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杠杆率上升是一个严峻事实、严肃问题

宏观杠杆率上升是一个严峻事实、严肃问题
2022年05月20日 09:17 谭浩俊财经视角

最新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中国银保监会党委的文章——《持之以恒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文章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政策靠前发力等因素影响,目前宏观杠杆率上升压力有所增加。必须加强宏观杠杆率上升相关风险应对,特别是严防非金融企业和地方政府部门债务过快增长带来的风险。做好大型企业债务违约监测预警,提前制定接续融资和债务重组预案,妥善应对不良资产反弹。

这个提醒来得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这不是泼冷水,而是敲警钟,是让各方都警觉起来,既要充分满足眼前利益需要,也要充分考虑长远利益需要,既要稳定眼前的经济增长和事业发展,也要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和事业稳步有序,避免烂泥萝卜擦一段、吃一段现象的发生。否则,经济发展容易出现波动,各类风险难以有效防范。

宏观杠杆率上升,可以归咎于新冠疫情的多点散发,特别是上海爆发比较大的疫情,给经济稳定构成了一定影响,对供应链、产业链等正常运转也带来了一定不利,从而导致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为了稳定经济、稳定就业,出台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是完全必要的,也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但是,这并不是最充足的理由,也不是唯一的理由。从这些年来的实际情况看,货币政策的运用,单从量的方面下功夫,效果已经不太明显,甚至已经出现了负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的现象。货币政策要想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强调它的合理性、有效性、针对性和执行力,要确保货币政策传导不再出现跑冒滴漏现象。

事实也是,为什么会出现宏观杠杆率上升现象?真的只是流通中货币量不足、需要增加货币供应造成的吗?显然不全是。实体经济确实面临着资金困难和压力,确实需要补充资金,确实不能见死不救。可是,补充的资金,到底有多少流向了实体企业,有多少被中小微企业吸收,也许,只有商业银行知道。因为,从监管机构透露的信息也不难看出。银保监会表示,“特别是严防非金融企业和地方政府部门债务过快增长带来的风险”,这样的提醒,绝不是原则要求,而是针对性非常强的要求,是说明已经出现了这方面的问题。正是有了这些问题,才需要做出提醒。

于是,我们可以反过来想,央行放松货币政策所释放的资金,到底都去了哪儿呢?为什么地方政府部门债务会过快增长呢?要知道,在过去几年里,央行在出台降准等方面的政策时,大多采用的是定向手段,是专门针对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而出台的,为什么也落实不到位呢?

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单纯因为疫情而释放的货币,是不足以构成宏观杠杆率上升的,所释放的货币量也是看得见的。特别是此刻释放的货币,也确实是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是增强经济发展动能和保护市场主体的。关键在于,此前释放的货币,没有起到这样的作用,应当进入到实体经济领域的货币,大量流失到其他领域了,导致实体经济领域依然资金严重短缺,管理层只能不断放水,形成恶性循环。

这也意味着,在信贷资金投放问题上,商业银行是失信的,没有按照管理层的要求去做,没有给予实体经济应有的支持,导致货币投放政策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反而让流通中出现了太多货币,宏观杠杆率上升;监管机构是失位的,监管没有完全到位,甚至睁一眼、闭一眼,放任了商业银行的行为。如此,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宏观杠杆率上升,金融风险扩大,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政策工具的效率下降。

也正因为如此,如何控制宏观杠杆率上升,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就必须控制好货币总量,更多的从信贷资金结构上下功夫,不断地调整和优化信贷资金结构,提升实体经济融资比重。眼下,特别要注意对房地产市场的资金投放控制,不能因为房企出现问题了,就加大对房地产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这是纵容房企犯错,会让房企更加肆无忌惮地负债。同时,对政府融资平台等债务大户,必须把责任传导给地方政府。因为,真正重视化解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的地方并不多,更多的还在增加债务,只是花样变了,让平台公司一边扮演市场主体角色,一边继续为政府融资,政府的隐性债务继续不断增加,风险越来越大。

实体经济融资十分困难,资金严重短缺,宏观杠杆率却在上升,这是一个什么信号,一种什么矛盾格局,管理层当好好思考,不要再笼统谈问题了,要有更多针对性措施与办法,要在如何确保政策传导不受阻上下功夫。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