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新加坡中心的芳林公园(hong lim park),是一座紧邻牛车水、占地仅有0.94公顷的街心花园,李光耀曾于1999年提出构想——让芳林公园成为新加坡的“海德公园”。
芳林公园是由祖籍福建漳州的侨领章芳琳捐资修建的,一生乐善好施的章芳琳,是19世纪新加坡福建社群领袖,除了芳林公园,在新加坡还有多处以他命名的史迹,如章芳琳街、章苑生坊、芳琳码头等。
芳林公园与漳州长泰籍新加坡侨领章芳琳
芳林公园竖立的“演说角”(Speakers' corner)木板
由祖籍福建漳州的侨领章芳琳捐资修建的芳林公园(hong lim park),紧邻新加坡商业中心牛车水,虽是一座占地0.94公顷的街心花园,却因李光耀于1999年提出构想——让芳林公园成为新加坡的“海德公园”,而受到许多人的关注。
芳林公园,旧称德明埔、芳林埔,于1885年由福建漳州籍商人章芳琳捐资修建,这是新加坡历史上第一座公园。紧邻牛车水的芳林公园,早年其周边是贫困民众集聚的社区,一度成为早期新加坡各政治势力举办群众集会的场所,也是1957年-1965年的新加坡自治和独立运动“默迪卡”的举办地。
新加坡建国后,芳林公园归于平静,但到1999年,“新加坡国父”李光耀提出“新加坡需要一个表达看法的场所”构想,想让芳林公园成为“新加坡的海德公园”;此后的2000年,芳林公园竖立了“演说角”(Speakers' corner)咖啡色木板。
当然了,所谓的类似英国海德公园的“演说角”,木牌是竖立了,但也只是“摆设”而已,不管怎么说,芳林公园也被视为新加坡公民社会活力的一个象征,但这也非《一波说》本文要说的重点,今天与您分享的是芳林公园捐建者、华人先贤章芳琳的传奇事迹。
获封赐清朝一品衔顶戴的章芳琳
这一段时间以来,《一波说》介绍了多位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新加坡福建社群之代表人物,比如薛佛记、陈金声等,章芳琳也是这个时代新加坡的华人先贤,稍晚于陈金声、陈笃生等侨领。
当年,为了让新加坡人有一处游玩休憩的场所,章芳琳于1876年捐资3000元,修建了登文埔芳林公园,此为新加坡首座公园——芳林公园之由来。
章芳琳一生乐善好施,在新加坡还捐资修建了学校、市场、马路等公共设施,并参与了当地消防队的组建,芳林公园是他一生善举的历史见证之一。
1882年,章芳琳出资修建芳林巴刹(集市),供商贩依序摆摊,便利公众选购物品,类似今天的商品及农贸市场。此外,章芳琳还出钱筑路,于1886年自行组建一支编制为40人的“苑生消防队”,来保护附近居民的房屋安全,可说是新加坡首个民间消防队。此外,他还开辟渔场,建造渔船,发展渔业生产。于是,今天的新加坡,仍留有章芳琳为新加坡作出贡献的史迹,比如章芳琳街、章苑生坊、芳琳码头、芳琳公园等。
为表彰章芳琳的行善施舍,章芳琳被海峡殖民当局封为太平绅士,还出任保良局董事等职。
身居新加坡,章芳琳始终心系桑梓,曾屡次捐巨款回中国,赈济灾民。热心慈善的他,据说有个不成文的照例,凡是有慈善机构向他募捐,他至少捐助3000元。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2月11日,章芳琳因患风热病在新加坡去世,享年68岁。章芳琳共育有11子3女,死时以清朝一品衔顶戴入殓。今天的新加坡皇家热带学研究院还收藏一张章芳琳身着清朝一品衔顶戴官服的照片。
善举传扬新加坡,章芳琳却被说成不择手段的商人
章芳琳(Cheang Hong Lim)
章芳琳,1825年出生于新加坡,当时是清代道光年间,祖籍福建漳州长泰。在新加坡当地,人们通常会将生于海峡英国殖民年代的新加坡华人,称为“土生华人”和“海峡华人”,而章芳琳就是“土生华人”中杰出的福建华人社群先驱之一,也算是那个年代本地商业领域之先锋人物之一。
在十九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马六甲海峡沿岸的三个英属殖民地并称、马六甲、还有新加坡,在此一带安居立业、繁衍后代的“土生华人”和华人移民,也被通称为“海峡华人”。与马来人等其他族群相比,“土生华人”在许多领域特别是商业上颇有成就,对今天新加坡的繁荣与发展功不可抹。
另外,由于身处异国他乡,“土生华人”也接受文化、思想、教育、宗教及社会的多元化,他们说华语,也会说马来语、英语等语言,他们崇尚儒家文化,也有的改信基督教等。此外,为早期华族移民与马来群岛当地妇女结合的后裔,事实上就成了混血华人,男性被称为“峇峇”,而女性则为“娘惹”,于是,在当地也出现了独特的“峇峇、娘惹文化”。
处于殖民时代的“土生华人”,再到后来的新加坡建国,多数人已摈弃单一效忠的观念,在效忠于英殖民当局及后来的新加坡政府的同时,也对祖籍国中国耿耿寸心,同时也对基于地域所建构的宗乡社群及宗教信仰至忠至诚。正因如此,19世纪至20世纪初以来,新加坡的福建社群是恒山亭和天福宫为中心的机构领导下,而先贤薛佛记、陈金声、也包括章芳琳等,也成了一个个福建社群的杰出领袖。
章芳琳等先贤也由于效忠于当时中国的清朝,于是我们就会发现,如薛佛记、陈金声、章芳琳等侨领,他们也都争取清朝的封赐,以显示其光宗耀祖之荣光。
新加坡国家档案馆的照片
章芳琳出生于新加坡,他是祖籍漳州长泰的成功商人和慈善家章三潮(Cheang Sam Teo 1805-1862年)的长子,从父亲章三潮手中接管家业后,在19世纪中期发展为当年海峡殖民时期的新加坡巨富。
章芳琳,是新加坡鸦片霸主,同时也是一位烈酒商人,还是一位大地主,在哈维洛克路(Havelock Road)一带开发许多房产,另外还兼营渔业、航运等生意。章芳琳是一位名扬新加坡的慈善家,但也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他大量扩张其父亲所垄断的鸦片市场,还借助秘密会社的势力,来巩固其市场及社会的地位。
虽然章芳琳的鸦片生意,是海峡英属殖民政府所鼓励的,但毕竟是一桩“不光彩”的事业。据说,热心慈善的章芳琳,其捐资数额高达十万元之巨,但有不少人认为,他的慷慨捐赠并救济穷人,是为了转移众人的视线。
章芳琳是当时南洋一带获清朝封号最大的买家。1869年,章芳琳通过金钱交易成为最早拥有中国清廷封号的新加坡人之一。当然了,在清朝末年,花钱捐官得封号已非个例。有人称,因使用收买与献媚等手法来获得海峡殖民政府及中国朝廷的荣誉封号,“章芳琳被描述为一不择手段的商人”。
章芳琳
章芳琳,讳桂苑,谥号锡庸,字明云,又字奕煦、苑生,祖籍今天的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武安镇金里村(古称“溪尾社”),其父亲章三潮(1805-1862)早年从长泰南渡新加坡,在源顺街一带开设“长越号”,经营烟酒、土特产等。
漳州长泰籍的星洲侨领不少,比如起步于马六甲的薛佛记,热心公益,创办“青云亭”,为当地华人之最高领袖,而章芳琳也因营建“章芳琳街”(也被称为“长泰街”),成为一代社群领袖。顺带提及,章芳琳的父亲章三潮,是新加坡长泰会馆的创办人。
《一波说》还注意到,祖籍福建省海澄县的私立时期厦门大学校长、被陈嘉庚先生称为“树胶种植之父”的林文庆,其祖父林玛彭、父亲林天尧,曾受雇于当时的新加坡侨领、华侨巨商章芳琳,分别担任章芳琳旗下的酒庄经理、鸦片局副理。
研究章芳琳及其家族的传奇事迹,也是研究新加坡华侨史及华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章芳琳对于华人的英文教育,贡献颇多,1875年他创办“章苑生学校”,免费教导当地贫家子弟英文。此外,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侨领陈金声登高一呼,兴办福建人在新加坡第一所义学“崇文阁”,包括章三潮等闽籍富商纷纷捐巨款响应。
创办华社及会馆、兴建庙宇,是早年新加坡侨领的必备条件,从1863年至1887年这24年,章芳琳共兴建或重修了5座寺庙,他是19世纪福建帮中兴建寺庙最多的华社领袖,比如双狮大伯公庙、直落亚逸的海唇福德祠、清元真君庙、金兰庙等。事实上,新加坡的宗乡会馆在历史上,也与庙宇关系密切。
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