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冷战时期北约竟然依靠核弹对付苏军:80年代之前核武器是防御核心
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北约建立的时候实力非常薄弱。
北约成立时可以使用的部队仅有10多个师,而苏联部署在边境附近的军队就有100多个师。北约虽然有一些空中优势,并没有把握掌握制空权。
在五六十年代,空军还严重缺乏精确打击能力。即便北约完全掌握制空权也只能削弱苏联地面部队一两成的实力,不可能彻底扭转地面部队的溃败。
于是北约的防御核心竟然要依赖核武器,也就是在苏联大军靠近莱茵河之前,必须用战术核武器摧毁其大部分实力。
只要北约使用战术核武器,苏联必然进行核报复,后果不堪设想。况且,按照北约的计划,即便使用了核武器也无法彻底拦阻苏军的进攻。苏军仍然可以占领德国大部分地区。
这种情况下,北约调整了军事战略,提出绊索战略。
也就是北约建立30个主力师,随时准备决战。作战还是依赖战术核武器,在苏军进攻初期进行全面核打击,让核武器成为绊索,消耗苏军主要的实力。
当时认为一枚战术核弹,就相当于1个团甚至旅的作战能力。北约保留30个主力师就够了,可以自行发射战术核武器,主要是使用203毫米远程火炮或者M31诚实约翰火箭弹。
以M31诚实约翰火箭弹为例,这是北约1951年装备的一种车载火箭。可以发射2种核弹头:W-7式核弹头爆炸当量约2万吨TNT,W-31爆炸当量在2千到4万吨TNT之间。
火箭弹射程仅为5公里到25公里,以核武器的作战范围来说,等于敌人已经冲到眼皮下。
装备部队以后,北约军队非常反感这种火箭。美国被迫在50年代中期进行升级,将火箭射程提高到40多公里。
北约的将领们对绊索战略非常不满,认为这根本就是同归于尽的打法。
只要核战爆发,在短短18个小时内北约和苏联就会死亡1.5亿人口,伤者高达数亿,谁都要完蛋。
鉴于绊索战略就算成功也等于失败,北约又进行了修改,提出了主动防御理论。
这种理论不强调使用核武器,而是在核保护伞下进行常规作战。
在苏联发动攻击的时候,北约尽量先发制人,利用常规武器进行综合防御,将敌人挡在西德境外。
这就要求北约扩大常规作战部队,30个师是绝对不行的。于是,60年代开始,北约军队数量大为提高。
自然,主动防御战略并不是彻底放弃核战,一旦北约顶不住苏军进攻,还是会大规模使用核武器。
北约将领又认为,主动防御也不靠谱,面对苏军这么强大的军队,不可能单一靠常规防御进行阻拦。苏军只要反复用重兵冲击,北约军队是挡不住的。
这种情况下,北约又提出了后续部队打击的战略。也就是在前线部队暂时守住阵地后,二线北约后续部队会全面突击,反守为攻,攻入华约国家境内,一举瓦解苏军进攻战略。
这个主动防御战略,一直维持到80年代,军事科技出现重大改革才彻底改变。
在80年代之前,北约并不认为常规部队可以对付苏联的装甲洪流。
经过反复研究,北约认为最终演变为核大战的可能性很大。苏联无论兵力还是坦克装甲车数量,都占有绝对优势。在苏联空军的掩护下,北约地面部队基本都是一个打几个,如果打赢就是超水平发挥了。
即便到了80年代,北约的空中优势越来越大,精确制导武器也越来越普及,对付苏军也没有必胜把握。根据后来公开的文件,北约认为挡不住苏军装甲部队向德国境内的推进,考虑在这里使用大量战术核导弹。有趣的是,北约甚至考虑在苏联坦克经过的地区,埋设核地雷,以防止自己的核导弹被敌人大量摧毁。
90年代的海湾战争中,按照华约二流军队模式编组的伊拉克军队全线溃败。但苏军同伊拉克军队还是有较大差距的,不至于这么一触即溃,想要获得全面胜利几乎是不可能了。
这一切战略,随着苏联的解体而瓦解。苏联解体以后,北约开始大规模的裁军。
1991年北约还有近百万大军,到了2016年仅剩40万人。
当然,俄罗斯也在大规模参军,从140多万人减少到35万人。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