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20cm涨停!暴涨的医疗器械行业,能否迎来“大牛股”?

集体20cm涨停!暴涨的医疗器械行业,能否迎来“大牛股”?
2022年10月14日 19:13 财经锐眼

由于肉眼可见的高增长,新能源车和光伏板块已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投资者的主要关注点。无论是股民还是基民,已经到了必谈、甚至必买新能源公司的地步。

多家公司20cm涨停,医疗器械股井喷

本周三,上证指数在跌到2934点之后强势反弹,新能源板块一马当先,宁德时代两天大涨11%,阳光电源两天大涨近10%。

除了新能源大票在反弹之外,下跌已久的医疗板块也出现了反弹,只不过被宁德时代们的大涨光环所掩盖。

到了周五(10月14日),宁德时代、阳光电源们反弹力度转弱,医疗板块则成为当之无愧的反弹龙头。

截至周五收盘,医疗板块多只个股出现20cm涨停,有瑞迪医疗、浩欧博、南微医学、迈克生物、惠泰医疗、心脉医疗、开立医疗、五洲医疗、新产业、普门科技、微电生理。

医疗行业的几大明星股中,欧普康视上涨超过14%,迈瑞医疗上涨近14%,联影医疗上涨12%,药明康德上涨10%

下跌的因素,是否已经消除?

2021年以前,医疗行业和新能源几乎是并驾齐驱的高增长明星赛道,但受集采等因素的影响,医疗巨头们纷纷扭头下跌。

从股价走势图可以看出,迈瑞医疗(300760.SZ)、药明康德(603259.SH)、泰格医药(300347.SZ)是2021年7月见顶,欧普康视(300595.SZ)是2021年6月见顶。这些医疗行业的巨头们,几乎都是同步见顶。

笔者认为,造成医疗股过去一年多持续下跌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集采压价对医疗股产生利润长期挤压的预期,二是2020年新冠疫情让医疗股“鸡犬升天”之后的估值回归,三是2021年年中对创新药“me-too”重复管线建设的收紧。

需要重点说的是集采。集采压价是最近两年悬在医疗医药股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让板块的总龙头恒瑞医药在2021年初就见顶,比那些CRO和器械类巨头的见顶早了半年。

后面,随着集采从药物扩展到器械,器械类的公司也见顶下跌。

所以这次医疗股的集体大反弹,是不是因为三种因素出现变化了呢?

来看几则消息:

10月12日,国家医保局发布的答复函中,回应了关于医疗器械创新产品的采购问题。函件中对3D打印脊椎创新产品是否纳入集采范围的意见是:考虑到3D打印产品还处于初创阶段,市场竞争不充分,并且产品特性较为复杂等因素,不明确要求脊柱类产品耗材参加集采。

对于类似3D打印骨科耗材等创新产品,采取“一品一策”的方式,确定合适的采购规则。

而在此前的9月份,国家医保局公布的一份答复,也被行业专业人士看作是创新医疗器械暂时不纳入集采的重要信号。

各省方面,黑龙江省在9月底率先宣布创新医械可以直接挂网采购。上海市在10月13日表示,从集采整体角度出发,创新医疗器械之后是否纳入医保报销没有未明确。这话的意思就是,现在不会对创新医疗器械实施集采。

还有一个信息值得注意,有国家层面的大媒体在9月下旬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医疗器械不断涌现(深度观察)》,力挺我国高端医疗设备,尤其是国产高端医学影像设备。

总体来看,压在医疗股身上的“集采”有了各种缓和以及“吹暖风”的信号,这直接导致了医药板块在压制已久之后出现了报复性反弹。

谁有真正的高科技,谁就可能是大牛股

2021年年中,国家对于CRO行业的意见是避免“me-too”类型创新药的重复管线建设,鼓励药效更好的创新药,也就是“me-better”创新药的研发。

笔者看来,这次对于创新医疗器械价格的相对宽松,也是为了支持医疗行业的真正科技创新。

创新医疗器械必须要真正创新,不能跟某些“me-too”的创新药一样成为“伪创新”。

举个例子,如果哪家公司的医疗器械产品能够使原本需要开胸手术的公司不用开胸了,这种医疗器械毫无疑问具备极大的创新性。

所以这次医疗器械普涨之后,未来可能产生分化的走势。那些有真正核心专利,真正国际领先,真正有明显使用价值的医疗器械公司,有可能持续走强,成为长期牛股。

而技术含量不高,被市场意识到是“伪创新”的医疗器械公司,则有可能会昙花一现,股价后市被打回原形。

如何判断哪些医疗器械公司是真创新,哪些是伪创新,一个重要参考指标是看其研发投入是不是占营收比例较高,以及研发投入的持续性。

从细分行业来看,创新医疗器械近年来主要集中在主动脉瓣、心脏电生理、神经介入等领域,所以相关行业的公司可以重点研究下。

医疗器械还有一个潜在的增长逻辑,就是国产替代。

目前中国的高端医疗设备还是主要靠外国进口,外资品牌占据了中国高端医疗设备市场的80%,这点医疗工作者应该深有体会。

目前中国的医疗设备国产化水平仅为30%,像呼吸类、DSA设备的国产化率还不到10%。

但是市场方面,国内的医疗器械市场一直在增长,2022年国内市场规模为1.25万亿元,到了2025年将达到1.8万亿元以上。

未来将近两万亿的市场,意味着国内医疗器械厂商潜在增长空间还比较大。

潜在的增长空间能否变为真正的市场份额,这需要国内相关公司不断提升研发投入,引进国内外人才。

在产品价格上,真正具有突破性技术的医疗器械产品既不能卖出天价增加患者负担,也要留有合理的利润,以便为后期产品研发积累资金。

总体上看,医疗器械行业的公司股价受行业监管力度的影响较大,投资该行业要重点关注产品的真实创新性和行业监管力度是否变化。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