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医学影像AI大会暨新技术论坛与科研培训班的智慧碰撞

第二届中国医学影像AI大会暨新技术论坛与科研培训班的智慧碰撞
2020年09月24日 19:10 MedTrend医趋势

当人工智能遇到医学影像,新技术与传统设备碰个满杯。

大数据时代下产业链互通,医生技师、科研人员、企业代表多方助力,在新技术、新环境、新模式下共促医学影像行业蓬勃发展!

新的平台,新的机遇,新的碰撞,新的火花,医学影像未来可期!

第二届中国医学影像AI大会于2020年9月18日-20日在上海举行。本次大会既有新技术论坛的最新前沿趋势,又有来自科研班的新生力量活力。

01

传统设备新技术研讨论坛CT/MR

AI新技术浪潮下 传统设备革新不断

创新性技术备受瞩目

中国医学影像AI产学研用创新联盟理事长、海长征医院影像科主任、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候任主委,刘远教授

新技术下影像学的发展,将更加精准化、临床化、智能化、院前化和网络化。

                                                                                                           ——刘士远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终身教授,周康荣教授

人与人工智能的发展并非取代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

                                                                                                           ——周康荣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主任、中放委员兼腹部学组副组长,曾蒙苏主任

告别黑箱理论,人工智能迁移化学习能力的提升是未来发展大趋势。

                                                                                                           ——曾蒙苏

上海长海医院放射科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放射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陆建平主任

解决人工智能的“标签化”错误,开发多应用场景下的产品至关重要

                                                                                                           ——陆建平

新技术论坛现场,医趋势第一时间采访到了开幕式嘉宾刘士远教授,论坛支持人曾蒙苏主任陆建平主任以及结尾致辞人周康荣教授,聆听他们关于AI医学影像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曾蒙苏主任、陆建平主任担任本次技术论坛主持人 

作为新技术论坛主持人,同时也是行业领军人物,能否和我们谈一下本次技术论坛的亮点?

曾蒙苏主任AI技术与影像链全面结合过去更多的聚焦于诊断,将AI技术全面助力医学影像的发展,有利于更好地提高设备工作效率,简化医生工作,降低重复劳动的问题。

医生放在重要位置,避免技术的发展脱离临床。医学影像诊断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智能化发展的同时,需要大量临床数据、临床经验的支持。医生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新技术的发展不能脱离医生。该论坛为企业与医生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新技术的发展需要社会多方人员共同助力。

陆建平主任为医疗影像行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汇集工业人员、科技人员、医生、技工、企业等多方人士,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交流,使得新技术下的产品研发可以同时满足医疗需求、研究需求、病人需求。

此次论坛为影像诊断、影像技术、设备制造提供了指导意见。在设备制造方面,论坛指出其发展大方向在于提高成像技术——加速成像。在提高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的同时,加快采集速度,使得采集效率更高,采集质量更好,发现病变点更小。

AI技术与医学影像大设备结合发展 

您如何看待AI新技术在大设备领域,特别是CT领域的应用现状和趋势?

刘士远教授影像的结合,可谓是大势所趋。在政策、技术、市场、行业、需求的多维驱动力下,AI医学影像技术蓬勃发展。未来,AI技术支持下的医疗影像,以患者为中心,新兴技术为载体,全方位的制度为保障,聚焦于精准化、智能化、临床化、院前化和网络化发展方向,最大限度发挥影像在“健康中国”中作用。

曾蒙苏主任:IT的发展已经有50年的历史,核共振的发展也有近40年的历史。AI新技术的出现,其根本目的在于为传统设备赋能。新技术下的医学影像,其工作效率将大大提升,人工智能使得成像更加清晰,更好地助力医生完成诊疗。

未来,AI新技术下的大设备,将朝着智能化、精度化方向发展。一方面通过人工智能完成精准计算,另一方面,实现治疗前后的定量化评价,使得诊断结果有据可依。

陆建平主任AI技术植入医学影像产品,告别了单单依靠数学模型的采集方法,实现了AI优化采集方案和数学模型矫正的双重作用,更好地杜绝人工智能的“假象”问题。未来,随着采集——数据——图像转化效率的提升,对计算机的要求将越来越高。源头技术——即芯片技术、基础工业的发展将十分重要。

周康荣教授:目前,医疗影像设备的硬件实力越来越强,软件技术,即AI技术的发展方兴未艾。AI技术在医学影像领域的发展潜力及发展机会是十分巨大的。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将进一步助力人,人与人工智能的发展并非取代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

AI技术与医学影像大设备结合发展,面临挑战 

目前,AI新技术在传统设备领域发展的痛点有哪些?

刘士远教授:医学影像生态发展的顶层设计有待完善。统筹医学影像生态发展顶层设计,完善产业发展宏观蓝图;加强统一规划与监管保障,引导影像行业创新应用健康良性发展。汇聚政府部门、研究机构、高校、重点企业和行业组织等多方参与、建立资源共享、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医学影像技术研发需持续发力聚焦关键技术在医学影像领域的应用需求,研究产业的整体系统架构和技术思路,增强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医学影像与信息化融合发展。

医学影像体系标准需持续优化完善医学影像在AI、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5G等系列标准的顶层规划和体系设计。

医学影像应用示范不足。推进医学影像创新服务应用示范,促进行业规模深度应用;鼓励技术创新、业务创新和模式创新,积极培育新模式、新业态。

曾蒙苏主任:人工智能的发展需告别黑箱理论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领域的发展,目前还存在着算法无法用现代科学理论全面解释的问题。依旧是“黑猫通过黑箱子变成白猫”的问题。算法的构建缺乏切实的理论依据,从而降低了用户对该技术的认可度。

人工智能无法脱离大数据,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目前AI技术的发展依旧需要大量数据的支持,发掘大数据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重复劳动。人类的迁移学习能力,是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方向,当人工智能富有思考能力的时候,工作效率将实现全面的提升。

陆建平主任:如何更好地避免人工智能的“标签化”错误人工智能具有深度学习的能力,但同时存在真伪鉴定能力不足的问题。人工智能依旧基于数学模型的构建,精准的病变定位标签是至关重要的,但标签也存在着一定的可变性,很可能因定位不准而失效。

产品多样化,统一的人工智能算法能否实现各产品的诊疗需求。现阶段的人工智能算法基本固定,但各产品的应用场景、嵌入方案均不相同,“以不变应万变”的理论是否依旧成立,值得进一步探究。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医学影像,用“人工”辅助”人,依托大数据,汇聚各领域人才,引导产品朝着精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新技术下的医学影像,前途无量!

行业的发展,不止需要优秀的领头人,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也是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此次的中国医学影像AI大会,还特别开设了科研培训班,旨在用新的授课方式,培养一批新的行业人才。

2

科研培训班

与名师、新锐近距离交流

互动式学习 精英式培养

乘风破浪 助力医学影像蓬勃发展

针对行业新人,开设科研培训班

能和我们谈一谈参加此次科研培训班的感想感悟吗?

放射科医生王旭:此次培训课上,一方面收获了行业前辈、专家老师的经验分享,另一方面,在行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自己更好地实现了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转化。培训课组织形式新颖,分组学习的方式提高了自己的协作能力与参与感。未来,AI新技术下的医学影像发展是大趋势,借用老师的一句话“不用人工智能的影像科医生是没有出路的”。人工智能的发展并非取代医生,而是更好地助力医生,完成诊疗。

医学院刘博士:很荣幸有机会可以来参加此次科研培训班。通过此次培训,结交了一群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身份的伙伴。此次培训班,告别了传统的授课模式,通过分组实践来学习,提高了学员的积极性与参与感。作为一名在读博士,通过此时培训,为自己的科研方向提供了更多的技术参考,同时帮助自己更好地建立行业逻辑框架。

传统医学影像行业稳步发展,AI新技术的出现,将医院影像推向智能化精准化。新技术与传统设备的相遇,引发新一轮的科技浪潮。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领域的落地,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为实现AI技术的全面落地,需要政府、机构、医院和企业等方面的共同努力。

未来,AI技术下的医学影像发展,值得期待!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