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木斯克
阿特木斯克(巴赫穆特),位于顿涅茨克州的东北部,距首府顿涅茨克市约60公里,距斯拉维扬斯克约30公里,战前人口为7万余人,属于乌克兰军队控制区。
关于这个城市,我们在之前的北顿—利西昌斯克战役时,有所提及。只不过当时的阿特木斯克是作为乌军的战役后方基地存在的,如今它已成为乌军前沿阵地的核心。
事实上在这次俄乌战前,阿特木斯克本身的定位就是兵员和物资的中转基地。甚至说,它当时还不是为北顿城市群提供支撑,而是直接供应到前沿堡垒区的。
之所以如此,既跟当时的堡垒区接触线有关,当然也跟阿特木斯克本身的地理位置及便利的交通有关。
从大的态势上来说,当时的乌克兰军队控制了卢甘斯克大约三分之二的区域。
北顿三城并不在前沿,它们本身跟阿特木斯克的定位类似,既作为乌控区内的较大城镇存在,同时也是前沿乌军的轮换和补给基地,主要服务于卢甘斯克方向。
而阿特木斯克主要为其他三个方向的乌军提供支援:
A:阿特木斯克向东,沿T0504公路直线距离约20公里,即为波帕斯纳亚。
波帕斯纳亚是一个2万余人口的城镇,其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长约6公里,城镇面积不小,房屋众多,且本城及周边还有些小高地和林带,被乌军打造成了堡垒区域。
B:阿特木斯克向东南,沿M03公路直线距离约20公里,为斯维特洛达尔西克城镇群,除斯城外还有卢甘西克等镇,其位于水库南侧,同样也是乌军的堡垒区;
C:阿特木斯克向南,沿T0513公路直线距离约15公里为宰采韦,这里位于戈尔洛夫卡(顿控区)的外围,是乌军封控戈城的重要前沿。
上述三地,从波帕斯纳亚到斯维特洛达尔西克,再到宰采韦,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防线。在8年时间中,乌军将其经营为了坚固的堡垒区。而且这一区域位于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的交界处,因此更显重要。
乌军仅在波帕斯纳亚就部署了第24机步旅,在斯维特洛达尔西克方向则部署了第30机步旅。
这个第24机步旅的前身是苏军第24摩步师,第30旅的前身为苏军近卫坦克第30师,苏联解体划分到乌克兰后,分别改编为旅。
在2014年到2015年的东乌战事中,上述两旅损失大半,之后作为重点部队整补重建,恢复了元气。在俄乌战前,作为精锐部队被配置在重要的卢甘斯克—顿涅茨克交界处的上述阵地。
而为这些阵地及精锐部队,提供兵员和物资支撑的便是阿特木斯克。
阿特木斯克在面向后方的一侧,向东北通过T1302公路,与北顿城市群相连;向北通过T0513公路,与塞弗尔斯克相连;向西北通过M03公路,与斯拉维扬斯克相连;向西通过T0504公路,与康斯坦丁诺夫卡相连。
不夸张地说,就交通枢纽的军事地位而言,阿特木斯克为战区之最。尤其是在战争爆发初期,形势突变之后,更是如此。
这里所说的形势突变,指的是俄军大举参战,战事并没有集中到堡垒区接触线上,俄军自哈尔科夫方向越境攻击并南下之后,其实切断了整个乌军顿巴斯集团的北路补给,并从乌军的背后对其形成威胁。
由于卢甘斯克乌军的背后就是哈尔科夫和俄边境,因此其被迫大踏步撤退,开战初期便龟缩到了北顿城市群,依城固守。而从哈尔科夫南下的俄军又占领了重镇伊久姆,对斯拉维扬斯克城市群构成直接威胁。
所以,顿巴斯的乌军就面临了三面被围的不利态势,具体就阿特木斯克而言,除了向上述提到的A、B、C三个重要的堡垒区提供支持外,也担负起了向北顿城市群支援的重任,体现出了更加重要的战略意义。
当然,由于阿特木斯克本身不在战区前沿,因此并未受到直接攻击的威胁。该城又处于河谷之内,巴赫穆特卡河穿城而过,军事上也不利于组织防御,所以阿城本身的城防最初没有特别复杂。但是,乌克兰城镇的面积比较大,房屋众多,便于改造为巷战阵地。
5月初,在瓦格纳集团、车臣武装、卢甘斯克武装及俄军炮兵的协力作战下,终于击败了据守波帕斯纳亚的乌军第24机步旅,由此突破了乌军的堡垒区防线。
在波城取得突破后,俄联军迅速向四周拓展战果,向北威胁到了北顿城市群的主要补给线;向南则瓦解了乌军在斯维特洛达尔西克的防御,迫使后者收缩回水库北侧;向西则迫近阿特木斯克,抵达城市外围10公里的区域。
至此,乌军在卢甘斯克的最后阵地——北顿城市群受到致命威胁;同时阿特木斯克这个重要的枢纽基地也面临了直接威胁。在北顿战役结束后,阿特木斯克便直面俄军攻势,直到近期俄军在东侧和南侧逐渐抵近城市外围,展开绞肉战。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