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刘尚希院长商讨,中央财政本级支出比例多高才算合理,能到40%吗?

与刘尚希院长商讨,中央财政本级支出比例多高才算合理,能到40%吗?
2024年11月29日 10:17 谭浩俊财经视角

中国经济网11月27日报道,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刘尚希近日在接受中国经济网《深谈》节目采访时表示,一般来说,随着发展水平越来越高,中央财政本级支出的比例就会越来越高。从全球来看,一些主要经济体中央支出占比基本都不低于50%。因此,他建议,到2030年,中央本级的支出比例最好提到30%-40%。

要说刘院长的建议不对,肯定站不住脚,无论是理论还是国外的成功经验来看,提高中央本级财政支出占比,对于增强中央政府的调控能力和治理能力、社会统筹协调能力都是非常必要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按照我国目前的财政供给人员规模、公共支出水平、社会治理需求、社会稳定需要、社会事业发展,如果把中央财政本级支出占比提高到30-40%,是否合理,不是依靠理论推算来进行的,也不是外国的经验可决定的,而必须依据实际,全面分析,科学论证,客观考虑。

要知道,发达国家在财政供养人员方面,规模要比我们小得多,而产业工人数量则很多。以美国为例,大约是180名产业工人养一名财政供养人员。相反,我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30名产业工人养一名财政供养人员,后来下降到20人养一名财政供养人员,现在已经低于20人。而财政供养人员中,中小学教师是非常庞大的一个群体。而中小学教师的供养者,是地方财政,而不是中央财政。以区县一级为例,公共预算收入的一半以上是养教师的。同时,机关不问大小,机构一律“平等”,内设机构大多应有尽有。有机构,就得配人员,就得安排财政支出。近年来,单是招公就增加了多少财政供养人员,而行政机关退休后的人员,支出一点没少,等于是净支出。从这个角度来看,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重,落脚点在哪?

而从其他事权来看,医疗卫生、文化体育、部队转业人员、下岗工人、社会稳定、老党员、老英雄、老模范、贫困家庭等方面的支出,更是一年多于一年。将这些支出加在一起,再加上公务人员、教师等的支出,按照目前的支出预算,要想充分满足,可能全部留归地方也不够,别说中央财政本级支出达到30-40%了。

曾几何时,为了确保中央财政有足够的财力调控能力,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将增值税大头交中央,其他主要税种也多数上交中央,地方能够支配的财力越来越少,结果怎么样?“土地财政”出现了,地价上涨了,房价也上涨了,居民手中的钱大多被房子侵蚀掉,综合消费能力也明显下降了。反映到消费领域,就是消费需求不足了,市场低迷了,企业运行越来越困难了,形成了恶性循环。

中央财政本级支出的比重要提高,目前的15%左右,确实偏低,也不利于更好地发挥中央政府的调控能力和统筹能力。但是,绝不是拍脑袋,不是将国外的东西照搬照套,也不是算一笔理论账就算是研究成果。要想真正给出合理化建议,就必须把目前中央和地方承担的事权厘清楚,看看中央承担的事务与地方承担的事务是一个怎样的比例,地方需要多少预算收入才能基本满足正常运行需要,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中央财政本级支出比例。因为,中央是有对财力的绝对控制权的。只要把账算好,把比例确定好,地方是必须无条件执行的。只是,算账一定要科学,要实事求是。要在算账的基础上确定分配比例,而不是先确定分配比例,或预想一个比例,就按照这个比例去强行执行。没有事权做基础的财权分配,必然会发生矛盾,也必然会伤害一方利益。中央利益不能受伤害,地方利益也不能受伤害,而必须协调运行、合理分配。

也正因为如此,刘院长作为财政专家,如果真的要提建议的话,就不能拍脑袋,而要有非常科学、客观、理性的依据。而依据就是对地方事权的充分了解了解,特别是教育、公务人员、医疗卫生、社会稳定等的支出了解,如果把中央财政本级支出比例提高到40%,那么,多数地方将无法生存,机关运转不了,教师队伍稳定不了,医疗机构难以运转,社会稳定出现问题。能够把比例提高到20-25%,可能都要费九牛二虎之力,且必须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中央不要再动辄下达各种新的支出任务。不然,地方又要挖空心思伤害企业了。而现在的企业,已经伤不起了,实在伤不起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