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旨在链接海量券商研报释放的信息。
态度明确,不会罗列观点让你自己选。
关注宏观、策略和行业三类研报中的,热点问题。
析出好研报,预警烂研报。
助益投资,丰沛谈资。
不新鲜,毋宁死。
不毒舌,毋宁吃屎。
郭磊:夺冠之后
今年新财富评选宏观分析冠军是位新面孔,来自广发证券的郭磊团队改变了海通证券姜超团队4年3冠的“霸榜”局面。甚至此前5年,郭磊的名字都没有在上榜团队中出现过。
今年9月下旬,齐齐鲁突然对郭磊团队产生了兴趣,主要是因他在研报中对人口红利拐点的不同看法。通过朋友取得联系后,9月24号那天,齐齐鲁把郭磊的微信朋友圈刷了一遍,足足收藏了29个郭磊发的朋友圈,都很精彩。此后又几次讨论过具体问题。
遗憾的是,在评选结果出炉前一直没有下决心写写郭磊。所以,在新科宏观冠军诞生后,只好第一时间发起专访——这个篇幅的专访,似乎在郭磊夺冠后还是第一次啊!各位毒友有福气!
因广发证券合规要求严格,专访内容只好中规中矩。但是齐齐鲁从收藏的29个郭磊微信朋友圈中筛选出了一些段子,插入到专访内容中,以便各位毒友更立体地认识郭磊。
这位新面孔其实是个段子手,但本性还蛮老派的。
1. 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和广发宏观团队。
我是2006年博士毕业,算起来做宏观研究已经超过10年。最初是在一家保险机构;2010年进的券商,在卖方这一行目前是第7年。宏观分析师修炼过程会比较慢,我自己做首席带团队是从2015年5月开始,不到三年。
广发宏观团队就更年轻一些,去年7月开始组建,目前五个人。当然,我们一直都欢迎志同道合的杰出青年加盟。
2. 成为新财富新科宏观冠军,您有何感想?您在参评阶段曾经说,买方应该给研究质量高的团队打高分,这才能保证今后看到越来越多高质量的研报,这个结果是否如您所期待的那样?
拿到第一之后,收到不少祝贺短信和微信留言,包括不少卖方同行的,其中出现频次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市场有效”,我挺喜欢这句评价的。
就宏观研究来说,其实它一直是市场关注的一个焦点。被关注的原因无非是两点:一是在自上而下的传统研究体系下,宏观研究对于策略、行业逻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二是宏观问题不仅关乎股票、债券、商品等多个市场,同时也关乎每个普通人的衣食住行,即无论持什么观点,宏观往往都会比较有话题效应,有眼球效应。这两点其实也是宏观研究的两大价值:“研究价值”和“流量价值”。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获得“流量价值”的方式很多,也越来越容易花哨。但只有“研究价值”对于投资才有意义。我一直觉得在这一点上市场需要有一个正常的激励机制。你鼓励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这个市场只有对研究价值有鼓励,有激励,好的研究才会越来越多。
我们深信如果市场有效,规则会越来越向“研究价值”回归。
3. 您认为今年夺冠的原因是什么?
主要源于我们团队两方面的贡献吧。一是相对还比较准确的拐点判断,比如16年三季度末连续7篇报告提示利率上行风险;16年四季度末提出“名义GDP回升将是2017年最大特征”及“出口航运复苏元年”;17一季度初全市场首提“朱格拉周期启动”。“朱格拉周期”这个判断,对判断2017年的宏观经济逻辑来说,应该是挺有启示意义的。
另一方面贡献是我们作了全行业最系统的宏观研究方法论梳理,比如我的利率的三个标尺,汇率的三个标尺;张静静的海外宏观和大宗商品系列、周君芝的金融市场与资产负债表系列、贺骁束的跟踪实体预测方法论系列,都一度影响挺大。
4. 请您列几份今年代表性的研报,并简介一下,这些研报好在哪?今年的宏观研究中有遗憾吗,是什么?
在我们的公众号“郭磊宏观茶座”中可以看到我们的每篇研究。
我们的报告相对还比较受欢迎,可能主要因为是比较精细的“手工制作”吧。我自己保留着一线助理的习惯,比如每个月PMI数据、经济数据、企业经营数据的点评报告,我都会自己完成。我觉得“手感”是蛮神奇但是极重要的一件事情,首席如果不保持着处理和分析数据、做图表,码报告的习惯,会慢慢没有预测手感。我的小伙伴们也一样,他们负责专题,我要求他们在做专题的过程中尽可能手工制作,再优秀的实习生只能辅助处理数据。
遗憾当然会有,比如年初忽略了人民币汇率可能出现的积极变化。所以前段时间,我特意研究了一下汇率。
5. 其他参评宏观团队都很优秀,在您看来,其他团队的优势和专长是什么?
宏观这一行其实是高手如云,大约有十个左右的团队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再加上固收团队的宏观研究,一个数据出来,有二十个团队会同时提供自己的东西,竞争是红海。
我会定期阅读绝大部分同行。我们知道,对于高校,对学院式的科研来说,关注同行是广泛了解这个领域前沿想法的一个必然过程。其实我们这一行也一样,同行间不止是竞争关系,也可以相互充电,毕竟大家知识结构和研究习惯都会有不同。
目前前五的都是卖方宏观的一方诸侯,都有它们自己的优势,很多读了都是开卷有益的;其他的比如牛播坤团队关于财政问题的研究,赵伟团队关于结构转型的研究,李超团队关于货币政策的研究,也都是很好的。
6. 广发宏观团队的架构是怎么搭建的,您的团队规划和管理有何心得?
这一点也是很多人问过的,我觉得也算是我们团队的特色之一吧。我最初设想的宏观团队,就是打破承包-转包的包工头模式,建立一个基于实体、货币、海外、大宗、政策分析、宏观量化这样架构的纯内容分工合作的组合,团队中每个人,首先必须是独立的研究者。
目前在我们团队中,我负责国内常规数据分析和宏观形势研判,张静静负责海外宏观和大宗商品,周君芝负责金融市场和流动性,贺骁束负责高频数据和实体产业链,吴棋滢在做研究助理同时负责一些专题领域如财政、消费等的研究。
我的理解是就分工来说,首席一定要自己负责写点评,如果小伙伴去写,即使有个人看法也不会去“拍板”,只能拿着团队既有的标签去套,这样的报告,对边际变化会是极不敏感的,研究会越来越口号化,而首席在这一过程中也会对数据丧失敏感性;而首席最好不要直接负责专题,也不要为任何一篇专题先列标题或者框架,因为专题是一个在独特领域越钻越深的过程,需要分工后的专业化。团队伙伴作为重要的角色球员,会钻研更深。
这种模式可能和目前主流模式是相反的,但它确实是广发宏观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确保我们每篇报告都能够脱颖而出。
7. 很多买方乃至普通投资者认为,自下而上选股是很好的策略,因此认为宏观研报对指导投资的意义有限,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选择好的公司很重要,但是长期投资者来说,有两件事情同样重要,那就是“择时”和“配置”。
择时一是让你认清大的趋势,二是帮你识别大的风险。举个例子,比如我们要种下一片鲜花,我们当然要选择优良的种子,但同时也需要选择合适的季节去种,至少不能选择严冬酷暑之前。择时就是告诉你四季轮换,以及你的种子需要种在什么季节。
配置是让你的资产布局变得更为合理。还是用前面这个比喻,好的园艺师可以巧妙地岔开花期,让花圃至少每个季节都有看点。
择时和配置就是宏观和策略的任务。这一点和自下而上择股并不矛盾,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是投资的终极艺术。
8. 对于明年经济形势和行业形势,您怎么看?
我们认为中国经济目前一则处于一轮婴儿潮影响下,二则处于一轮全球贸易趋势影响下,经济不会太差,明年趋势增长率不会有明显变化。
房地产销售和投资的贡献将会有所下降;制造业投资贡献将会有明显回升。
从产业线索来看,我们看好两个线索,一是“朱格拉周期”,明年可能出现的传统制造业技术改造和新产业扩大设备投资将会带动朱格拉周期进入第二阶段;二是“工程师红利”,在创新驱动的大环境下,前期研发投入将会进入一个收获期。
9. 我没问到但您特别想表达的事情。
给好的研究以溢价,世界终将更好。
最后奉献一个郭磊讲的鬼故事,很吓人……
本材料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材料仅供具备相应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的特定合格投资者阅读,不得视为要约,不得向不特定对象进行复制、转发或其它扩散行为,管理人对未经许可的扩散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