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放牛娃走向南洋,与陈嘉庚翁婿情深,蜕变为世界十大华商之一

乡村放牛娃走向南洋,与陈嘉庚翁婿情深,蜕变为世界十大华商之一
2024年06月16日 09:15 一波说传承有道

他,一个福建省南安市芙蓉村的乡村放牛娃,走向南洋,勇闯世界,蜕变为世界十大华商之一;他用公毅立世书写的奋斗历程,是一股催人奋进的力量。

他的名字,叫李光前,始终以陈嘉庚为一生的榜样,他知恩图报,与陈嘉庚翁婿情深,他是“嘉庚精神”承先启后的不折不扣践行者,受后人敬重的大慈善家与大教育家。

一个乡村放牛娃蜕变为世界十大华商之一

1965年,周总理(右)会见李光前(中)、陈爱礼(左)伉俪

李光前(1893-1967),是著名的企业家、慈善家、教育家,也是深受新加坡、马来西亚人敬重的华人先贤,他是陈嘉庚的长女婿,承先启后,更是“嘉庚精神”最忠实的传承者与践行者。

1967年6月2日傍晚6时40分,李光前盍然长逝,当时南洋各大报纸除了巨幅篇章刊登他逝世消息和李光耀总理及各界人士的唁电、悼文,更称赞他是“一位在事业上及各方面都获得成功的完人”。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说:“李光前先生是我们社会中受人尊重的一员,这不仅是因为他聚集的财富,更由于他对我们的社会的进展所做的贡献。”人生落幕,精神不朽!李光前留给后人的不只是他的财富,更重要的是他的崇高精神。

与陈嘉庚翁婿情深的李光前,对陈嘉庚知恩图报更为难得,他身居异域,心系桑梓,全力支持陈嘉庚先生兴学办教。除了在家乡兴建国光中学,李光前更投入巨资扩建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还大力支持华侨大学的建设。

1965年5月1日,回国的李光前、陈爱礼夫妇,在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周总理高度赞扬他与陈嘉庚先生的赤字情怀:“嘉庚先生、光前先生翁婿的爱国壮举,是一段千秋佳话呀!

1920年,李光前与陈嘉庚长女陈爱礼的婚礼

李光前,原名李玉坤,1893年出生于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镇竞丰村。

李光前的祖上,曾是殷实人家,到他父亲李国专这一代,由于家道中落,幼年时的李光前曾替人放牛,贴补家用。李光前的母亲林合姐是厦门人,其父亲李国专起初是乡下塾师,后到厦门做裁缝、给人理发、还开了小客栈,后因生意不佳不得不关门歇业。1903年,李光前随父母“过番”,南渡新加坡,后就读于英印学堂和养正学堂。

1908年,李光前曾回国,求学于南京暨南大学(注:现暨南大学)、和唐山路矿(注:现在的西南交大)等名校,辛亥革命爆发时,他加入同盟会。

返回新加坡的李光前,最初在新加坡的道南学校、崇正学校当教员,兼任华文报《叻报》的电讯稿编译。好学的他,后来还考入英殖民时期的测绘学校,修读美国大学的土木工程函授课程。

当年,李光前睡在教室里,晚上在灯下伏案备课写稿,一手写字一手忙于驱赶蚊子。同事和学生曾问他为什么不怕蚊子咬,李光前风趣地说:“我从小是被蚊子养大的,只有蚊子怕我,我何必怕它!”

后来,学贯中西的李光前,受聘于泉州籍侨领庄希泉的“中华国货”公司,第二年的1916年,应陈嘉庚之邀,李光前加入陈嘉庚所办的谦益公司。

陈嘉庚欣赏李光前的德才兼备,还赞赏李光前不仅有骨气、有志气,“充满仁义之爱、忠义之信,是个栋梁之才!”因此,陈嘉庚不仅在事业上特别倚重且敬重李光前,更于1920年将其长女陈爱礼托付给李光前,李光前时年27岁,当时的证婚人就是厦门大学第二任校长林文庆。

李光前、陈爱礼夫妇及六个子女

婚后,李光前、陈爱礼夫妇育有3子3女,即长子李成义、次子李成智、三子李成伟,以及长女李淑琼、次女李淑珍、三女李淑志。

在1916年至1927年,李光前在谦益公司工作这十一年间,是陈嘉庚事业最高峰的时期,公司年盈利也由5万元扩增至400万元。1927年,李光前在马来亚麻坡创立了“南益树胶烟房”,并于1937年出任华商银行董事主席。

1928年,李光前与襟兄林忠国合股,在麻坡创立“南益树胶公司”,第二年的1929年,他自立门户经营南益树胶公司。麻坡有一处被称为“虎咬地”、今天名为“芙蓉园”的地方,是南益公司之发祥地,至今在当地还流传一个传说“李光前洪福齐天,煞气大,连老虎都怕他。”1926年,尚在谦益公司任职的李光前,购买了麻坡一块地处偏僻、有老虎出没且无人问津的园丘,第二年因公路修通,地价飞涨,1928年有人出价40万叻元买下,让李光前大赚一笔,为日后创业积累一定资本。

李光前不仅是“树胶大王”,也是一位银行家。1923年8月,他购入1万股华商银行转售股票,四个月后,出任华商银行董事;1924年,李光前又投资了华侨银行,并于1927年出任华商银行董事主席。1932年,包括华商、华侨、和丰在内的三家华资银行合并为一家,成立了新加坡华侨银行,此后,李光前于1937年出任新加坡华侨银行董事主席,一直到他1964年因病辞职,这27年间,华侨银行成为东南亚一家实力雄厚的华资银行,其分行遍布东南亚,并在香港、厦门、上海等设有分行。

此外,李光前还于1930年创立南益黄梨公司。在创业上获得巨大成功的李光前,凭着其所创立的“诚实、信用、严明、谨慎”南益经营原则,完美地融合东方传统美德和西方现代管理经验,很快在商界异军突起,在上世纪30年代末,李光前已成为新马有名的“橡胶大王”、“黄梨大王”及“金融巨子”,20世纪60年代,李光前是东南亚首屈一指的实业家、世界十大华商之一。

李光前: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讨功劳

陈嘉庚、李光前、陈六使

李光前曾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讨功劳,一讨功劳就不对了。

李光前始终以陈嘉庚为他一生的榜样,一向低调行事的他,拒绝了许多其所捐助的学校、医院用他的名字命名,他曾说:“我办教育不是为了留名声啊。”李光前是“嘉庚精神”的承先启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兴学办教、以及捐助公益事业方面,陈嘉庚与李光前翁婿两人彼唱此和、默契十足,其高尚情操及赤子风范,永垂青史。

陈嘉庚兴办集美学校、创办厦门大学,倾财兴学,功垂竹帛。陈嘉庚也并非一个人在“孤军奋战”,包括陈嘉庚后人、其爱婿李光前及家族后人,都是“嘉庚精神”不折不扣的传承者,并发扬光大。

厦门大学,被誉为“南方之强”,中国最美的大学之一。在陈嘉庚初创厦门大学之时,李光前就给予重要的办学经费资助,在陈嘉庚新加坡公司破产后,是李光前慷慨输财,为维持厦门大学的生存和发展上发挥了关键性作用。2013年,厦大92周年校庆,为缅怀李光前、陈爱礼伉俪的恩德,在厦门大学建南大礼堂前立了一座李光前铜像。在厦大校园一组组琼楼玉宇般建筑群里,由李光前及其后人捐建的建筑居多。

厦门大学建南礼堂楼群当年落成时,陈嘉庚曾建议用“李光前”名字命名,但李光前不肯,在众人一再劝说下,后来同意用他的三个儿子及家乡名字命名。值得一提的是,在李光前1967年逝世时,其后人决定地传承“嘉庚精神”及“光前精神”,并宣布“李氏基金,决不因李光前先生的去世而有任何影响”。1952年,李光前成立“李氏基金”,作为资助教育及慈善事业的永久基金。

李光前与陈嘉庚,既有知遇之恩,也有翁婿之情,他是继陈嘉庚之后又一位以倾资兴学而彪炳青史的华侨商界人物,在慈善公益方面特别是倾资办学上“翁婿接力”,在中国近现代商业史及华侨史上堪称空前未有。

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李光前

李光前,是深受新马人敬重及爱戴的华人先贤。他所创办的“李氏基金”自成立70余年来,从不间断、无私奉献、秉承李光前乐善好施、兴学助教的“大爱精神”,长期且持续地斥资捐助教育、文化、慈善等机构,且不分国籍和种族、族群地颁发奖助学金,扶助贫寒兼奖励优秀学子,可说是华人社会行善之楷模。

在东南亚的新马地区,李光前及后人与“李氏基金”先后捐助了南洋大学、新加坡大学、马来亚大学、道南学校、光华学校等,且其善举几乎遍及全世界,但至今没有人能精确统计出他到底做了多少慈善公益事业,捐赠了多少款项。1967年,李光前在新加坡去世,享年74岁,当年,新加坡举国震悼,万众同悲;五千余名各界人士市民,冒雨为此位“东南亚教育界最杰出的慈善家”送行。当时,新加坡大学师生为李光前抬棺扶灵,各校师生哀痛“教育文化事业丧失了一位伟大的导师与保姆”。

陈六使倡议创办东南亚第一所华文大学——南洋大学时,李光前积极响应,并参与筹办,后来还在该校设立“李光前奖学金”。1957年,为表彰李光前的贡献,马来亚吉兰丹苏丹为李光前颁发“拿督”尊衔,马来亚大学于1958年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1959年,马来亚柔佛苏丹授予李光前“一级拿督”荣衔。1964年,李光前荣获马来亚国家元首赐封“丹斯里”尊衔,还荣获新加坡大学颁授文学博士荣誉奖。

1962年6月,李光前被新加坡元首任命为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一个“平民”出任大学校长,在东南亚引起巨大轰动,在他之后的第二任校长是新加坡总统尤素夫。

李光前、陈爱礼夫妇及小女儿李淑志在集美鳌园陈嘉庚墓

10岁时,李光前从南安梅山竞丰村出发,走向南洋,勇闯世界,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他一直不图名利,回馈和造富桑梓。

1922年,当时尚在陈嘉庚公司“打工”的李光前,为了在家乡祖庙边兴建一所小学,他拿出全部积蓄,还为此典当最喜爱的手表,凑足600元托族人带回家乡。

1937年,李光前又委托陈村牧、伍远资在家乡芙蓉,创办新式教育学校“国专小学”,当时除了山尾总校,还下设四所分校。当时,他亲自为校舍奠基题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1942年,二战太平洋战争时,新马地区已被沦陷,李光前的产业也几乎被日军没收,他个人被迫到美国漂泊,即便如此,李光前也于1943年在家乡创办“国光中学”,他说:“平时需要教育,战时更需要教育,远处国外,在祖国办教育也可略尽国民义务。”

1950年,李光前巨资重建国光中学,并增设高中部及幼儿园,使得此所学校成为全国知名侨校。新中国成立后,有着一腔赤子情怀的李光前,认为教育报国的机会到了,冒着政治风险,汇回巨额资金,并委托岳父陈嘉庚主持大规模兴建国光中学和国专小学。直到1961年,在征得李光前同意后,学校才改由国家承办。

1967年,李光前逝世之后,其与陈嘉庚一脉相传的慈善精神、懿行善举,仍在其后代子孙中代代传衍,永不止息!

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