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仗缴获2000多挺轻重机枪!可以装备出多少个步兵团?

一仗缴获2000多挺轻重机枪!可以装备出多少个步兵团?
2024年06月19日 17:20 大风开始

抗日战争胜利后,蹲守晋西已久的阎锡山部晋绥军突然积极了起来,一方面急于收编山西伪军为所谓的“省防军”,共计收编5个军5万余人;另一方面则派出直系部队抢先接收日军所占的城镇据点,并向我根据地“插钉子”,由此引发了上党战役。

当时晋绥军派出的抢占部队为史泽波所率的3个步兵师、2个挺进纵队、2个保安团、2个支队共计14000余人,占领上党地区后又收编了当地伪军3000余人,所以该部总计为17000人。

而晋冀鲁豫军区则分别集结了太行、太岳、冀南的主力部队迎战,不过因为当时跟日伪军的战斗还在继续,加之主力军地方化的缘故,大多数主力团的实力还未恢复,所以虽然集中编成了3个纵队,但总兵力只有31000人。

不过战区临近我核心根据地,还有5万余名地方干部、民兵等参战,虽然这些力量不能参与直接野战、攻城战,但在其他保障后勤、传递情报、运送伤兵、打扫战场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当然,晋绥军部投入的兵力也不止前述提到的17000人;后续其又增援了2个军的6个步兵师(缺2个步兵团)、2个炮兵团以及伪军改编的省防军1个师、1个团参战,这批援军的总兵力也有21000人。

因此在谈及上党战役时,有晋绥军参战12或13个师(有些是折合计算,所以标准有差异)38000人之说。

当然大家肯定会问,这样来看晋绥军的一个师难不成还不到3000人?

这个数据乍一看很反常识,但确实是当时晋绥军的基本情况,因为当时晋绥军的编制很多,但兵力却不足,所以几乎砍掉了一切支援性兵额,几乎把全部兵力都编为战斗兵。

晋绥军步兵团原本编制为1500人,实际一般编1200到1300人,再压缩下兵员的话,每个团实际编1000余人,基本把3营9连,外加团直属的机炮连塞满即可。

因为晋绥军的师几乎也没有直属队,所以它的一个师辖3个团,基本就是3000多人的样子;加上出战时后方再留守一些人马,那么实际出战的阵容往往连3000人都不足。

不过这3000人马确实该有的战斗编制它都有,所以配备的武器倒是不少。

所以上党战役结束后,晋绥军这38000人被歼灭了35000人,武器装备大量被缴,其中包括轻重机枪2200余挺,具体分类是重机枪80余挺、轻机枪2100余挺。

当然,大家肯定会疑惑,这其中的轻重机枪比例为何如此之大?

这主要是因为晋绥军当时的武器主要靠自给,老蒋并不发武器;山西大部失守后,阎锡山其实内迁了军工厂,虽然军火产量比当年的太原厂不可同日而语,但轻机枪还是可以大量生产的,不过重机枪产量很少,所以晋绥军的轻重机枪装备比例就失衡了。

当时晋绥军的一个步兵团内,团级机炮连装备几挺重机枪和几门迫击炮,而轻机枪装备在步兵连,平均每个连大致可装备6挺。

而上党战役晋绥军失败后,这2200多挺机枪被晋冀鲁豫军区野战部队缴获,这可是非常好的装备补充。

当时我军的重机枪和迫击炮也是装备在步兵团级,上党战役前一半的步兵团还没有这样的重武器,而缴获之后便可以补齐建制了。

如果以每个团属机炮连配备4挺重机枪来看,缴获的80多挺重机枪可以装备至少20个步兵团。

20个步兵团啥概念呢?

咱们一个野战纵队是3旅9团制,基本上这批重机枪缴获可以满足大约两个纵队的基本重机枪需求(之所以说基本,是因为每个团配4挺其实也不多,但好歹先解决有无问题)。

而轻机枪方面,如果按照缴获的2100挺计,再按照每个步兵连强化到6挺轻机枪(之前咱们一般是每个连3挺)计算,可以换装350个步兵连。

晋冀鲁豫军区野战部队在上党战役后普遍恢复3营9连的步兵团制,再加上充当警卫任务的团直属特务连,则总计每个团有10个步兵连。

那么2100挺机枪则可换装35个步兵团,基本上可以把当时组建第2、第3、第4纵队的轻机枪需求都可以满足了。

不过这里面也有个问题需要注意,那就是这2100挺轻机枪里,可能包含一部分的冲锋枪,当时统计成冲锋机枪也给计入到轻机枪类别了。

所以我们参考晋绥军自己的说法,称其损失了1800挺轻重机枪,这是排除冲锋枪后的数据。

那么我们以咱们每个团大约装备64挺轻重机枪计,这些机枪也可以换装大约28个步兵团。

当时晋冀鲁豫军区第2、第3、第4纵队直接扩编成27个步兵团的机枪需求,还是可以满足。

当然,因为咱们本身有自己的装备,这些缴获机枪其实也不可能一口气都装备;其实当时还有一部分装备给了新整合的地方军(这些部队后来也陆续升编为主力),还有些则作为库存,毕竟晋造轻机枪质量不太好,损坏也会很多,后续还得补充。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上党战役还缴获了百万发之巨的子弹,有枪有弹为晋冀鲁豫军区军区野战部队后续在邯郸战役和晋南方向的作战提供了物质基础。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