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津湖那片冰封的战场上,有这样一位英雄,他年仅十六岁,却在严寒中坚守阵地三天三夜,最终失去了四肢,却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他,就是长津湖“冰雕连”的幸存者之一——周全弟。
1950年,抗美援朝的战火熊熊燃起,刚刚步入青春年华的周全弟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那时的他,心中充满了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却还未曾真正领略到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部队从四川出发,日夜兼程,奔赴朝鲜前线。当周全弟站在鸭绿江边,望着滚滚江水,心中既有对未知的忐忑,也有对胜利的渴望。他几乎没有回头的机会,只能随着部队踏上征途,走向那片未知的战场。
朝鲜的寒冬比想象中更加逼人。部队在天寒地冻中行军,气温降至零下20多度,雪花纷飞,地面凝霜。每天行走十数公里,双脚渐渐失去知觉,棉衣也无法抵挡刺骨的寒风。补给不足,战士们饿着肚子,喝着冰水,却依然坚定地向前。
11月27日,部队接到命令,前往长津湖黄草岭设伏,阻击美军陆战1师。周全弟和战友们知道,这是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他们必须全力以赴。
长津湖的夜晚,风如刀割。周全弟和战友们在黄草岭的雪地中埋伏,忍受着零下40度的极寒气温。他们迅速在积雪中挖出浅坑,趴伏其上,手指冻得僵硬,甚至粘在冰面上。为了完成任务,他们一动不动,哪怕是解手,也只能就地解决。
在这漫长的三天三夜中,战士们饥寒交迫,几乎冻僵。周全弟裹紧身上的棉衣,蜷缩在雪地里,尝试着用双手抓起一把雪放入口中,以缓解饥渴。然而,渐渐地,他的双手双脚失去了知觉,寒气透骨,冷得心里发慌。
第一夜过去,周全弟的双腿已僵硬无法动弹;第二天,他尝试捏一捏手指,却发现根本感觉不到指尖。周围的战士们也都在雪地里趴着,神情麻木,呼吸渐弱。每个人的脸上都凝结着霜花,眉毛冻成一簇簇的冰渣。
然而,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坚守阵地,等待冲锋号的响起。第三天夜里,身体的极限一再被挑战。周全弟的四肢彻底麻木,他根本无法控制自己的双腿。雪渐渐掩埋住他们的身体,形成一道道白色的“伪装”,远看如同山坡上嶙峋的石块。
在这片雪白的“墓地”中,125名战士坚持着,没有一人放弃。他们忍受着非人的寒冷与饥饿,心里唯一的念头是等待那声冲锋号。
第四天拂晓,冲锋号声终于划破寂静。战士们得到命令发起进攻。周全弟听到号声,心头一震,努力动了动身体,试图站起来。然而,他的双脚完全失去知觉,任凭他如何挣扎,依旧动弹不得。
他眼看着身边几个勉强还能动的战友,在冲锋号声中站起身,向敌阵奔去,内心焦灼万分。他低下头,看到自己的手指上结了一层霜,皮肤呈现出暗紫色,触摸不到任何温度。尽管内心急切,但他明白自己已无力再战。
冲锋声中,他目送着战友们朝前线冲去,耳边是枪炮声、呼喊声。他深知,这一刻自己可能再也无法追随他们。
战斗渐渐远去,周全弟的意识逐渐模糊,眼皮沉重,最后只剩下耳边的轰鸣声,隐隐约约听到雪地里的脚步声,越来越近。
在战斗结束后,搜索队伍在冰冷的雪地中发现了奄奄一息的周全弟。他被战友抬回后方急救,脸上还留着未化的霜花,手脚却早已无力。由于四肢严重冻伤,医生不得不进行截肢手术以挽救他的生命。
截肢后的周全弟,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他难以接受自己残缺的身体,一度不愿接受任何人的帮助。然而,在护士的悉心照料下,他逐渐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与关爱。
护士送给他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每日在床边为他朗读书中的文字。书中的保尔·柯察金从疾病和战争中走出,勇敢面对命运的坚强让周全弟感同身受。他暗下决心,不能倒下,要“过三关”:生活自理、学习文化、战胜困难。
于是,他开始用残臂抱笔练习写字,哪怕写得歪歪扭扭,也要坚持下去。通过不懈的努力,周全弟终于学会了用残臂写字、穿衣、吃饭等日常技能。
通过书写,自己逐渐找到了活下去的意义。几年后,他的书法水平渐入佳境,字迹逐渐被人称道,独具韵味。
他一遍遍写下“长津湖”几个字,仿佛在向战友们诉说自己内心的遗憾,也在向年轻人传递一个信念:人必须有信仰和毅力,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如今74年过去,周全弟已步入晚年。他仍不时回想起当年长津湖的战斗时光。尽管身体残缺,但他的内心却充满不屈与骄傲。
他时常对后辈讲起那段战斗时光,提醒人们和平得来不易,幸福需要守护。他用断臂抱笔写下“亮剑长津湖”,以此祭奠那场战役中的战友与自己未竟的战斗。
周全弟的一生,是坚韧与不屈的写照。他在长津湖的冰雪中挺立不倒,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他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