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重损失后,还能有100多门大炮!抗战时哪支军队这么富?

惨重损失后,还能有100多门大炮!抗战时哪支军队这么富?
2024年06月25日 09:05 大风开始

在抗日战争中,我国军队的炮兵力量比较弱小,很多地方军队的最好火炮只不过是有限几门老掉牙的山炮而已。但是有一支地方军却比较例外,这就是阎锡山的晋绥军。

晋绥军的炮兵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它的火炮并不依赖于进口,而是以自己生产为主。

在1920年代中期到1930年代中期,太原兵工厂制造了大量75毫米口径的山炮,此外还制造了一部分88毫米野炮和105毫米重山炮,甚至还试制了少量150毫米榴弹炮。

得益于太原兵工厂的火炮产量,晋绥军在巅峰时期曾经搞出了7个炮兵旅17个炮兵团,其炮兵规模在当时的国内部队中是相当显眼的。

即便在中原大战晋绥军失败后,其炮兵部队大规模缩编后,依然保有9个炮兵团及1个炮垒大队的规模。

其正式番号为炮兵第21团至第29团,另外炮垒大队顶着第30团的番号,所以也有晋绥军有10个炮兵团之说。

这些炮兵团主要装备的是晋造75毫米山炮,部分团营配备88毫米野炮和105毫米重山炮,还有少量直属营连。

按照当时晋绥炮兵的编制,一个团辖3个营,一个营辖3个连,每个炮兵连为4门制连,理想状态下一个炮兵团会装备36门炮。

在兵力数量和骡马方面,一个山炮营有360余人,外加100余匹骡马,所以全团编制兵力大约是1100人左右,骡马则有300到400匹。

不过据晋绥军老人讲,晋绥炮兵有层层吃空的现象,一个团实际只有8个连,而一个连里面又要吃1个班的空额,因此实际的兵力数量可能就千人左右,甚至不足千人。

但是在全面抗战爆发前,晋绥军的火炮数量基本没有缺编,甚至还有一部分库存。

所以在忻口战役时,晋绥军得以集中几百门火炮参战,并打出了4万多发炮弹,极大地支援了步兵的防守作战,并重创了进攻的鬼子精锐。

但是在忻口战役后期以及随后的太原保卫战期间,晋绥军不断后撤,因为炮兵运动不便,所以沿途丢掉了大量火炮,晋绥军的炮兵力量受到了极大损失。

而且随着太原失守后兵工厂的丢失,晋绥军失去了火炮的供应能力,而只能靠提前运出的库存炮补充部队。

这时候显然就不能再维持先前10个炮兵团的规模了,而是要随实力数进行调整。

到1938年时,晋绥军炮兵已缩编为了5个炮兵团,外加1个炮兵干部团,留存各团的番号为:

炮兵第23团、第24团、第25团、第27团、第28团,其余取消编制的各团,兵力、火炮充实上述几个团,骨干则拨到炮兵干部团。

当然,由于前期战损过重,充实后的各炮团实力数自然也不比开战前。

以1938年的“晋绥炮兵实力调查表”所载的各团装备情况分别为:

炮兵第23团

第1营装备88毫米野炮12门;第2营装备75毫米山炮9门;第3营装备75毫米山炮6门;

炮兵第24团

第1营装备75毫米山炮9门;第2营装备75毫米山炮9门;第3营装备75毫米山炮6门;

炮兵第25团

第1营装备75毫米山炮9门;第2营装备75毫米山炮9门;第3营装备75毫米山炮6门;

炮兵第27团

第1营装备105毫米重山炮9门;第2营装备105毫米重山炮9门;第3营装备75毫米山炮6门;

炮兵第28团

第1营装备75毫米山炮9门;第2营装备75毫米山炮9门;第3营装备75毫米山炮6门;

炮兵干部团

第1营第1连为军官队、第2连为军佐队、第3连为军士队;第2营、第3营为士兵队,其装备的火炮状况为:

第1连装备105毫米重山炮4门;第2连装备75毫米山炮3门;其余营连均无炮。

总计以上各炮兵团装备的火炮数量计有:

75毫米山炮96门;

88毫米野炮12门;

105毫米重山炮22门;

总计1938年时的晋绥军各炮兵团实际装备的山野炮数为130门。

当然,上述实际装备到部队的火炮数量不等于晋绥军全部拥有的火炮数,因为精打细算的阎锡山尚保留了一部分火炮作为库存。

在同年其上报的晋绥军全部实力数中,所提到的火炮数量是:

75毫米山炮115门;

88毫米野炮24门;

105毫米重山炮24门;

以上总计晋绥军实际拥有的山野炮数为163门,要比实际列编到部队的火炮多出33门来。

当然多出的这些火炮可能是库存,也可能有一部分是退换下来的故障老炮,索性报实力数的时候多报些,免得老蒋砍晋绥军的编制来。

应当说无论是加上库存炮或者不假,晋绥军当时拥有的100多门山野炮相较于其巅峰时期,可能连一半的实力数都不到。

但在当时的我国军队里,能有100多门这样的火炮已经算是不错了。尤其晋绥军师、旅级单位作战,基本都能得到山炮支援,这在当时的国内部队里也算是头一份的存在了,毕竟在中央军扩编后,后者可也不是随便哪个师都有山炮可用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