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视点 | 三分类落地,信托新时代来临,你做好准备了么?

京华视点 | 三分类落地,信托新时代来临,你做好准备了么?
2023年03月30日 07:05 京华世家

中国信托行业的新时代终于来了。

3月24日晚间,中国银保监会正式发布《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信托业务分类改革将于2023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

新三分类正式落地,这是信托回归本源的开始,也是监管调控信托的全面胜利...

如果以更高的视角来看待信托行业的变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这样的监管主线:

1979年,百废待兴的中国金融业,信托公司获得了金融全牌照的定位,汇集了银行、证券、基金等多种金融要素,风头一时无两。

2001年,《信托法》发布,监管开始给中国信托行业“做减法”,信托公司逐渐回归受托服务的路线,但其本质上依然是类银行金融机构,兼具融资、SPV等职能,信托行业依然游刃有余。

2023年,《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发布,宣告了信托公司融资功能的彻底剥离,信托不得已回归受托本源,轰轰烈烈的非标年代即将画上终止符。

信托从一专多能的金融大佬变成了固守一隅的金融服务商,这个“新”是真的新,但个中滋味,却只有当事人自己才知道了。

《通知》发布后,有人开心“我的业务被排在了前面”,也有人哀叹“非标的时代彻底过去了”,让我们跳出个体的悲欢离合,以一个宏观的视角再去审视一下《通知》。

一,《通知》背后你可能忽视的内容

银保监会在发布《通知》的同时,也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内容不多,但信息量依然巨大,让我们结合《通知》来一起细细品味。

1,非标信托的死亡倒计时已经启动

眼下信托公司利润中依然有较大部分来源于非标,这部分存量业务该如何处置?成为了许多从业者关注的重点。

《通知》直截了当地提到“为有序实施存量业务整改,确保平稳过渡,本通知设置3年过渡期”,意味着2026年的中国财富管理市场上,非标信托将会彻底绝迹。

而在答记者问中,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明确表达了如下观点:“明确坚持压降影子银行风险突出的融资类业务”、“不得以私募投行角色通过信托业务形式为融资方服务”、“下一步,银保监会将修订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明确具体监管要求,保障相关信托业务符合信托实质”。

这些直白而明确的态度表达,给融资类信托的棺材板牢牢打上了最后的钉子。

2,金融专营的趋势初步显现,而非标消失直接导致信托廉价化,信托制度“飞入寻常百姓家”指日可待

说信托回归本源也好,说信托剥离融资职能也罢,三分类不过是金融监管组合拳中的一招而已。不管未来怎么变,从监管的角度去看中国金融行业的未来,一定是更清晰了。

银行依旧是金融行业的龙头,存贷款和结算账户是它的主要功能,基金公司专注投资,证券公司回归投行、经纪等传统业务,留给信托的一亩三分地只有SPV这样一个“有意义但盈利弱”的定位了。

在对比国外的信托制度后,不少人经常吐槽国内的信托公司专营制度使得信托相关功能没有发展起来。现在回答问题的时刻到了,当中国的信托牌照只剩下SPV的价值时,信托制度的普世化是不是就该逐渐扩散了呢?

我想是的。

高高在上的信托公司,动辄数十亿的信托牌照,在这一刻归于尘土,解体的是“旧时代”的制度红利,而留下的却是“新时代”下的普惠和希望。

家族信托、家庭信托、公益信托、基于特定目的而存在的教育信托、养老信托等等,一定会在信托“飞入寻常百姓家”后获得勃勃生机。

在非标年代中,信托公司很赚钱,导致许多公司的人工成本很贵,信托转型对抗的不止是时代的潮流,更是内生的阻力,好了,现在一切的障碍都没有了,“贫穷”的信托也只能屈尊了。

但这种“美好的未来”,是过去几年涌入信托行业从业者所期待的么?

3,信托不是你想做,想做就能做

周末有幸参加了智信研究院关于财富管理服务信托的活动,虽然是闭门会,现场气氛却非常热烈,与会者甚至饿着肚子在讨论业务模式的同时,憧憬着服务信托带给信托行业的新未来。

但《通知》里这样一段话,无疑给许多信托公司泼了一盆冷水,“银保监会根据信托业务发展情况,制定完善各类信托业务具体监管规则,研究完善信托公司分级分类监管制度,持续完善资本管理、信托保障基金筹集、信托产品登记等配套机制,修订非现场监管报表,保障信托业务分类工作有序落地”。

听到弦外之音了么?三分类下的科目是针对全部信托行业的,但你能做哪些业务,却是监管说了算的。就好比我们走进自助餐厅一样,698元的龙虾鲍鱼畅吃,398元的可以金枪鱼鳌虾自由,298元的就只能吞咽着冰鲜的三文鱼和北极贝了。

那些在历史上有较多非标欠账的激进型信托公司、和资本金实力不足的中小信托公司要小心了,你的信用余额可能不足,下次来餐厅吃饭的时候请别走错门...

4,从“法无禁止皆可为”到“你能做的任何一件事情监管爸爸已经帮你写好了”

我在2011年初入信托行业时,就被中信信托蒲坚总那句“无边界服务,无障碍运行”所震撼,那是中国信托业黄金年代的开端。信心十足的公司领导、干劲十足的信托经理,是那个时代最直接的映射。

打新、证券、信贷资产转让、通道、资产证券化、房地产、城投、消费金融,信托公司没有错过中国金融发展中任何一个有价值的业务机会。

客观说,这是监管一直给信托做减法带来的弊端,每次都努力减一点,但却缺乏整体性的建构思考,导致信托公司充分利用了SPV和贷款资格的两把利剑,游走在中国的金融市场中。

甚至在资管新规如此严肃的文件下发后,部分胆子大的信托公司还抓紧时间迎来了业务增长的小阳春,直到这次的《通知》下发。

监管:过去我告诉你哪些不能做,现在我告诉你哪些可以做!

三分类的25个业务品种被定死在这里,无论你怎么看,哪一个都不像是挣大钱的业务。

信托监管趋于严格甚至是严厉,连非标的退出时间表都明确了,信托“绕监管”能力,哦...不,信托的广义创新能力被极大的限制住了,信托游走于不同金融子行业,纵横串联的时代结束了。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信托的狭义创新能力又将会被激发,不能去享受私募投行的暴利,只能在三分类项下细细耕作,把更多服务高净值乃至普通大众的需求转化为信托业务,这既是监管所希望的,也是未来中国信托行业洗心革面的唯一路径。

二,新三分类对于中国信托行业是彻底的颠覆,会有哪些新的变化在后续发生呢?

1,信托公司的战略规划和布局

(1)信托公司的组织架构将会全面调整。

未来信托公司的业务条线只需要保留以投资管理为主要工作的“证券投资事业部”、以家族信托为主的“财富管理服务事业部”和以通道属性为主的“资产证券化事业部”,至于“破产服务信托”这种收费不高、规模不大的业务,直接合并到现在许多公司不得不做的“特殊资产部门”就可以了,最不济成立一个“综合事业部”,也就如此了。

业务条线的精简是业务专精度的提升,大而全的业务部门不复存在,专业出身的人围绕着特定的内容做专业的事情,是未来信托公司的真实样貌。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信托公司在处理自身不良资产的同时,希望把“特殊资产业务”作为未来的一个盈利点,我觉得是“想多了”。不良资产处置业务在中国金融市场已经持续了20年,先不说这中间种种利益瓜葛信托公司能否应付,单说这个市场本来就很卷了,信托公司有什么能力去保证赚到钱么?

(2)重新审视信托公司的战略定力

信托公司的灵活性是过去十年信托公司领导们最引以为傲的,但这恰恰也是信托公司战略定力不足的始作俑者。

从每年3%的信托报酬到50年每年0.1%的管理费,信托公司经营者的心态必须转变,对于保险金信托这种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业务,信托公司的股东们又能否意识到其中的价值?

新三分类,是信托公司的一面镜子,它折射出信托公司对于时间的态度和内心的定力。这需要公司在战略定力、考核导向、绩效管理等多方面做出积极的变革。

没有能够工作50年的信托经理,但可能会有存续50年的信托计划和信托公司。今年,有些头部信托公司在家族信托领域的存续收入已经超过新增业务收入,这不就是耐心投入的最大回报么?

(3)大信托OR小信托,你的战略定位要匹配自身实力和资源禀赋

有人开玩笑说,财富管理服务信托是信托未来的“全村希望”,这个说法很性感,但现实却是异常骨感。

事实上,确实今年有信托公司已经在家族信托业务实现了1000亿以上的管理规模,连收入都超过2亿,但人家有一个四大行的爸爸全力扶植,你能比么?

站在此刻去看国内的信托公司,未来财富管理服务领域的格局基本已经确定了,那些有股东资源(银行爸爸)的、那些在对应业务领域耕耘时间长的(系统配套好、人员支持力度强)的信托公司已经锁定了未来的头部。

什么?你想跟他们较量较量?记住,你较量的不是它们,而是它们背后的资源、禀赋、投入以及过去的几年甚至是十几年时光。

你可以零费率抢业务,但服务信托在中国围绕银行等B端机构的现实没有改变时,你更高的流程错误率和更低的系统效率,就是制约你壮大的最大短板。

财富管理服务信托,那些还没登场的中小信托公司提前退场的结局已经被写定。

三年时间,正视自我,从容规划,切莫病急乱投医!

(4)流程标准化、系统化

信托公司的IT系统建设长期以来被人诟病,这是信托公司长期打“富裕仗”的必然结果,依靠码人头就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花几千万在系统建设上呢?

直到非标消失的那一瞬间,许多信托公司才想起来真正的穷日子要来了,加班加点搞基础设施建设是好事,但系统的营建和流程的优化却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磨合、迭代,这既是先来者的护城河,也是后进者最大的绊脚石。

2,信托从业者该何去何从?

前面讲到了,信托业务的功能化趋于单一,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也将趋于简单化。这对处于热门赛道的从业者而言,可能还不算危险,但如果你不在赛道内,你该如何丰富你的职业戏路,让它在更长久的未来获得更大的对价,这是每一个信托从业人员都必须思考的。

那些在信托公司体制改革中被“大波轰”地赶入标品事业部或者是特殊资产部的领导同事,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些工作和你能力的适配程度呢?

至于不少信托公司都在高喊的“财富管理转型”,这个方向我是非常认可的。但信托公司的理财经理在这个过程中将会获得多少红利?真的很难讲。

实际信托这几年转型转下来,我们也都看到了,信托公司之前积累的“非标投资者”具有很强的思维惯性,让他们很快地接受净值波动的现实,实在是难上加难。

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托公司财富管理中心这么多年累积的大部分AUM都是不适用未来财富管理市场的。信托公司财富管理正当时,但这却是一条全新的、未知的道理,信托公司需要另起炉灶,在红海的世界里拼杀,才能获得想要的结果。

之前认识了许多信托公司财富中心的大牛销售,这两年看朋友圈发现,无一例外地都被中金财富收割走了,这值得信托公司反思!为什么许多信托的FOF在2022年做得还不错,但却扛不住理财经理的流失?是考核、激励、品牌还是货架的哪个方面出了问题?如果出了问题,又该怎么改?

财富管理不是喊口号,深入局中探究真相,才能有所得、有所成。

3,其他金融机构是否会“殃及池鱼”?

部分依赖信托公司的金融同业需要提早规划,那些习惯使用信托通道甚于保险资管计划的保险资管公司,那些还在研究信托估值方法优势的银行理财,大清亡了,早点剪辫子才是真的。

三,写在最后——都是β,谁也没有没有α

记得在2016年时,在智信研究院的公众号写了一篇信托从业小悟的文章,记叙了自己干信托五年的一些感想,从信托灵活性到公司管理制度和人员意识,高度赞扬了中国信托行业在竞争中打磨出来的优秀特质。加上编辑老师巧妙的改了个题目,叫《有本事你也刚性兑付一个》,一个极具挑衅性的题目加上不错的内容,引发了金融行业的热议。

到了现在再看那篇文章,再看看眼下渐显颓态的信托行业,才意识到当年自己是如此年少无知。当你经历得越多,你就越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中国的金融行业从来没有α存在过,一切都是β在背后翻云覆雨的使然,大家的成绩也不过是大势、监管、机遇和胆量四者之间的随机组合。

信托如此,其他金融行业怕是也跳不出这个现实。

但是,我却想喊一句,未来的中国信托业格外需要β!回归到本源的信托公司面对着非标尚未出清的中国金融产品市场,真的是太过渺小了。

让一个金融子行业,承载投资者教育(FOF)、家族传承正确理念(家族信托)和富而有德(慈善信托)这些高大上的理念普及,未免太过高看信托了。

三分类的25个科目个个都是符合国计民生的战略导向,但无论如何,信托却都没法把这么多的观念变革压在自己的身上。

这些正确理念的宣导,它们不仅需要信托从业者竭尽全力去变革,更需要监管的循循善诱(站台+税收优惠),从上至下和从下至上的有机结合,中国的信托行业和财富管理,才能迎来灿烂的明天。

就像当年的银保监会郭树清主席在陆家嘴论坛高喊的那样:“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来源:温和的强硬派』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