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个厉害的人!║每周一招

如何成为一个厉害的人!║每周一招
2017年03月30日 07:42 三五点

如何成为一个厉害的人!

如何成为一个厉害的人(一些技巧与认知的事儿):

前段时间,无意中看到一本书,叫“精进”(作者/采铜)。很有意思的是,这本书的副标题居然是:如何成为一个厉害的人!

书看完后,并没有觉得自己会成为一个厉害的人,不过,书中的部分观点值得管理者们思考与构建新的认知。

现摘录如下:

1

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一件事情值得做否、需要花多少精力去做?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评估:

1、是这件事在当下能给我带来的好处(可以是心智的、情感层面的;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称之为“收益值”。

2、是这项收益随着时间衰减的速度,称之为“收益半衰期”。

举例:像朋友间的打牌娱乐、玩游戏、看综艺节目都是属于高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因为打牌、玩游戏带来的愉悦感是其他事情无法比拟的,但一旦停下来,这种愉悦感会迅速的衰退。

两个角度构成四个象限:

A、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学会一种思维技巧;找到良师益友;与“大牛”对话;跑步;打高尔夫。

B、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打牌、游戏、吃自助餐(扶墙进、扶墙出的那种)。

C、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看国学、回复朋友的邮件与短信、练习书法。

D、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网络掐架、漫无目的的刷微博看网红、背后损人。

大部分人的习惯是喜欢做B、D,特别提醒大家:一定要少做短半衰期的事!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碎片化、功利性,使得现代人容易陷入“两个无能“,

选择无能:很难判断两个事情哪个更重要?犹豫不决中寸步难行。

执行无能:明知事情很重要,但就是不去做、无行动,拖延症。

怎么解决呢?1、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收益值高低无所谓,只要有就可以累加呀!也不要只盯着那些“高大上”的事情,一些短期不重要不紧急的事,只要长期有益,就可以去做)。

如何判断哪些事是长半衰期还是短半衰期呢?像,个人总结与反思、知识积累、训练实践技能、构建新的思维模式、提升品位、建立和维持互相信任关系、寻找和获得稀缺性资源、微创新等等,都是长半衰期的事。

图片来源:16素材网

2

时间管理,为什么我们的时间永远不够用?

时间犹如一套严苛的规则,规范着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什么时候睡觉不仅取决于有没有睡意,也取决于时钟所标示的时间(赌鬼除外);什么时候吃饭不仅取决于有没有饿,也取决于有没有到饭点。

此背景下,时间管理应运而生,甚至还成了一门学问。它教我们如何设定目标、如何分解任务、如何区分重要和紧急、如何实现清单管理、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效率等等,都是有一定作用的,但都是“技术层面解决”。因为这些方法都是在处理问题的表象而忽略了问题深处的根源,是更为技术性的强化,教会我们更加精细、更加严苛的分割时间,是通过让自己更快来赶上外部环境的快,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时间不够的问题。

如何解决:工作要快(更为有效的时间管理方法)、生活要慢(培养亲情氛围与健康的业余爱好),动态平衡/提升时间使用的深度(在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总体上一直呈增加的趋势,但是人们主观上却感觉自己的闲暇时间却在减少,主要是时间的使用深度不同),同样的闲暇时间,看电视是一种“被动式的休闲”,远不如从事一项自己的业余爱好带来的满足感或看一本好书产生共鸣,同样的时间在使用的深度上是完全不同的。

3

从终极问题出发,以人生最高目标作为第一原则

决策心理学认为,大部分人在选择时,通常会采用“满意原则”,而非“最优原则”。

所谓满意原则,就是人会从自己最熟悉的待选项开始逐一进行考察,如果考察到一个满足内心的选项,就会采用这个选项,其他的选项就废弃了。而不是对比所有的选项然后找到其中最好的(最优原则)。

举例:如果你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准备找一家餐厅吃饭,现在你把附近餐厅的位置由近及远进行排序是A、B、C、D、E、F等,如果你的内心标准是找一家“只要能填饱肚子的就行”,基本你会立刻选择A。如果你想找一家干净卫生的店,也许你会选择其中卫生条件最好的C。如果你想选择一家干净卫生且又好吃的店,你可能会逐一比较,再去选择。所以,你要想吃到好吃的,就必须要有一颗“想吃到好东西的心”。

图片来源:16素材网

4

在现有格局上,在上一步

一个人为自己的内心树立什么样的最高目标、设定什么样的价值尺度,反映了他的格局。

说到格局,电影《一代宗师》有最好的回答,即“看自己、看天地、看众生”。

0度格局:盲众(看不见)

目标:无目标或只是追求当下的潮流。

眼界:主要为流行文化或身边亲友的观点。

信念:以“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等流行文化所潜移默化传递的价值观为典型,实际上这类人可能无稳定的信念,容易被别人诱导与说服。

1度格局:逐利者(看自己)

目标:利己主义者,最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眼界:与逐利相关联的各种知识与技能,包括对利益机会的洞察,同时具备比较完整的常识体系。

信念:笃行丛林法则,认为每个人都是逐利性动物,且能力越强的人能获得越大的利益。

2度格局:理念人(看天地)

目标:为理念而生的人,追求与捍卫理念。

眼界:对某个或多个知识领域非常深入、系统的专研,常常能提出创造性的观点。

信念:保持内心的诚实,认为真理是美的,人生的价值就是追求真理之美。

3度格局:至善之人(看众生)

目标:以改良社会、增进人类福祉为最高目标。

眼界:对他人有很强的同理心,对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有深刻的认识,具备理念人的特质。

信念:认为个人对社会应负有责任,要去努力的改善世界。

5

克服天性中的选择弱势,选择太多怎么办?

应该是要学会精细化思考

一般人在做选择时,很难做到精细化思考,大部分时候,只是粗略的审查易得的、显然的选项,一旦找到合格的选项后就停止了对其他选项的探寻。如何克服呢?最常用有效的就是“维度分析法”,把选择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维度,再对不同的维度进行评估。第一步,找源头进行梳理;第二步,因需重新定义,找出所有可能的特征“因素穷举”;第三步,再筛选;第四步,可以用表格进行权重罗列,得出结果。

图片来源:16素材网

6

“先做好准备再上场“有一个致命的问题

“我们永远都无法做好”完全“的准备

”迈出去“、”试错“、”快速迭代“

7

重点决定成败(核心思考区间)

任何事情或生活或工作,都有核心影响因素,所以一定是重点决定成败,而非细节(细节会影响感知而已)。

举例,领导需要你做一个PPT,你的第一步该干什么?是先挑一个模板吗?是去查资料吗?还是…其实都不是!应该是先考虑PPT的架构,既要分析你的受众他们的知识水平、理解水平、以及兴趣点、关注点,以此基础上再设计你的内容以及需要展示的顺序,先讲什么?占比多少?再讲什么?占比多少?以及讲的时候采用什么风格、策略,自然PPT的架构就出来了。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一张纸与笔,把你的灵感快速的写下去就行,因为内容已经很完整了,接下来需要的是支持性思考区间。任何一件事情的重点是什么一定要能快速的捕捉到,是可以训练出来的。

8

三行而后思(不是三思而后行),

在实践中通过复盘积累智慧

行动先于思考的价值。

9

训练周密思考,世界上没有轻而易举的答案,

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做到周密思考

主要有三点,一是我们总是偏好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甚于抽象的信息,即我们的思维和决策更容易受少数特殊事件的影响,比如一说到辍学创业就想到盖茨与乔布斯这些极端成功的例子,却完全忽略了数量远多的多的辍学创业的失败者,如果意识不到就会出现思考偏颇。

二是证实偏见,就是讲人一旦形成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接下来往往在佐证这个看法,而对相反的论据视而不见,因此无法从反面来思考问题。

三是每个人受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必定会存在思维中的盲区,因为它们属于“未知的未知”,所以,我们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无法消除盲区,只能逼近无盲区的状态。

图片来源:16素材网

10

学会清单管理

像航空等就是典型的清单管理做得较好的,如具体工作或投资,可能要复杂很多,因为不是“人机交互”,是人与人之间的博弈,设计一份好的清单可能价值连城哟!尤其是投资界的各位大神。

11

努力本身就是一种才能,努力需要有效的策略

办企业是长跑,选人最重要,用一套体系化的系统去跟踪一个人的成长(西方企业选接班人是长期系统跟踪的,中国企业是凭感觉),会发现人、选对人。

当前的现象是“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就是说每个个体都有机会,因为大部分人都不够努力。

努力不仅是一种信念,不只是意志力的较量,更是一种策略性的活动,体现在对“个人资源的调配、行动方向的选择、执行进度的把控上”,努力本身是一种才能。

12

“木桶理论”是错的,不允许短板的存在

现在是长板理论,没有突出的长板很危险,每个人要注重发展自己的优势才能。

图片来源:16素材网

13

关于兴趣的认知也是错的,只有深入下去,

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兴趣

不能把兴趣作为做事的先决条件,去做一些并不特别喜欢但看上去极富挑战的事。

上述内容,仅供参考,希望你能成为一个厉害的人!

注: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原书!

“经营者大学堂”运营

2017年3月30日

本文经作者独家授权,抄袭属于侵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五点”】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