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1日,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在《人民日报》撰文。文章指出,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加赤字规模,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加大财政支出强度,确保对经济增长形成有力拉动;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时降准、降息,用好公开市场操作等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按照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求,提高赤字率、增加赤字规模,适时降准、降息都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逆周期调节必须出台的政策举措。关键要看,“腾”出来的钱如何花、花在哪,而不是盲目增加负债、增加资金供应。
要知道,这些年来,无论是央行还是财政,释放的货币、投放的资金、投入的财力规模是相当大的,数量也是足够多的。如果都能有效发挥效能、提高效率,对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的作用应该也是相当巨大的。但是,为什么效果不是十分明显,至少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呢?真的只是单纯的消费需求不足、居民没有消费热情吗?为什么在这么大的资金供应下,仍然会出现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呢?
很显然,这些释放的资金,没有有效进入到可以促进消费的领域,没有流进广大居民的口袋,也没有流到可以失去消费活跃的中小企业当中,而是大多在政府、银行、大企业之间打转,尤其是银行的资金体外循环,以及财政投入在政府项目与负债之间打转,是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最主要原因。但凡这些资金能够有效地从建设领域转入生产领域,再从生产领域转入消费领域,又从消费领域反馈到生产领域和投资领域,从而在政府、企业和居民间合理分配,就不会出现目前这样的现象。
那么,应当如何看待过去包括资金在内的资源分配结构呢?很显然,地方政府和大型企业占据了主要部分。地方政府对资金等资源的占用,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建成的各类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公益项目,这些,对企业和居民来说,都是发挥了积极作用的;一是形成了巨额负债,而负债中的近半,都是各种利息滚起来的。也就是说,如果减去财务成本的话,地方政府负债也可以减少近半。同时,还包括一些腐败成本。
大型企业对资金等资源的占用,主要表现在房地产开发企业,这些依靠负债从皮包公司变成大型企业的负债主体,通过用国家的钱买国家的地再欠国家的债,让政策释放的资金红利变成了个人炫耀的资本,最终又把包袱全部甩到国家手里,让国家必须继续用投放资金来救他们。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些非房地产开发的大型企业也获得了大量资金支持。只是,这些企业在资金使用的效率方面,是要远高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
于是,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内,支持实体经济投放的资金、提供的政策等,实际根本没有真正进入到实体经济领域,也没有进入到居民的腰包。实体经济、居民等获得的资金等资源,比重相当小。相反,广大居民还要负债来为房地产开发企业等提供资金支持。传递到现在,就是消费市场的严重低迷了。
在这种极其不合理的资金资源分配中,银行扮演的角色是非常不地道的,也是失去银行一点儿责任的。但凡有一点市场化意识,是不可能将资金资源如此分配的。反过来,今天的银行面临风险了,还要通过政策来激励居民消费,尤其是住房消费来为银行的错误决策买单。
也正因为如此,新一轮政策刺激,包括赤字、发债、降准等措施,既要大胆运用,也要慎重对等,不能再过度相信商业银行的觉悟和能力,不能再过度依靠银行支配资源,而必须将政策的支点放到决策层面,就像前几年的财政资金直拨一样,决策层和管理层要“管”得宽一点,对不能按照政策要求执行的金融机构“杀无赦”。而资金投放的着力点,必须是实体企业、中小企业和广大居民。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等,已经做得够好了,如果企业还有一点社会责任感,也已经可以走出困境了。如果仍然不顾一切地给予开发企业以资金支持,那风险会进一步积聚,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以更大的风险出现在我们面前。对狼和毒蛇是不能太过仁慈的,该打时就得打,该杀时也得杀。
也只有把心用到实体企业、中小企业和广大居民身上,经济才能真正走向稳定。只有他们,才是中国经济的真正依靠和重要支撑,是支柱和稳定器。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