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出手关键改革,两件事:钱从哪来,和钱怎么分

中央出手关键改革,两件事:钱从哪来,和钱怎么分
2024年09月15日 21:30 人生资本论

最近外界最关注的,莫过于财税改革了。

而在最近的系列改革中,中央下定决心,要进行一场有关财税的关键改革,其中下划线部分为中央文件中的原话。

非常值得一看。

一、钱从哪来?

目前现行的税收制度仍是建立在上世纪的工业经济、出口经济和个人劳动的基础上进行收税的。

但在四十年的发展中,经济形态、生产经营模式、财富创造方式都发生巨大变化。

所以面对这些新的情况,中央的办法是:

研究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

这意味着本世纪以来各种新型经济都可能进一步纳入征税体系中,比如碳税、排放税、绿色税、平台经济税、数字经济税、数据税、AI税、自动化税等,都会是探索的方向。

健全直接税体系,规范经营所得、资本所得、财产所得税收政策

简单说面向富裕人群,经营、投资、资产持有等环节都要加强税收,比如大众关注较高的房产税、资本所得税、离境税、遗产税等。

实行劳动性所得统一征税

比如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个人合伙人等,他们的收入本质是劳动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但明面上却是经营性所得,适用单独的、更低的税率——导致了很多人利用这种特性来进行避税,现在要堵住这个漏洞了。

所以我们看到,这次改革的思路,一方面是着眼增量,向新经济收税;另一方面是挖掘存量,向避税群体收税。

二、钱怎么分?

这个话题是我们最经常说的问题:

地方钱少事多,财权占总体的45%,但支出责任却高达总体的86%,这就逼得地方不得不另辟蹊径去“搞钱”:

比如土地能生钱,于是地方拼命推动土地金融化和土地资本化,客观上助推了房价

基建能搞钱,于是地方拼命借债搞基建,搞出了100万亿的地方债

企业税收能来钱,于是地方拼命搞重复投资,投出了产能过剩。

这些路子已经没法持续了,央地财政关系无疑是最近改革的重磅戏,中央提出了三方面的改革措施:

1、给钱。

清理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

在过去,转移支付的目标是促进区域财力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讲究的是公平,但现在不能只讲公平,也要讲效率,所以要让转移支付减少央地共同事权“专项性”,增加地方单独事权的“一般性”。

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

之前一直提的消费税改革,大家也很熟了,不多说了。

优化共享税分享比例

这里没有明确优化的税种和比例,目前增值税、企税和个税都是央地55分成,有了以前的经验,这次如果要改的的话,不太可能按照一个固定比例把空间完全定死,可能会实施一种“动态分成比例”的方式,按照每年的情况具体确定共享税的分成比例,而不能一味降低中央的分成比例,这只会削弱中央在应对宏观突发事件的调控能力

2、放权。

把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并为地方附加税,授权地方在一定幅度内确定具体适用税率

这相当于做了两件事,一是费改税后进行三税合一,可以简化地方征收成本;二是给地方了自主确定税率的权限,能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下沉部分非税收入管理权限

非税收入的最大头是国有资产收益(一般占到60%-80%),可能会把部分权限交给地方。

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适当扩大用作资本金的领域、规模、比例

现在政府专项债能应用的领域还比较局限,地方上教育、医疗、基本养老等民生领域地方的支出比较刚性,但无法用专项债的资金来进行支出。后续要进一步扩大专项债在应急救援、民生服务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减少地方刚性支出责任。

3、简事。

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

目前,地方政府不仅要承担地方事权的支出责任,还要承担中央委托的部分中央事权以及大部分央地共同事权的支出责任,虽然转移支付解决了部分资金问题,但执行事务仍是地方政府的责任,所以的改革目标就是中央多花钱,中央多扛事

总的看下来,这一次央地财政关系改革的核心就是侧重解决地方政府和基层财政的运行困难,减轻地方财政压力、并且努力重塑财政对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总之,大国财政的改革就此拉开序幕。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