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叫王英,云南宣威永安人,一名典型的回族农村家庭妇女,“热心肠”“孝顺父母”“维护民族团结”这是了解她的人发自内心对她的评价。
她用九年的坚守为五保老人养老送终,锻造了一句“不是骨肉,胜过骨肉”的佳话;她把贫困户当亲人,演绎了一段“不是亲人,胜过亲人”的感人故事;她把民族团结牢记于心,用心用情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赞歌。
她虽不是干部,却用忘我的精神诠释了什么叫做“为人民服务”。
乐于助人,王英帮助别人的事太多太多
2013年的一场意外,村里一家母女俩被洪水夺走生命,这家人本就家庭困难,父亲、儿子患有先天性听力障碍,无情的灾害让他们雪上加霜,用这户人家父亲的话来说“当时我的天都塌了,家被毁了,活着已经没有意思了”。
时任村小组长的王英听到消息后,立刻组织发动村民,主动带头捐款捐物。看到家徒四壁备受打击的父子,她一边安抚父子情绪一边帮忙给遇难的母女置办丧事。
为了开导他们,她有时间就去找他们坐坐,总是嘘寒问暖,问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助,一眨眼就是11年。
为了让他们生活的更好,王英帮忙联系他们外出务工。这位父亲逢人便说:“在我们外出打工的这些年,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王英在帮我们照管,她对我们的帮助,超越了我的亲人,要不是有她帮衬我们,经受那么大的打击,估计现在我坟上的草都长半米高了。”
“虽然她是回族,我们是汉族,但是她对我们的帮助,我无法用言语表达,现在我们早就把她当做一家人了”。这位父亲说。
王英对大家都是这样的热心肠,谁家有什么困难,她总会主动帮忙,看到村里老人哪里不舒服,她总会热心叮嘱,该吃什么药,要好好休息。
村里有一户独居老人,家庭贫困,她主动反映情况帮忙申请低保,她时不时就去看望他们,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把王英当做了自己的闺女,王英也像关心父母一样关心他们。
看到村里的老党员在掰包谷,她就放下自己手中的活计帮忙去背,王英帮助别人的事太多太多……
王英把83岁的困难老人当做母亲照顾
把助人为乐当做一种习惯,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把一件事做好几十年。
2013年3月,时任村民小组长的王英在一次走访中,得知83岁的五保户朱连珍老人无人照顾,生活非常困难。从那时起,王英就把汉族老人朱连珍当做自己的母亲照顾,直到老人去世。
这一照顾就是九年,无论老人的柴米油盐,还是看病买药,甚至后来的端水送饭,看病就医都是她一个人在操劳,王英对朱连珍老人的照顾大家都看在眼里。
“刚开始她一个回族去照顾一个汉族老人,还是有很多不便之处的,我记得有一次老人想吃猪肉,她就连忙给老人买来猪肉,这对于我们回族来说还是不方便的,直到后来我们被她的这种品格感动。”一位回族邻居大姐说。
她用自己的善良品格,诠释了民族团结最真实的故事。
2022年老人逝世后,王英主动拜访汉族老人,咨询有关朱连珍老人后事的细节。按照汉族老人去世的丧葬程序,结合现在殡葬改革的政策,在热心群众的帮助下,完成了火化、安葬事宜。
在常人看来是很难得的,可是在王英看来,爱只有在民族团结的种子里生根发芽,才能开出绚丽的团结花。
王英对公婆非常孝顺
聊到王英的父母,大家都是称赞不已,王英嫁给汉族老公,这对那个年代的人来说困难挺大的,毕竟生活习俗、饮食习惯都有很大差异。
他的父母非但没有阻拦,反而很赞同她的做法,当别人问到她父母为什么会同意,她的父母是这样说的“在我们眼里,爱是超越一切的,虽然有民族差异,只要我们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我们就永远是一家人”。
王英对待公婆也非常孝顺,她尊重公公婆婆的饮食习俗,在公公去世后,按照汉族习俗为公公置办丧礼,尽到当儿媳的责任,没有人不交口称赞。
她的一个表妹是这样说的:“看到姐姐做的这些事,刚开始我们还是有一点不太理解,可是后来看她做了那么多,我们也就慢慢理解了,到现在我们也很赞同她的这些做法”。
当问到王英这家人怎么样的时候,一个大姐这样说:“我记得她家有一片果园,我家的地就在她家旁边,每一次去地里干活,要是口渴了,我们就去她家里要水喝,她特别热情,不会因为我们是汉族而拒绝,不仅会给我们做回族特色菜,到果子成熟的季节,还会扯一大袋子水果给我们”。
王英用自己点点滴滴的真情与付出,感动着大家,就像她家果园的石榴树一样,开出民族团结的花朵。
现在的永安村,回汉通婚很普遍,各族群众在婚丧嫁娶上相互走动,彼此有人情往来。在日常生活中,大家经常一起聚餐,在生活习惯上彼此尊重,关系融洽。
她用一颗为人民服务的赤诚之心,真情浇灌着民族团结之花,谱写了一曲曲“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华丽篇章。(张俊 中共云南省宣威市委宣传部供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