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访华背后 是日本企业新一轮强势出海

安倍访华背后 是日本企业新一轮强势出海
2018年10月29日 10:25 出海传媒

10月25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是日本首相时隔7年的正式访华。

而安倍晋三上一次对中国正式访问是在12年前。彼时,安倍就任第90届日本首相仅12天便“闪电访华”,是战后的历位日本首相中第一个将中国作为出访第一站的首相。这次访华,成为中日关系的“破冰之旅”。虽然一年后安倍便“因身体原因”辞去首相职务,但是中日关系却就此稳定发展至今。

而将这一次访华选择在2018年的10月份,安倍晋三自有其深意:今年9月,安倍作为自民党党首期满,新的竞选即将开始。而在日本国内,安倍内阁支持率的上升与安倍在外交领域的表现有很大关系,在支持安倍内阁的受访者中,“对外交领域的期待”成为排名第三的支持原因。

遍布全球的日本企业投资,使日本成为发达国家中罕有的海外资产超过其GDP的国家。可以说,日本是全球自由贸易体系中受益最大的国家之一,进出口项目在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绝对重要的地位。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人民如此看重其政府首脑如何处理海外关系的原因。

遍布全球的日本“胃口”

今年9月份,来自东京研究机构Recof的研究报告指出,日本公司今年以来斥资420亿美元在美国达成了177宗并购交易,这使得它们有望超越在1990年前九个月创下的178笔交易的纪录。

而日本公司的胃口,并不止于美国。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近年来日本企业海外并购不断加码。2010年至2017年,日本企业年均海外并购金额超750亿美元,是2000年至2009年年均260亿美元的3倍左右。

今年日本海外并购更是创下新高。调查公司Dealogic最新统计显示,今年1至6月,日、美、欧企业的海外并购金额总计为3816亿美元。其中,美国企业为1751亿美元,占总金额的46%。日本企业海外并购金额紧随其后,达1122亿美元,占总金额的29%,高于欧洲的941亿美元和25%占比。另外,日本企业并购案数量增加8.6%,达到340起,刷新历年同期峰值。其中规模达1000亿日元以上的并购案有13起,远超上年同期的7起。

而时间追溯回四十年,日本资本的全球胃口更是呈现出“潮涌”的态势:20世纪80年代,日本持续保持巨额贸易顺差,在贸易伙伴的压力下,日元大幅升值,推动了海外投资暴涨。1990年,世界前50家市值最大的公司有一半都来自日本,令人瞩目的三菱地产14亿美元收购纽约洛克菲勒中心80%的股权、索尼以34亿美元收购哥伦比亚影业等交易都发生在那一年。1991年后,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破灭,海外并购渐趋低迷。2006年之前,日本企业只活跃于国内市场。根据摩根大通的数据,2005年日本企业跨境兼并收购的规模只有160亿美元,到2006年突然跃升至520亿美元,十年后的2016年更是突破了1000亿美元,达到1010亿美元。

日本资本钟爱什么

简单来说,八十年代的日本资本爱在海外置地买房,九十年代的日本资本回归制造业,2000年后的日本资本更青睐医药电信等科技含量更高的产业,最近十年,日本的文化产业对外输出势头猛烈。

今年5月8日,日本武田制药(Takeda)同意以大约460亿英镑(约合人民币4050亿元,621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交易收购爱尔兰制药巨头夏尔Shire,这笔交易不仅成为日本企业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收购,同时也是2000年以来制药行业最大的一笔收购,仅这一起并购就占2018年上半年日本海外并购总额的一半以上。

9月11日,日本晶片制造商瑞萨电子公司(Renesas Electronics Corp)表示已同意以约6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同行集成设备科技公司Integrated Device Technology Inc(下简称IDT),这是日本半导体产业有史以来最大的并购案。该交易将使瑞萨能够获得IDT在无线网络和数据存储用芯片方面的专业技术,而这些技术对于自动驾驶汽车而言至关重要。在车用芯片市场,瑞萨是仅次于半导体公司恩智浦的第二大厂商。

另外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日本电产已确定在今年年底前收购5家生产工业机器人零部件和机床的德国企业,收购总额预计约5亿美元。

事实上,日本企业利用收购拓展全球供应链,并通过设备投资和技术吸纳提升生产效率的意图也是非常明显。

安倍与高调扩张的日本资本

在2016年,日本海外并购交易总额是其整个上世纪80年代完成的海外并购交易的近三倍——而在那十年,日本以“买下全世界”而闻名。

此轮高调扩张的日本资本海外投资与并购,其实正与2012年开始实施的安倍经济学息息相关。

日本央行一直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连续数年保持低利率,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安倍经济学给很多大企业输送了大量金融资源,提供了金融资本。在海外拥有广阔商业市场和商业机遇的日本跨国企业,恰恰擅长利用这些金融资本翩翩起舞,而日本本土的股票市场也在安倍经济学的带动下产生了较强的财富效应,使日本企业有充足的资金布局未来经济。

目前日本股市正处于业绩较好的时期,历史地看,企业的利润和资金都已达到历史较高水平,剩余资金较多;从企业资产负债角度来看,日本企业的资产增长达到泡沫危机以来历史新高。

根据日本经济新闻,日本上市公司的手头现金截至2017年度末达到约120万亿日元。按500家主要上市公司计算,公司手头现金占总资产的比率达11%,高于美国的7%。

而从日本政府的角度来看,鼓励日本企业战略性对外投资也是一直以来的政策施展重点。为此,日本建立了包括日本政策投资银行、日本创新网络公司和日本国际协力银行等国有金融机构来支持企业进行国内外的收购兼并。

中国企业能从日本资本学到什么

全球扩张的日本资本,已经给这个岛国实现了“日本有海外,海外造日本”的愿景。而日本资本也不总是聪明,它驶出海外的经历,既有经验,也有教训。

日本资本在海外折戟最著名的案例是:上世纪80年代,日本出现一轮疯狂的海外并购,在这过程中,美国成了日本的主要海外并购目标国,许多标志性的美国公司和地产被日本收购。在洛杉矶,日本人掌握了闹市区几乎一半的房地产;在夏威夷,96%以上的外国投资来自日本,并且主要集中在饭店、高级住宅等不动产方面。而当泡沫经济破灭,此前收购的海外资产很多都变成了债务包袱,不但不能带来收入,甚至成了负累。洛克菲勒中心无奈被卖回给原主,而索尼购买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行为也被证明是日本亏损最大的企业并购案。

对比当年,现在又在全球高调抬头收购与投资的日本资本,已经出现极大的不同:它变得既能在该隐忍时一毛不动,又能在时机窗口打开时一跃而起一发治人,换句话说,它更聪明了。

虽然与80年代海外扩张的原因一样,都是起源于剩余资本的财富效应,但是现在的财富效应来自于安倍经济学宽松的货币政策、上涨的股市、估值的上升,而在当年,日本资本高估了自己的购买力和金融实力,在狂热的氛围中“抢购”海外资产,甚至不在乎项目的好坏,只顾品牌效应,最后在盲目收购中破产倒闭。而现在的日本资本,学会了在估值还没到位时,布局有发展潜力的新产业。

首先,从信息产业、造船业,到汽车产业、化工产业、纺织产业,日本资本都在积极调整和部署产业海外发展战略,紧锣密鼓地在全球配置资源,设立生产基地,从过去的单纯的市场以外,不断向生产、销售境外一体化发展,并逐渐成为日本产业发展的趋势性变化。

第二,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产业输出只限于制造业中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的话,那么时间发展到今天,过去那种多为低层次的产业输出格局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技术、资金密集度较高的产业和非制造产业尤其是服务业也不断向海外输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领域和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更“聪明”了。

这种聪明表现在,一是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本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双密集型产业,高级化是新一轮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趋势。已有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开始倾向于与当地企业联手生产高端产品,并销往包括东道国在内的全球市场。二是由一般加工制造业向新能源产业、生物工程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现代农业等新的领域转移。

日本经济产业省网站的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日本海外法人19887家,制造业为9201家。海外企业在境外营业额272.156103兆亿日元,非制造业为142.443106兆亿日元,非制造业占比达到52.34%,这说明,日本的海外投资已经不是传统制造业为主体。

第三,日本整体国内氛围上的“韬光养晦”。十几年前,日本就放出“经济衰退”之说,甚至把“衰落”的原因归咎于邻国中国的“崛起”。然而调查数据给出的真相是:2005年,日本人均GDP便已逼近4万美元,高居世界前列;同时日本海外净资产年增长神速,“海外日本”悄然打造成功……尤其在最近的十年里,日本哭穷的背后,是令世界震惊的天文数字般的技术开发的投入;而在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日本资本更是趁机一举大量收购美国资产。

回到这次安倍晋三访华的主题,让我们来看看中日合作空间有多大:数据显示,2017年中日两国贸易额超过3000亿美元,日本经济界对中日加强第三方市场合作,以及在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应对老龄化等领域合作的呼声日益高涨。物流巨头日本通运等一些日本企业已率先投身“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广泛合作。

正如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所说,中国有近14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当前,中国正在实施新一轮扩大开放举措,这无疑将给中日经贸合作带来更大的合作机遇和更广阔的合作前景。

文 | 阿崽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