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这一天,真热闹,欧盟针对中国出口食品,香港和澳门针对本土食品,均发出了预警,预警原因竟出奇的一致,都是因为一种食品添加剂——二氧化硫。
据欧盟食品饲料类快速预警系统(RASFF)消息,2024年8月12日,欧盟通报我国出口蘑菇不合格。具体原因是里面检出二氧化硫严重超标。
同一天,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在例行抽检中,发现一款名为“李祥和”的澄面粉中含二氧化硫,虽然含量符合法例要求,但样本的食物标签并未有标明有关添加剂的作用类别及名称。
香港食安中心要求此批面粉停止在港销售并立即召回。
不到24小时,澳门市政署也紧急呼吁市民停止食用一款名为“锦华坊”的虾子面,因为里面检测也远高于当地标准的二氧化硫。
食物中的二氧化硫从何而来,竟惹得东西方同时风声鹤唳。
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允许部分食品使用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钾,焦亚硫酸钠,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低亚硫酸钠这6种食品添加剂,使用后可能产生二氧化硫残留。其使用范围基本涵盖了我们日常食用的绝大多数食品。
那么这些会产生二氧化硫残留的食品添加剂的作用是什么呢?
简单讲有四种作用:使食品颜色光鲜白净、防止色素褪色或免于褐变、杀菌和抑制酶活性、降低面粉的筋度。
少量二氧化硫对人体倒无大碍,但如果人体过量摄入二氧化硫,则容易产生过敏,可能会引发呼吸困难、腹泻、呕吐等症状,对脑及其他组织也可能产生不同程度损伤。
正因如此,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对二氧化硫进行了安全性评估,并制定了每日允许摄入量(ADI)为0-0.7mg/kg bw。
但在2023年前,食品中二氧化硫的超标与否,并不是我国食品安全监控的重点对象,但在爆发“土坑酸菜”和“裸体泡菜”事件之后,详见《韩国在严查的它,曾差点毁了“康师傅”和“统一”!》(点击查看原文),监管部门发现,越是劣质原料,越是二氧化硫的重度用户,举一反三,细思极恐。
于是,2023年监管部门决定,国抽细则中对更多食品细类的抽检项目,增加了“二氧化硫”。
不合格产品大类从3大类增加到10大类,增加了7个大类。其中调味品、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饼干、茶叶及相关制品、粮食加工品(生湿面制品)、糖果制品、食糖(红糖和冰片糖)均为23年国抽细则新增检测二氧化硫项目的产品类别。
按细类划分,2023年二氧化硫不合格细类包含25个细类,相比2022年的6个细类,增加了19个细类。
此举立竿见影,2023年1-9月食品检出二氧化硫不合格的产品共281批次,不合格的产品类别包含10个食品大类。与2022年同期相比(1-9月212批次不合格),不合格总批次数明显增加69批次,同比增加32.5%。
但从8月12日,一天三道预警来看,对食品中二氧化硫的监管,仍然任重而道远。
如果您有想了解的国内外产品质量测评,欢迎留言给我们。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