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利曼是顿涅茨克北部的一个小城,战前人口2.3万余人,城区南北长约10公里,东西宽约3到4公里。
这个小城同时也是顿涅茨克北部——北顿涅茨克河以北部分的核心。
红利曼向北20多公里就是哈尔科夫州界,向东20公里是卢甘斯克州界,而该城向西南不到20公里则是乌军在顿巴斯的大本营斯拉维扬斯克。
同时,红利曼本身也是一处极为重要的交通枢纽。
由哈尔科夫州南下的铁路线,经伊久姆向东南折向红利曼,再向东南经过塞弗尔斯克后,一方面可向南经过阿特木斯克,开至乌军在顿涅茨克的正面战线;另一方面又可折向东南延伸到卢甘斯克境内。
同时红利曼本身与斯拉维扬斯克也有铁路相通,可以说是战前乌军在顿巴斯的一处极为重要的兵力、物资转运基地。
此外在公路线方面,红利曼向东南通过T0513公路与塞弗尔斯克相联,并向南途经阿特木斯克,一直延伸到顿涅茨克正面战线。
另外红利曼向西南通过T0514公路与斯拉维扬斯克城市群相联,向北至哈尔科夫州也有多条公路,公路网络也十分发达。
在2月24日俄军对乌用兵前,红利曼本身并不处于战争前线,它本质上是依附于斯拉维扬斯克城市群,作为一处向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前线转运兵力、物资的重要基地。
俄乌开战之后,俄军并没有选择从顿巴斯的既有战线入手,一线平推,而是在双方国界线上展开了全面突进,其中也包括对哈尔科夫的作战。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讲过,俄军在哈尔科夫州的作战目标有两个:
其一是虚张声势,尽可能吓跑乌军,轻取哈尔科夫城;
其二是沿交通线快速推进,在控制了库皮扬斯克、巴拉克列亚等地后,向南压过去,对顿巴斯乌军的侧后造成威胁,直接参与顿巴斯的战事。
众所周知,俄军的第一个目标,显然是没有实现,后来便转入到牵制哈城同时保留进攻出发阵地的阶段。
而俄军的后一个目标,还是取得相当大战略效果的。
俄军自哈尔科夫州南下的动作,使得卢甘斯克的乌军不敢在侧后暴露的情况下继续战斗,因此开战后不久其实就放弃了固有阵地,直接收缩到北顿涅茨克城市群固守。
同时为了防止哈尔科夫俄军南下直捣斯拉维扬斯克大本营,顿巴斯乌军不得不分出一部分主力转用于北线。
这使得顿巴斯的战事,便多出了一个北线战场。
乌军希望能在北顿涅茨克河以北的伊久姆——斯维亚托戈尔斯克——红利曼——克里米纳——鲁比日内(北顿三城之一)一线依托城区和森林挡住俄军的攻势。
如果这一线失守,便是河防战线;河防战线再失守的话,那就得死保斯拉维扬斯克和北顿两大城市群了。
4月1日,经过苦战的俄军击败了乌军第81空突旅等部,控制了伊久姆,同时继续向南压迫,事实上形成了伊久姆集团。
到4月20日前后,经过重组的俄军于顿巴斯战线上发起了猛攻。
其中在伊久姆方向,是俄军主力一部对阵乌军主力一部,俄军进展缓慢,但也确实在逐渐南压,威胁到了巴文科夫到斯拉维扬斯克的运输线;
而在东侧,俄联军最先占领了克里米纳,随后在4月下旬又占领了鲁比日内,战至5月初又控制了亚姆比尔。
至此,乌军原本在北线的第一道防御体系基本被打破,仅剩下斯维亚托戈尔斯克——红利曼一线在苦苦支撑。
就全战线来看,俄军当时处于极为有利的态势,而且在5月初俄军在卢甘斯克方向的波帕斯纳亚也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战略意义极大。
但是俄军此时面临的尴尬局面是开战已经2个多月了,过长的战线稀释了俄军的兵力,尽管其集中主力到顿巴斯,可依然不能确保同时于两个方向展开大战。
由于伊久姆南方向直面的是乌军在顿巴斯的大本营,不太好打,因此其选择集中精力先解决卢甘斯克方向的战事,这就是随后我们看到的北顿战役了。
关于北顿战役我们讲得比较多,这里就不重复了。
简单来说就是自5月初到6月,俄乌两军均在这一线投入主力,最终结果是乌军主力不支而退,俄军于6月下旬拿下北顿,并于7月初拿下利西昌斯克,吃下卢甘斯克全境。
此后,卢甘斯克方向的俄联军转入休整状态,并抽出部分力量一直在攻击塞弗尔斯克——阿特木斯克防线。
而在伊久姆——红利曼方向,俄军于5月下旬发起了攻击,击败了乌军第79空突旅等部,占领了红利曼。
随后到6月中旬,俄军又占领了包括斯维亚托戈尔尔斯克在内的一系列要点,基本控制了整个北顿涅茨克河北岸。
此后半个月,随着俄军在北顿战役中获胜,顿巴斯战场全部推入到顿涅茨克境内,乌军控制有大约40%的区域。
所以红利曼对俄军是攻击的重要点位,对乌军来说拿下红利曼便可消除俄军直接威胁,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