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树清的话,还是必须要听。
2025年博鳌亚洲论坛上,郭树清以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身份再次发声,直指中国养老体系面临的困难。
一开篇,郭树清指出,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探索,中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富有特色的养老保险体系,覆盖近11亿人。
该体系包括:
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统账结合,覆盖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
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覆盖7000多万人,总额超过5.7万亿元。
第三支柱:商业养老金融产品,总额约8万亿元。
第四支柱:医养结合保险,强调养老不仅是物质保障,还包括健康和精神愉悦。
第五支柱:个人财富和家庭资产支持养老。
但随即,郭树清对养老问题给予了提醒,指出:中国出现了老龄化加速下的“未富先老”危机 。
1. 人口负增长与支付压力
中国已连续三年人口负增长,60岁以上人口超3.1亿。居民养老保险更依赖财政补贴,需不断翻番投入。
2. 体系性结构性失衡
城乡差距悬殊:城镇职工养老金平均3200元/月,农村居民仅240元/月。
覆盖不足:4000万新业态从业者未参保,35岁以下群体断保率高达18%,年轻人更倾向短期理财而非长期社保。
投资低效:80%养老金以活期存款形式存在,2024年总体收益率仅2.2%(职工)和2.5%(居民),远低于社保基金11.6%的年化收益。
3. 财政困境
现行养老金体系过度依赖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占比超90%,某中部省份养老金补贴占民生支出比例从2019年的17%激增至2024年的31%。
那么,国家层面,养老又该走哪些改革路径呢?
为此,郭树清提出七大改革建议,核心是构建五支柱养老体系:
1. 缩小差距:5-6年内逐步提高居民基础养老金至职工低线水平。
2. 扩大覆盖:推进全国统筹,解决灵活就业者参保难题。
3. 提升收益:提高养老金市场化投资比例至30%以上,参考社保基金长期投资经验。
4. 发展第三支柱:落实税收优惠,推广商业养老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
5. 强化资本市场改革:改变散户主导的投机市场特征,建立长期投资考核机制。
而针对个人行动,他建议:
资产配置多元化:减少房产依赖,增加商业养老保险、黄金等抗通胀资产。
长期规划意识:年轻人需提前储备养老资金,避免“断保”或短期投机。
我们知道,郭树清曾经担任过银保监会主席。任上,他敢于直言,曾反复警告房地产和投资理财风险,很多熟知他当年风格的人,感慨他所说都是苦口婆心的金玉良言。
尤其是郭树清对房地产风险以及高收益理财品的预警,贯穿其金融监管生涯,前瞻性判断,最终被市场验证。
我们总结他历年的发言如下:
1、戳破“房价永涨”神话
2018年陆家嘴论坛上,他直言“押注房价永远不会下跌的人最终会付出沉重代价”,将房地产定性为金融体系最大“灰犀牛”。
彼时,中国居民杠杆率已超日本危机前水平,但多数人仍沉浸在“买房必赚”的惯性思维中。
2、戳破理财高收益神话
2018年6月:正值中国金融去杠杆关键期,P2P网贷平台密集暴雷,银行理财打破刚兑政策即将落地(资管新规于同年4月发布)。
针对普通投资者对高收益理财产品的盲目追逐,以及非金融机构通过高息揽储、资金池运作等违规行为,郭树清在2018年6月14日第十届陆家嘴论坛上发言预警:“理财产品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很危险,超过10%就要做好损失全部本金的准备。”
3、揭示金融化风险
2020年,他通过《求是》杂志发文,他首次提出“房地产泡沫是威胁金融安全的最大灰犀牛”,指出房地产相关贷款占银行业贷款的39%,叠加债券、信托等资金,形成复杂风险链条。
这一判断为后续“三条红线”“两道红线”政策出台埋下伏笔。
4、警示投机性购房
在2021年的国新办发布会上,他批评“很多人买房不是为了居住而是投机”,强调高杠杆购房将导致“个人财产严重缩水,银行无法收回贷款”。
数据显示,2020年房地产贷款增速8年来首次低于各项贷款增速,但泡沫破裂的代价已难以估量。
结果,2021年后,恒大等房企暴雷、多地房价腰斩,印证了郭树清“灰犀牛”论断。其核心逻辑是:房地产过度金融化挤压实体经济,高杠杆模式终将反噬经济体系。
如今,他再次提示养老金预警:“养老金制度改革每拖延一年,未来财政支出压力将成倍放大……当前是改革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窗口期。”
而对个人而言,郭树清发言中,多次强调个人与家庭需承担养老责任。
换句话说,我们今后,极大概率是不能把所有希望寄托在政府养老上。
这个解决思路,也充分暗示,我们今后的养老,就是从“政府兜底”向“多元共担”转型。
难道这次又是一招未雨绸缪的“先手棋”?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