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不会影响子女上学,但失信会影响子女上学感受

失信不会影响子女上学,但失信会影响子女上学感受
2022年06月29日 11:17 谭浩俊财经视角

随着各地陆续公布高考成绩,考生正在认真填写报考志愿,一则旧闻也在网上流传:某考生高考考了高分,却因父母是失信被执行人,而被高校拒绝录取。对此,业内人士表示,父母被法院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不会影响子女正常接受教育的权利。《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及有关消费的若干规定》中明确的限制消费措施,只是禁止失信人“子女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而不是所有学校。即便是私立学校,只要不是高消费、收费没有超过普通学校收费标准,也不是相关规定禁止的对象。自然,也就不可能影响子女的正常入学。因此,业内人士也提醒广大家长和学子,要做到知法、守法、懂法,不信谣、不传谣。

事实也是,现代法治不是封建人治,不会“诛连九族”、犯罪连坐。现代法治,只对违法当事人予以处罚。除非他人也与案件有牵连,或为犯罪提供过帮助,否则,是不会被牵连的。自然,父母违法,对子女上学也就不可能造成影响。那么,为什么要禁止“子女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呢?显然,这也是为了体现法律的公正性、社会的公平性,父母欠债不还,甚至偷逃税款、违法乱纪,却将“别人”的钱用来给自己的子女高消费,包括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购买高档豪华轿车、享受高档住宅生活,甚至花天酒地等,当然需要禁止。不然,就无法遏制一些人的违法动机,无法对失信人形成有力震慑。禁止“子女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决不是针对子女,而是针对失信人的违法行为。而对子女的正常入学、正常上学,在法律上仍然是予以保护的,是不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对失信人子女上学等构成威胁的。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在法律上对失信人子女上学等没有形成限制或约束,不会影响失信人子女的正常上学。但是,并不代表失信人的行为不会对子女构成伤害。要知道,由于自己的失信行为,对子女的心理是会带来很大的冲击和影响的,就算不会影响他们的上学,不会影响他们的深造,对他们的上学感受、上学幸福感,则会带来不小的冲击和影响,会让他们在同学、老师面前产生无形的心理压力,会感到自卑。即便同学、老师不对其有任何歧视行为,他们也会自己歧视自己,会形成极大的心理落差。

也就是说,父母的失信行为,看似一切责任都在自己,影响也在自己,法律上的明确规定,不会对子女等形成伤害。可是,其行为产生的社会影响,会让子女的心理受到巨大冲击。特别是即将步入大学殿堂的子女,会自卑感陡生,从而给他们今后的大学生活、学习、交往等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影响到他们对前途的信心。特别是那些恶意逃避债务、损害他人利益的失信人,会让子女等产生更强的心理冲击。这也意味着,对失信人来说,只要不是客观因素带来的后果,一定要守住信用这条底线,不要让自己成为失信行为者。即便是客观因素所致,是无法改变的失信行为,也要尽最大努力去履行守信义务,体现出不愿做失信人的风度。只要从主观上不想做失信人,哪怕所欠债务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偿还,对子女等的伤害也会小得多。否则,就是真正的伤害。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社会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信用为本、以信立人、以信兴企,争做守信人,而不是成为失信者。很显然,对失信者来说,切不要把失信当做是简单的个人行为,实际上,它会对子女等构成严重伤害的。而这种伤害,显然不是来自法律层面,而是道德和社会层面,是子女的心理层面。它不是别人造成的,而是失信者子女自己的心理反应和行为约束带来的。如果失信者考虑不到这一点,就有可能对子女的心理成长、心理健康、心理成熟等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失信不会影响子女的上学、就业,但失信带给子女的心理冲击和影响,有时候比上学、就业还要严重。让子女背着父母是失信人这样的心理负担生活和学习,总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像罗永浩那样,积极主动地偿还债务,不让自己背“失信人”的包袱,通过积极偿还债务重塑市场形象,就不会对子女带来伤害,也不会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子女就不会为父母的行为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产生羞耻感。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