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智己“参数风波”仍在发酵,保时捷中国总裁却这样回应

小米智己“参数风波”仍在发酵,保时捷中国总裁却这样回应
2024年04月15日 18:05 马拉车市

如果把国内车市比作是一个江湖,那么形形色色的车企、掌门人车企高管甚至品牌的粉丝们,就都是这个江湖里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由于竞争的关系、品牌粉丝们的期许,以及市场给到的压力,使得大家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共处。即便在一起,心也有距离。

然良性的竞争有助于产业健康发展,若非良性甚至带有那么一丝恶意,哪怕这丝恶意不是主观意愿造成的,可能是被某些个别人带了节奏,走向发生了些许偏离,那么这样的竞争只会一地鸡毛,给外界徒增笑柄而已。没错,咱们今天说的就是前段时间发生的小米汽车和智已汽车的“参数风波”事件。

原本马拉车市压根不想参与到这个话题当中,也不屑去蹭那么一波所谓的“泼天流量”。可就在昨日,保时捷中国总裁及首席执行官柯时迈,在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面对中新经纬记者问及的“如何看待小米SU7和保时捷的相似之处?”时,给出了一句让人大格局、高情商,且令人肃然起敬的回应:“我认为或许是好的设计总是心有灵犀。”

相较于小米和智己撕破脸皮似的争议风波,保时捷中国总裁的这番回应,也让马拉车市改变了主意,决定还是说点什么。

保时捷“高情商”回应,打了谁的脸?

简单的一句“好的设计总是心有灵犀”,既表达出了对于自己品牌设计能力的认可和骄傲,同时虽未明说,但疑似又打了小米汽车的脸。难道真的只是“心有灵犀”吗?

其实,保时捷中国总裁之所以给出这样的回应,一方面你可以理解成保时捷并没有把小米当成是一个级别的竞争对手,也压根就不屑于蹭这波流量。

从小米汽车的产品定价和车型定位来看,与保时捷有着不小的区隔。同时,两者的客户画像以及用户需求也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换言之,从现阶段来看,小米的意向客户不可能把保时捷加之意向购车清单里,保时捷的意向客户也不会去选择小米。

而之所以小米因为一个“参数”问题,就连续三次要求智己汽车正式道歉,除了智己汽车的确做错了,小米汽车也极度爱惜自己的羽毛之外,也多少因为智己的这款车型,刚好覆盖了小米SU7的意向客户群体,两者可以看作是较为直接的竞争对手。

小米汽车因为智己的一个错误,成为了“参数受害者”,选择愤而反击本身没什么问题,可问题出在小米自己也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无辜者。就在小米与智己不断升级公关战的同时,就有疑似保时捷的人士指出,小米汽车在SU7上市发布会上列举的保时捷Taycan参数实则也存在问题,其最基本的单位功率换算就是错的。

可即便如此,保时捷也没有像小米要求智己那般作出公开道歉,也没有进行任何官方回应。难道只许小米放火,不许保时捷点灯?

可能正如前文所说,作为被对标的“标杆”,保时捷既不会被小米汽车分蛋糕,其也不会成为后者的直接竞争对手。即便被标错了单位功率换算,同时又面对“小米SU7疑似与保时捷某车型有着诸多的相似”,也依然觉得不必与对方撕破脸皮。说白了,保时捷或许根本不在意。

另一方面,可能也跟保时捷在中国的过往经历有一定的关系。曾几何时,比小米要“露骨”得多的“保时泰”,就已经在中国车市里给保时捷上过了一堂课,且印象十分深刻。

众所周知,中国汽车品牌习惯与某些全球车企在设计方面“心有灵犀”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保时捷也深知在中国市场,因为这样的“疑似抄袭”和对方撕破脸皮,甚至对簿公堂,最终也很难落得什么好。

曾经的大宇起诉奇瑞QQ和东方之子,菲亚特起诉长城精灵等等一系列案例,基本都以自主品牌胜诉(或和解)而告终。最夸张的是本田,其因状告双环外观抄袭,在经过了长达11年的侵权诉讼后,最终被被判定反过来需赔付双环1600万元。

当然,也还是有侵权诉讼胜诉案例的。例如,捷豹路虎就告赢了江铃汽车,后者被下令停止生产陆风X7。但这也是目前唯一一例国外汽车品牌在中国胜诉的案例,诉讼周期也长达三年之久。

与其撕破脸皮,费时费力还很难胜诉,那么不如用一句“总是心有灵犀”来进行看似温柔实则打脸的话语,来让更多人有自己思考的空间。不得不说,保时捷中国总裁的这次回应,着实高水平。

保时捷中国总裁的这次高情商回应,不仅打了疑似抄袭的小米汽车的脸,更是对中国汽车品牌长久以来的这股歪风邪气,挥出了“最温柔”的一刀。与其辩驳说服你,不如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让你自我反思。

车企互怼何时休,谁乐见其事?

回到小米智已的参数风波这件事上,原本以为在做错了的智己道歉后事件会平息下来。但据智己汽车4月10日的官博发文称,在三次正式致歉之后,智己汽车的官方直播间、官方账号评论区、经销商门店的直播间集中出现大量使用侮辱、诽谤、人身攻击言语的骚扰行为。

随后,智己汽车又在4月11日向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发出一份《举报信》,称智己汽车受到了有组织的网络暴力,严重干扰了智己汽车及经销商的生产经营活动,希望国家相关主管部门查明该等有组织的网络暴力行为,严厉惩处组织者及上下游协同配合者。

在相关部门介入调查并公布事实之前,马拉车市无意盲目站队,更不会主观判断事件曲直。我们只想通过这个事件,来聊聊当下中国车市里,不知从何时起悄然兴起的这股车企之间一言不合就互怼、动不动就撕破脸的风气。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车圈的这股风气就已经露出了端倪。

去年2月28日,一张起诉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吉利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涉嫌侵犯长安汽车知识产权的律师函截图在网络上热传。

该律师函内容显示,2023年2月23日,吉利在杭州亚运会主场馆召开的“吉利银河新能源战略发布会”上,对外发布了吉利银河“银河之光”原型车,经对比发现,该原型车存在大量与长安汽车概念车、量产车型雷同之处,涉嫌侵犯长安汽车知识产权。

当日午间,吉利汽车集团发布声明表示,上述律师函的内容严重失实、对我司的指责毫无根据,误导公众,对我司品牌和商誉造成了严重损害,并发布了四点严正声明。

同样也是去年的5月25日,长城汽车发布声明称,4月11日向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递交举报材料,就比亚迪秦PLUS DM-i宋PLUS DM-i采用常压油箱,涉嫌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问题进行举报。随后,比亚迪汽车回应称“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并保留法务诉讼的权力!”

而在去年11月,余承东又和何小鹏因为“AEB”展开了“隔空互动”,疑似互怼,随后还有不少行业人士加入......加之此次的小米智已“参数风波”,我们已经看到了太多太多车企间、车圈大佬之间的互怼和连线。

此风究竟从何而来?

单从时间线来看,罪魁祸首可能就是去年初开启的那场持续至今的价格战。由于车市价格战的开启,使得各车企陷入了卷产品、卷价格、卷技术的大环境。如果不开卷,那么就没声量,更加没流量,销量亦无从谈起。

如果遇到覆盖客户群体类似,定位区间大差不差的对手出招,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地卷上去,似乎都变得有此必要。大家从心底里都把流量和销量划起了等号。太多的车企大佬认为,要想销量不输,流量就是其中重要的关键因素。

那么谁又乐见其事?

如果车企互怼单纯的是在卷产品、卷技术,那么或许真实的消费者们是乐见其事的。因为本就愈发理性的汽车消费者,在车市向“新”更替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有了车企间的“互动”和“扫盲”,有助于大家搞清楚自己的真实用车需求,同时也能分辨出谁更有性价比优势。

除此而外,还有那些本不该存在的“网络暴力组织”、“水军”们,大抵也是乐见其事的,因为有了类似的互怼,甚至是“骂战”,也才有了他们的“用武之地”。但和大多数人一样,马拉车市对于他们是十分不齿的,这些本不该存在的组织和个人,不仅违法也不会带给我们的车市任何好处,只有良性的竞争才有助于大家共同进步,也才有助于产业健康发展。

虽然还在发酵,但我们相信这次事件终归会平息下来。车企间撕破脸皮似的互怼,也只是车市不断向前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个个小插曲,我们只希望大家能从这些插曲身上,总结学习到一些经验教训,最终成为无论是买车者还是卖车者可以避坑的一些个案例。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