新发布的《2021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榜》显示,“药明系”执掌者李革家族以782亿元财富,排名第41位。

李革,何许人也?

资料显示,1993年,李革从哥伦比亚大学化学专业博士毕业。凭借其在攻读博士期间发明的专利技术 “标记的组合化学技术”,李革获得了风险投资,在美国第一次创业,创办了一家生物医药公司。

而成立于2000年底的无锡药明康德,实际上算是李革第二次创业的产物。

作为药明康德的掌舵者,李革拥有着巨大的野心,和超乎常人的商业智慧。在他的构想中,药明康德从来都不只是一家简单的医药外包企业。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药,没有难治的病”。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药明康德的“出海”之旅中,李革遇到的困难却有很多,即便是药明康德顺利登陆纽交所,却也面临着机构投资者对其多元化探索不力,业绩不断下滑的拷问。

“药明康德私有化的根本原因,是华尔街太过于关注短期业绩。”

尽管自身经营管理不善的药明康德,在美国“割韭菜”并不顺畅,但董事长李革还是有一个坚定如一的美国梦。

“我相信,我一定能征服美国。”

正如那些在人生中年小有成就的中国富豪一样,李革选择了加入美国籍,同时,带着他同样入籍美国的几位合伙人,把药明康德变成了一家由美国人管理的公司。

是的,你没看错,几位拥有着大量资源、资金、人脉优势的美国大佬,一边贪婪地享受着国外的各种福利政策,一边还忙着把手里的企业分拆成3个上市公司,回到国内市场继续“割韭菜”。

一边,是国内廉价的人力成本,让李革可以聘用廉价又高学历的“劳动力”,然后为大型药企提供外包服务,这种模式与富士康没有本质的区别。

一边,是这些产业大佬们借着资本市场的红利,一边“讲故事”一边大量融资,顺手捎带一波减持,把散户牢牢囚禁在价值投资的泥潭之中。

京东CEO刘强东曾经说过,“去股市割韭菜的,没有资格成为真正的企业家。” 

真正的企业家,应该把自己视为这个社会和社会财富的受托人,而不是图着“赚快钱”的思想,一味的汲取社会资源,用于私人财富的积累。

4

对于一家药企而言,研发无疑是决定其成败、生死的关键。在医改逐渐深化,带量采购常态化的今天,行业基本面的改变已经触发了主动创新和营销转型的信号,因此,创新研发人才一直受到本土医药企业的追捧。

对于主攻创新药赛道的药明康德而言,尤其如此。

2021年年报显示,药明康德在全球拥有34912名员工,其中11001名获得硕士或以上学位,1302名获得博士或同等学位。其中,从事研发的员工占比82.61%,为28841名。⑤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药明康德一直宣称其有着清晰明确的人才发展通道,“鼓舞人心”的人才激励机制,但公司能够提供给员工的薪酬,却并不具有吸引力。

财报显示,药明康德2021年职工薪酬支出为15.8亿元,员工总数为34912人,员工年平均工资仅仅为4.53万元。⑥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极具“竞争力”的高管薪酬。

2021年,药明康德董事长李革以2476.48万元位居A股上市公司董事长薪酬排行榜亚军,除董事长之外,副董事长、全球首席投资官Edward Hu(胡正国)从公司获得的税前报酬总额也高达777.12万元,董事会秘书、联席公司秘书姚驰税前报酬总额约为202.86万元。

根据权威媒体中新经纬的统计,2021年A股医药生物公司董事长平均年薪为175.75万元,药明康德高管的薪酬水平居于行业前列。⑦

高管与员工之间薪酬差距惊人,这样的薪资制度设计,倒是颇有点英美等西方国家“大厂”的味道。

但在经济普遍不景气、普通工薪阶层收入停滞的情形下,药明康德高管我行我素的薪酬,是否会对勤恳工作,却又无法体现自身价值的员工产生负激励效应?这恐怕也将再一次拷问业界良心和道德底线。

而在薪资支付上开源节流,“压榨”员工的同时,药明康德对于股权激励方案的使用,倒是一次又一次走在了行业的“前面”。 

比如,药明康德2019年为450名员工量身定制的股权激励计划,仅仅对收入有考核要求,但是对净利润却没有任何要求,这无疑大幅降低了股权激励达标门槛,但上市公司净利润,却要因此被费用给吞噬。

毫无疑问,股权激励,是企业为留住核心人才而进行的一种长期激励机制。成功的股权激励,有利于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将企业发展壮大。但股权激励方案如果不能得到科学的设计和执行,让上市公司变成了一小部分人的定向取款机,对于中小股东的利益而言无疑是一种损害。

作为一家高速发展中的上市公司,药明康德管理层追求经营性利润和个人利益并非“原罪”,但是,李革们也需要想到,中国的企业家不是西方的资本家,资本无序扩张,寡头垄断,过度逐利,与当代中国的企业家精神格格不入。

站在时代的屋檐之下,“李革”们就算积累再多财富,终归也不过是受到资本垂青的幸运儿而已。要想真正当好中国CXO赛道的领路人,他们需要思考和改变的还有很多。

 注:

①2022.5.14,时代财经,《重罚2亿刷新A股纪录!药明康德股东违规减持近30亿,“先斩后奏”惹众怒》

②2019.5.6,第一财经,《多名股东拟合计减持不超11.93%股份,药明康德开盘跌停》

③2019.8.13,证券时报e公司,《成功套现逾63亿后 药明康德七原始股东拟再度减持股份不超10.74%》

④2021.6.19,新浪财经,《三方搅动千亿资本局:不靠谱的股东、不知情的药明康德、决不罢休的监管层……》

⑤2022.3.24,金融界,《挖财报」CXO龙头药明康德净利润增长72.19%,研发人员2.88万占比逾8成,葛兰旗下中欧医疗健康...》

⑥⑦2022.5.17,中访网关注,《药明康德医不好投资者的心病》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