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亿港元配股,买的是小米汽车的未来门票,也是雷军的终极一战

425亿港元配股,买的是小米汽车的未来门票,也是雷军的终极一战
2025年03月26日 09:25 一波说传承有道

这几天武汉大学的樱花都开了,正是一年最美的时刻,小米创办人雷军天没亮就到校园,拍了几张照。

樱花是烂漫的,但给人一种凄美感觉,花期太短暂了。不由让我想到眼下小米集团的“闪电配股”,425亿港元,买的是小米汽车的未来门票,也是雷军职业生涯之终极一战。

425亿港元“闪电”配股,关键时刻的快速“弹药补充”

雷军与SU7在武大樱花前合影3月25日,在雷军社交平台上秀出他与小米SU7在武大樱花前合影的几张照片时,受“先旧后新”配股影响,小米集团-W(01810.HK)至截稿时下跌5.61%至每股53.80港元,与配售折让比例相近。继比亚迪3月初配售新H股募资435亿港元后,小米雷军“亦步亦趋”,也来了一波同样的操作。小米集团早间公告称,拟通过“先旧后新”方式发行8亿股新股,相当于当前已发行股本的3.2%,配售完成后新股占比将达3.1%。根据53.25港元/股的认购价计算,较前收盘价57港元折让6.6%,预计净筹资约425亿港元。小米集团在公告里解释配股筹资的用途:所募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加速业务扩张、加大AI及电动车研发投入,同时补充营运资金。

小米汽车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配股后,截至3月25日,小米创始人雷军持有小米的股份,将由此前的24.1%减至23.4%。据小米集团呈给港交所的公告,在英属维京群岛注册的Smart Mobile Holdings Limited,主要从事投资控股业务;其所有权益由小米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成立并以雷军及其家族为受益人的信托间接持有。在上一周,小米公布了“史上最强的年报”,2024年实现总收入3659亿元,同比增长35%;经调整净利润为272亿元,同比增长41.3%。此份财报亦显示,2024年小米共交付新车13.6854万台,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实现收入328亿元。雷军当时还透露,小米汽车2025年交付目标将提升至35万台。为了提升产能,有媒体透露,小米正在北京购买一块占地52公顷的新地块,毗邻目前正在运营的小米汽车一期工厂。此外,雷军的造车雄心也不止于国内,前几天,外媒引述领英(LinkedIn)贴文称,正推进在欧洲建立电动汽车研发中心计划的小米,从包括德国BMW集团的公司聘请了至少5名高管。小米集团卢伟冰此前亦透露,公司将于2027年起在海外销售汽车。

雷军《一波说》以为,此次小米集团425亿港元配股背后,是雷军对小米未来十年战略的又一次大胆押注,从手机到造车,乃至人工智能,雷军正在将小米推向一场高风险的“生死时速”竞赛。此次配股,不光是一次资本运作,更是小米汽车在关键时期的一次“弹药补充”。《一波说》以为,“先旧后新”配股的玄机,从另一个侧面来看,雷军的野心与焦虑,在此刻显露无遗,因为这是速度与效率的博弈,时间不等人!小米此次采用的“先旧后新”配股方式,是港股市场常见的快速融资手段,但其背后的选择逻辑值得深挖。首先,配股在时间窗口上的精准把控:小米股价在2024年累计上涨近40%,处于历史高位区间,此时折让6.6%配股,既能降低融资成本,又避免市场对“贱卖”的质疑。其次,规避锁定期风险。传统增发需要2-3周时间完成新股发行,而“先旧后新”允许投资者即时交易,避免市场情绪波动对融资的干扰。此外,股权结构的巧妙平衡。雷军持股比例仅从24.1%微降至23.4%,通过“借股-配售-发新股”的闭环,既快速募资,又避免大股东权益被大幅稀释。这种操作展现了雷军对资本市场的娴熟驾驭,也暴露了小米对资金的迫切需求——时间不等人。

425亿港元配股:买的是小米汽车的未来门票,也是雷军的终极一战

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雷军曾表示,小米汽车2025年交付目标将提升至35万台。除了智能电动车,雷军在今年2月27日晚间宣布,小米坚持科技立业,2021年至2025年,预计五年研发投入人民币1050亿元,2025年预计达300亿元,AI及相关业务将占四分之一。国际同行高盛此前曾指出,小米业绩还有很大想象空间,看好小米最终是AI赢家,并将小米12个月目标价从此前的38港元提高至58港元。高盛表示,小米在AI和IoT的战略布局,未来几年有望强劲增长。小米汽车是此次募资的核心投向之一,尽管SU7上市初期订单火爆,但背后的财务压力不容忽视,“流血狂奔”也埋下隐患。小米集团公布的财报显示,2024年小米汽车净亏损62亿元,单台亏损4.5万元,若按计划产能爬坡至35万辆后,年度亏损可能突破150亿元。汽车是典型的重资产行业,从工厂建设到供应链管理,均需巨额资本开支,是一种产能与现金流的赛跑。425亿港元的配股融资,可能仅够支撑未来2-3年的烧钱速度。

小米雷军此外,如前述所提,小米配股也是2027年海外布局的伏笔。雷军的野心不止于中国市场,此次融资或为小米汽车提前储备海外扩张的“弹药”,尤其是欧洲和东南亚市场的准入成本极高。造车是一场“不成功便成仁”的战争,特斯拉历经十几年才实现盈利,小米能否在更短的时间内跑通商业模式,取决于这笔资金的使用效率,还有“小米系”产业生态的协调效应。AI的暗线,未来可能成为雷军的小米“第二增长极”。除了造车,AI是小米此次融资的另一重点。在手机市场增长见顶的背景下,AI被视为小米生态的“第二增长极”。不过,手机与AI的协同也会存在困境,小米的AI布局尚未形成差异化优势,相比华为的盘古大模型或OPPO的安第斯模型,小米的AI能力更多停留在语音助手等基础层面。此外,还有大模型时代的卡位战。生成式AI的爆发让智能终端厂商不得不投入大模型研发,但训练和推理成本极高。小米需要资金维持与头部玩家的技术代差。值得一提的是,AIoT生态的“软硬结合”也是个问题。小米拥有全球最庞大的IoT设备网络,但AI能力的薄弱限制了其商业化潜力。此次融资可能用于提升端侧AI算力,构建真正的“人车家全生态”。雷军深知,如果错过AI浪潮,小米可能沦为一家“硬件组装厂”。此次配股的核心逻辑,是雷军试图用资本换取战略转型的时间窗口,雷军的“阳谋”可能是希望用资本换时间。眼下,手机行业竞争的白热化,华为回归、荣耀独立、OV加码AI,手机市场的内卷倒逼小米加速突围。造车和AI才是唯二的“万亿级”赛道。

小米创始人雷军425亿港元的配股,无疑为小米的现金流放上一块安全垫。尽管小米账面有393亿元经营现金流,但汽车和AI的投入是“无底洞”。从财务操作的视角来看,425亿港元融资可将小米集团的资产负债率降低2-3个百分点,为后续借贷预留空间。市场情绪的博弈、短期股价承压,是必然的,但雷军显然选择了“长痛不如短痛”。《一波说》以为,如果SU7销量持续攀升或AI业务取得突破,市场会快速修复估值。值得注意的是,雷军当下也面临一定的风险与挑战,小米有一个“不可能三角”:资金消耗速度、业务协同效率、资本市场耐心。如果造车亏损持续扩大,或者AI研发未能产出爆款应用,小米可能陷入“融资-烧钱-再融资”的恶性循环。须晓得,港股市场对“烧钱故事”的容忍度远低于美股市场,马斯克的特斯拉当年可以靠资本市场输血十年,小米未必有相同待遇。雷军个人声誉与小米品牌深度绑定,一旦战略失利,可能动摇投资者对小米管理层的信心。425亿港元配股,是小米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股权融资之一,标志着雷军正式进入“All-in”状态。这场豪赌的背后,是小米对“生死时速”的清醒认知——要么在造车和AI中杀出一条血路,要么在科技巨头的夹击下沦为二线玩家。雷军曾说过:“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但如今的风口需要真金白银去争夺。425亿港元,买的是小米的未来门票,也是雷军职业生涯的终极一战。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

1条评论|2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桃源鹭福建厦门
425亿港元配股,买的是小米汽车的未来门票,也是雷军的终极一战
3月26日10:29举报1回复
最新评论
桃源鹭福建厦门
425亿港元配股,买的是小米汽车的未来门票,也是雷军的终极一战
3月26日10:29举报1回复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