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在港二次上市的再鼎医药?

如何看在港二次上市的再鼎医药?
2020年10月13日 19:41 MedTrend医趋势

继上半年的“资本狂欢”后,2020下半年资本对于大健康领域的热情丝毫未减。

据统计,七月中国医疗健康产业一级市场融资约90起,披露金额约131.16亿元,融资金额超过亿元人民币的案例22起,合计披露融资金额约126.7亿元,过亿元融资总额占当月融资规模总量的96.6%。融资规模总量前三的细分领域为制药、医疗器械、产业服务。

七月披露融资规模最大的一笔是百济神州获得高瓴资本、Baker Brothers、安进等20.8亿美元的股权融资。此次融资也成为全球生物医药历史上生物科技公司新增发行规模最大的一笔股权融资。

八月中国生物医药领域共有29起融资项目,较上月进一步上升,融资总额95.76亿人民币,成为本月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最吸金的领域。

九月伊始,国内顶级投资机构高瓴资本,牵头财团包括GIC(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等,通过私募配售方式对天境生物投资约4.18亿美元;成为近年来生物科技行业中最大的PIPE投资之一。

而就在Q3最后一周,港股迎来了医药领域自百济神州后第二只回港中概股,也是首个在港二次上市的医药企业-再鼎医药,上市首日市值便超过了500亿港元。

9月28日,再鼎医药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发行价格为562港元/股,开盘涨9.16%,报613.5港元/股。截至收盘,报610港元/股,涨8.54%,开票首日市值就达524.23亿港元;截止  市值已达556.03亿港元。

10月12日,再鼎医药公布已于10月9日悉数行使超额配股权,涉发行约158.46万股新股,以每股562元计,额外集资约8.91亿元。

超额配股权:是指允许承销商在市场需求强劲时,要求上市公司额外配售一定数量的股份。

截止10月12日其市值已达639.06亿港元

再鼎医药成立于2014年,致力于肿瘤与自体免疫疾病领域的研究与发现,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为杜莹博士不仅有着多年的科研领导经验,更是资本运作的“大佬”。

01 两次上市源于资本精准运作

2017年9月,成立仅三年的再鼎医药成功登录美国纳斯达克。

2017到2020年,再鼎医药股价大涨340%;2020年以来,其股价更是一路攀升,区间涨幅高达98%,截止2020年9月底总市值达71.09亿美元。

又是三年后,再鼎医药成功登录港股二次上市。

“二次上市”指公司在两地上市相同类型的股票,通过国际托管行和证券经纪商可以实现股份跨市场流通,主要以存托凭证的形式存在。

一般来说,企业二次上市有很多好处,包括再次融资扩大现金流、分散风险、信披要求低等。从短期来看,二次上市有望利好股价

短短六年,这个创新药公司在全球两大资本市场的成功登录离不开成立以来的资本运作。

2014年3月,再鼎医药在中国上海成立;

2014年8月,完成3000万美元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启明创投、红杉资本、泰福资本等;

2016年1月,完成1.06亿美元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启明创投、红杉资本等;

2017年6月,完成3000万美元C轮融资,投资方除了启明创投、红杉资本、还包括奥博资本、维梧资本等。

可以看到启明创投和红杉资本是再鼎医药最早的投资机构,几乎伴随其一同“成长”

其中启明创投自2014年起投资再鼎医药金额累计超过3200万美元,此次香港上市仍是其第一大机构投资方;作为再鼎医药单一最大股东,启明创投在其上市前的持股比例达12%

成立于2006年的启明创投是行业内的明星基金,LP口中的“国内超级头部投资机构”,投资领域覆盖互联网消费、医疗健康、信息技术以及清洁环保技术。2019年福布斯全球最佳创投人榜中启明创投占有两席。过去的十四年,启明创投医疗健康团队累计已投资超过100个医疗项目。再鼎医药更是启明创投投资的第一家创新药企业。

红杉资本作为中国领先的投资机构,更是很早便在医疗领域布局,且势头强劲。据了解,红杉中国以每年10个医疗项目的速度投资,无论是投资的绝对金额还是数量在国内医疗创投领域都位列第一阵营。

随着政策市场以及资本协同发展,未来中国医药创新能力有望进一步快速缩小与世界顶尖水平的差距。

可谓英雄所见略同,两大头部投资机构同时看好创新医药领域的“资本玩家”再鼎医药。

拥有深厚的科研实力与投资经验的杜莹博士,可以算是“搞研发里最懂资本”的,“搞投资里最懂研发”的。

02 最懂“资本”的科学家

1994年,杜莹博士的职业生涯始于全球第一制药企业美国辉瑞。在担任中央研究院研发高级主管期间,曾经主导过多个早、晚期阶段生物创新药开发。此后转至辉瑞全球战略收购部,从科学家的角度参与全球战略部收购引进等事项的评估,主导了多个重大新药的研发及成功上市。

辉瑞是一家很会利用手头的重磅产品去换取更多重磅产品的公司。九十年代后期,美国新药研发平均成本从1975年的1.38亿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8.02亿美元。创新药开发成本的飙升使得利润日益单薄,风险却在日趋增大。于是辉瑞开始将目光放在了一些中小型创新公司研发的“潜在重磅炸弹”上。将研发和兼并有效地融合,既可以更高效利用研发资源,又能更好利用现金资源

而在辉瑞的这些职业经历奠定了杜莹在生物药行业的双重敏锐战略高度。

2001年,她从辉瑞美国回到中国,创办了和记黄埔医药及和黄中国医药科技,并同时担任两个公司的CEO及首席科学官。

在她的牵头下,和记黄埔医药与礼来、阿斯利康等跨国药企合作,逐渐形成了自主研发能力,并于2006年在伦敦证交所成功上市

2011年,杜莹加入红杉中国,以专业投资人的身份参与见证了中国生物医药发展。主导投资了包括华大基因、贝达医药在内的多个医药界极具影响力的项目,并取得高额回报

2014年创立再鼎医药,并在六年内成功登录纳斯达克、港股两大资本市场

事实证明,对于生物医药企业的资本运作,杜莹有着非常独到的眼光和果断的行动力。据了解,再鼎也成立了自己的风投公司,作为与再鼎医药平行运行的机构,将进行更多投资项目。

03 用“投资逻辑”做研发

全球创新药企业都面临的难题就是新药从研发到上市,成本高、时间长、风险大。如何在保证新药开发质量的基础上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就要用“投资逻辑”做研发。让我们看看再鼎如何布局产品管线和资本路径。

首先,一开始就设定多元的全球化路线,与多个全球领先制药企业开展战略合作license-in(许可引进)。通过引入国际先进医药公司正在研发的新药,在中国进行后续临床试验、通过审批并最终商业化。

其次,结合内部自主研发,打造了丰富的新药产品管线。

2020年7月17日,再鼎医药首个自主研发抗体新药-CD47单抗(ZL-1201)获批临床,适应症为晚期实体瘤或恶性血液肿瘤。

license-in带来的利润可反哺自主新药研发,从而实现良性循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目前已经成功诞生16个产品,其中9个处于临床后期开发阶段,两个已实现上市商业化。

其从研发到商业化的过程也充分结合了资本的参与,称为“VIC”模式。

VIC,即“VC(风险投资)+IP(知识产权)+CRO(研发外包模式)”,这种模式使得从新药研发到制造到最终商业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既能够充分利用VC/PE等投资机构的市场前瞻性,利用资本动力带动IP的创造或引进,也可充分利用国内爆发式增长的CRO服务资源。

我们来看一看“license-in”结合自主研发的模式的实际成果,

据其最新财报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再鼎医药上半年净收入1920万美元,2019年同期为340万美元。目前上市销售产品有则乐(尼拉帕利)和Optune(爱普盾)。

则乐(尼拉帕利)

则乐是一种每日一次口服的小分子聚(ADP-核糖)PARP 1/2抑制剂,是美国唯一获准作为单药用于全人群患者一线和复发性维持治疗的每日一次PARP抑制剂

作为潜在的全球同类最佳卵巢癌PARP抑制剂,目前唯一获FDA广泛批准用于治疗所有晚期卵巢癌患者,现已在美国、欧洲、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内地获批上市。也是全球第三款、中国第二款获批上市的PARP抑制剂。

Optune(爱普盾)- 肿瘤电场治疗

肿瘤电场治疗是一种利用特定电场频率干扰细胞分裂,抑制肿瘤增长并使受电场影响的癌细胞死亡的新型肿瘤治疗手段。

据其财报显示,2020上半年则乐的销售收入为1380万美元,爱普盾的销售收入为540万美元。由于爱普盾于六月底刚刚在中国内地实现商业上市,则乐成为再鼎医药2020年上半年在中国大陆收入增长的主要驱动。

可以看到这样的模式为再鼎的商业化进程有一定的助力,尤其是在资金运维方面更加宽裕,截止2020年6月底再鼎现金及短期存款4.6亿美元。

而此次香港上市对其来说最大的意义在于拥有了更好的现金流,进一步补充现金约10亿美元。据其此前招股书,上市所得收益将进一步加强公司的研发和商业化。

近年来资本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越来越称为趋势,事实也证明了这一趋势的有效性,资本获得的回报更大,企业发展更迅速。

10月7日,嘉和生物在港交所上市,发行价为24港元,募集资金约3.71亿美元(不包括超额配股权)。引入高瓴资本、淡马锡、奥博资本、泰格医药、中国太保、平安、云锋金融等12家机构

10月9日,成立仅三年的云顶新耀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截至当日收盘总市值达到206亿港元。投资者包括建峖实业投资(Janchor Partners)、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贝莱德基金(BlackRock)、高瓴资本(Hillhouse Capital)、清池资本(Lake Bleu)、奥博资本(Orbimed)等

资本也越来越擅长深入各领域做矩阵式布局,围绕各个领域的竞争。

再鼎医药最重要的是从一开始就设定了清晰的以终为始的资本和产品结合的上市路径,并且起点在全球化的产品管线的多元布局,这样与资本深度合作+海外布局+“license-in”结合自主研发的发展模式,最后快速的6年内实现美股和港股双市场上市,并且拥有相对完整的商业化已经落地的重磅产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