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为友——陶瓷修复艺术展”盛大开幕,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携手SK-II共绘‘与时为友’陶瓷艺术展

“与时为友——陶瓷修复艺术展”盛大开幕,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携手SK-II共绘‘与时为友’陶瓷艺术展
2024年08月20日 17:37 品牌观察杂志社

1459期

2024年8月9日,“与时为友——陶瓷修复艺术展”于上海油罐艺术中心拉开帷幕。展览呈现了来自景德镇御窑博物院的最具代表性的6件文物保护修复展品,及两位陶瓷修复艺术家刘晓玉、梅琳玉的40余件展品。展览通过介绍中国文物保护修复方式和中国陶瓷修复艺术家的作品,展现残缺破损的陶瓷经由修复者与时间的共同造就,焕发独一无二、更胜从前的美。本次展览邀请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参展及提供学术指导,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提供学术支持,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作为学术顾问,吉安市刘品三吉州窑陶瓷艺术博物馆、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博物馆提供特别支持, 并由SK-II提供赞助。(排名不分先后)

“与时为友——陶瓷修复艺术展”展览现场,2024

陶瓷虽美却易损,基于惜物之心,人们逐渐钻研出不同的修复技艺,将破损的陶瓷器悉心修补。匠人们在原本的器物上依据不同的修复理念,将裂纹重新弥合,并以最审慎之心经历漫长的时间和繁复的步骤,赋予精心修饰和艺术处理,使缺损之物获得新生。如此便产生了陶瓷修复艺术,发展至今日陶瓷修复已方式繁多。同时,陶瓷器经历千年,源远流长,基于对古陶瓷的研究和考古挖掘,以文物保护修复为代表,博物馆修复专家们采用考古修复、可鉴别修复、美术陈列修复和无痕修复等不同修复理念,结合前沿科技不断创新钻研,用匠心重现着古陶瓷时间深处的风采。

“与时为友——陶瓷修复艺术展”让更多人关注陶瓷修复技艺之美,帮助修复技艺传承,体悟这一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的艺术背后所蕴含的“与时间共同铸就美丽”的哲思。

时间的回响:

古陶瓷文物保护修复技艺传承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所藏文物大多为御窑厂遗址出土文物标本和复原器,在此次展览中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共借展6件文物,以展现当代文物保护修复的多样性和前沿探索。

图片鸣谢景德镇御窑博物院
明成化·素三彩鸭型香薰,鸣谢景德镇御窑博物院
“与时为友——陶瓷修复艺术展”展览现场,2024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拥有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与最前沿的专利修复技术,而本次借展的6件展品每一件都具有特殊之处。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藏“八宝”之一、处于修复中的“明成化·素三彩鸭型香薰”向观众展示了刚刚粘接完成的文物状态;“明永乐·甜白釉鸡心扁瓶”器型精美,釉质温润,代表着古陶瓷修复中最常用、难度极大的无痕修复,最大程度地还原了瓷器百年前的风采。

“与时为友——陶瓷修复艺术展”展览现场,2024

“明永乐·青花地锥白龙凤纹梅瓶”是御窑遗址出土众多瓷器中最“碎”的一件,由466块原件瓷片经一年时间清洗、拼对、修复而成,足以体现古陶瓷修复专家们的专业及耐心。

“与时为友——陶瓷修复艺术展”展览现场,2024

“明正统-天顺·青花镂空方胜纹绣墩”使用了御窑博物院专利修复技术——大面积补配陶瓷缺损用料工艺进行修复,融合了最先进的3D扫描、3D打印、人工智能拼对等技术,并在展览现场展示了详细的修复步骤。同样使用3D扫描打印,以透明环氧树脂为材料修复的“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可让观众更直观地观看器物断面胎、釉的历史信息;使用“降阶法”修复的“明洪武·青花蕉叶竹石纹执壶”做到了在不影响欣赏器物的同时留下可辨认的修复痕迹,平衡了古陶瓷修复之“度”。

与时为友——陶瓷修复艺术展”展览现场,2024

百年的岁月并未真正掩埋瓷器的辉光。正是有御窑博物院这样潜心于陶瓷考古、修复和研究的专业人员们,将无数破碎的古陶瓷以最合适的方法修复完成,不仅再现了文物曾经的面貌,更是保留了长远的时间在器物上留下的痕迹。古陶瓷的修复帮助补齐了我们文化中的一片拼图,让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文物保护修复技艺在这个过程中持续发展创新,而古代匠人之心也在当下不断回响。

匠心惜物:

陶瓷修复艺术的传承

陶瓷,是一种美丽而脆弱的艺术。基于它的难得和珍贵,令其在破损或残缺后仍让人不忍舍弃,从而在历史掌故中派生出世界各地陶瓷修复技艺。民间的陶瓷修复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恢复其使用目的,更多的是出于个人情感和一种惜物之心。此次“与时为友——陶瓷修复艺术展”同样展现了运用大漆金箔等材料将裂痕化腐朽为神奇的修复艺术,带来了陶瓷修复艺术家刘晓玉、梅琳玉的修复作品。

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陶瓷修复艺术家刘晓玉,图片由栩栩华生提供

刘晓玉是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传统颜色釉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

与时为友——陶瓷修复艺术展”展览现场,2024

吉州窑是中国现有保存完好的古代名窑遗址之一,而木叶纹是指将天然树叶通过特殊处理后贴在坯体后烧制而成的一种瓷器装饰纹样。刘晓玉的代表作品之一吉州窑木叶纹大碗,最大直径达82厘米,原本碗壁的裂缝是烧制过程中难以预见的意外残缺,却被艺术家用大漆和金箔修饰,同时与木叶纹巧妙结合,裂痕变为两根金色树枝蔓延至外壁,使作品焕发新生。

与时为友——陶瓷修复艺术展”展览现场,2024

刘晓玉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也将个人的审美与思考融入修复中,且不断创作新的作品,如她的“叶落归根”系列、“龙行天下”系列。对她来说,修复陶瓷正如修复自身,在漫长的时间中耐下心来,等合适的天气、温度和湿度,等大漆干燥,等时机正好。这个过程不仅在修复陶瓷,更修行了自身。每一个器物都有一种生命力,承载着匠人们的心血与情感。

艺术家梅琳玉,图片由栩栩华生提供

与时为友——陶瓷修复艺术展”展览现场,2024

三宝陶艺茶杯,图片鸣谢艺术家梅琳玉。

艺术家梅琳玉为景德镇一善门陶瓷修复工作室的创始人。作为年轻的90后艺术家,梅琳玉吸纳各种技艺、文化与思想,将修复陶瓷的行为融入更多的艺术创作,化为自己的艺术作品。在使用金缮修复时,他常在基本修复后加以细腻的手绘,将中国传统的诗画元素融入当代瓷器,赋予器物新的灵魂。他在三宝柴烧杯上绘制精巧的金色荔枝、佛手图案作为点缀,给缺损的六角杯上细细绘制茱萸,寓意着吉祥团圆;他也在一陶艺茶杯上用金书写下唐诗人许浑的“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跨越千年的诗人情怀似乎穿梭而来,完成了一次古今对话。

感恩地利:

自然,有最好的馈赠

两位艺术家都不约而同的谈到陶瓷修复技艺的小众,不仅是技艺本身,原材料的收集、加工、制作都难以承继。

与时为友——陶瓷修复艺术展”展览现场,2024

金箔是我国民族传统特色工艺,起源于南北朝,其制作工艺已有1700多年历史。相传东晋葛仙翁(葛洪)是金箔锻制技艺的始祖,旧时打造金箔的人家都供奉着葛仙翁四季上香,逄节跪拜,香案边上还要放把锤子,祈求保佑打箔顺当。至今“仙家打金箔”的传说还一直在手艺人中流传。

金箔是整块的黄金化为金条,之后制成小片的金叶,夹在乌金纸里进行捶打而成的薄片。黄金由于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可塑性,一两纯金可锤成万分之一毫米厚、面积为16.2平方米的金箔。

金箔锻制的工序大致分为:黄金配比、化金条、拍叶、做捻子、烙金开子、沾金捻子、打金开子、装开子、炕炕、打了戏、出具、切箔。

其中打箔最为辛苦:要将金片锤制成万分之一毫米厚的薄片,需两个人面对面,锤打数万次才能成就。这一打箔过程的秘诀是世代相传的,两位捶打的匠人之间的默契难以用言语表达,需要工匠们多年苦练,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汗水。三万次的上下手配合捶打,从金块到“薄如蝉翼、软似丝绸”的金箔,从原初1厘米厚捶打到成品的0.12微米薄,八千余倍的压缩,金箔锻制技艺将黄金的延展性发挥到了极致。

如今的金箔制造大部分虽被机器流水线代替,但有些工序却依旧非手工不可,如“出具”便是把打好的厚度只有0.1微米的细金箔从乌金纸中用柔软的鹅毛挑出来,只有最熟练的师傅才可做到。金箔不仅仅是黄金的延展,它更是一种文明智慧的显现,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一种匠人精神的具象化。

与时为友——陶瓷修复艺术展”展览现场,2024

大漆,又称生漆,自古以来都是陶瓷修复中不可或缺的材料之一。它以其独特的物性、可塑性、延展性、包容性和表现力,与其他材质天衣无缝的结合,帮助创造了无数的艺术成就。在用作陶瓷修复时,大漆不仅作为瓷片的粘合剂,还在稍干未干之时有一种黏性,刚好用来粘金粉或贴金箔,为修复的陶瓷增加新的美感。

传统的天然大漆采割方法是用河蚌割开树皮,在树体上划出形如柳叶的刃口,待树体沁出汁液,顺着柳叶口缓缓流入河蚌或竹筒中,而后交由经验丰富的老工匠们精心熬制,方可成为上等大漆。在每年的三伏天,采漆人需要在天亮前就进山,在太阳当顶以前完成采集。因生漆容易固化,其采集时间必须尽可能缩短,减少漆液接触空气的面积和时间。公元五世纪,南朝沈怀远编写的《南越志》记载:“……刻漆尝上树端,鸡鸣日出之始便刻之则有所得,过此时,阴气沦阳气升,则无所获也。”说明了生漆采割与采割时间的关系。漆农们一天内需上下漆树百余次,才可采集到一公斤左右的天然大漆,自古就有“百里千刀一斤漆”之说,形容漆农们采漆的艰辛历程。

与各种各样的化学合成涂料相比,天然大漆作为一种珍贵的、无污染、可再生的天然资源,用它粘合修复的陶瓷仍然可用作食器,恢复其使用功能。大漆艺术源远流长,能认识大漆并能将其运用到生活之中、器具之上代表着古代匠人的智慧,采漆、治漆之法都仍需人们的关注与传承。

通过本此展览,艺术家们更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这项独具匠心的艺术,不仅仅是陶瓷修复技艺本身,也是为了让在背后支撑它的物质材料与匠人精神都能走进大众的视野,从而让其得以更好的存续、传承。

顺应天时:

时间是美的朋友

陶瓷修复是一件考验耐心的事,不可急于求成。在本次展览中所呈现的每件被修复的瓷器,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和繁复的工序才再次以一种美丽的面貌出现在大家面前。以采用大漆和金箔修复的工艺为例,清洁、粘接、补缺、打磨、描漆、上金……哪一道工序不对,前面的努力就会化为乌有。

修复瓷器过程,图片由栩栩华生提供。

大漆粘合的干燥条件极为苛刻,温度和湿度都极其重要,天气过热或过冷、环境过干或过湿都不易干燥。温度23℃,湿度80%左右是最为适宜的,温度上下浮动5℃,湿度上下浮动10%以内是可以接受的,但风吹、日晒或者格外干燥的环境,非但不会促成大漆的干燥,反而会迅速带走大漆的自然水分,大漆无水则永不会干。所以用大漆修复陶瓷需要等待最适合的天时。如果各项条件都适宜,大漆会在12-24小时左右干燥。粘合完毕后,再次用大漆描摹裂痕,为的是再用金箔这一珍贵的材料将裂痕修饰起来,这时又需要在大漆将干未干,还有黏性的时候,精确的找准时机,完成这一动作。

修复,需要时间缓缓促成。

匠心人和:修时间的人

从左至右:策展人古阳,艺术家梅琳玉,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副馆长赖婧,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陶瓷修复艺术家刘晓玉,SK-II全球公关总经理符淑淇。

“与时为友——陶瓷修复艺术展”开幕式暨陶瓷修复主题研讨会:“修时间的人——陶瓷修复中的传承”现场,2024

“与时为友——陶瓷修复艺术展”开幕式暨陶瓷修复主题研讨会:“修时间的人——陶瓷修复中的传承”于2024年8月8日举行。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景德镇御窑博物院修复部主任江小民、景德镇御窑博物院修复室负责人郝国江、景德镇御窑博物院修复师李佳、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副馆长赖婧、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藏品保管部修复专家刘龙莅临参加,与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陶瓷修复艺术家刘晓玉,艺术家梅琳玉一起,从专业文物保护修复的技术与传统陶瓷修复的传承等角度展开讨论。期望通过本次展览,让更多人看见陶瓷修复这项技艺造就的美,使陶瓷修复的艺术能够更好地延续,也让我们看到其背后所蕴含的惜物匠心和与漫长时间共同铸就的智慧。修复陶瓷,也是在修心,用人最大的善意和耐心修复不完美,以匠心面对无常之美。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